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三峽農業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條件
2005年12月29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后的第一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國家開發銀行250億元、農業發展銀行100億元、農村信用社50億元貸款將用于建設重慶新農村[2]。這些巨額資金的投資項目包括支持修農家樂、建無公害綠色食品批發市場等,有利于農村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并有利于探索庫區特色農業的發展,為庫區農業旅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
1.2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優勢
三峽庫區具有很好的農業特色資源優勢,為發展特色種養殖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三峽成庫后,水域面積將達1048km2,廣闊的水域是發展特色水產養殖良好場所[3]。三峽庫區已經開發出一系列的農副土特產品,如“梁平甜茶”、彭水的“小米油桐”、城口的“雞鳴貢茶”、奉節“臍橙”、長壽區的“沙田柚”、梁平縣的“柚子”等。農業產業化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像涪陵“辣妹子”、涪陵榨菜這種龍頭企業在不斷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初見成效。這些都為重慶三峽庫區農業旅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優勢。
1.3突出的區位優勢,完善的交通網絡
“十一五”期間,三峽庫區農村公路計劃建設鄉鎮通暢工程6026km,建制村通達工程6488km,解決了剩余的251個鄉鎮不通瀝青(水泥)路、739個建制村不通公路的問題,實現鄉鎮100%通暢、有條件的建制村100%通達,所有鄉鎮都有客運站[4]。重慶三峽庫區已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為骨架,一、二級公路連通各區縣,三、四級公路連通各鄉鎮并通達各建制村的區循環經濟視角下重慶三峽庫區農業旅游發展研究勾佳(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渝中400042)摘要:重慶三峽庫區是農村人口分布廣,自然生態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的區域。本文在分析了重慶三峽庫區發展農業旅游的優勢的基礎上,提出重慶三峽庫區農業旅游循環的發展模式,進而提出旅游發展對策。關鍵詞:循環經濟;重慶三峽庫區;農業旅游域公路網絡體系,至少保證一條二級公路連通相鄰各區縣以及周邊省份。交通建設大大改善了庫區交通條件,提高了各地區的可進入性,對三峽庫區發展農業旅游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1.4政策支持優勢
國家旅游局連續推出與農業旅游相關的“2006中國鄉村游”、“2007中國和諧城鄉游”的旅游宣傳主題。200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直接提出“鄉村旅游業”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途徑之一。與此相對應,重慶市也推出了“2008鄉村旅游年”。出臺的《中共重慶市委關于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決定》中,也提到要“鼓勵國內外資本參與三峽和渝東北、渝東南等地區的旅游資源開發”、“探索農村土地流轉的新模式”、“加快建設旅游碼頭、機場和通往重要旅游景區景點的高速公路,為旅游業大力發展打好基礎”[5],這些新政策的實施將對重慶三峽庫區農業旅游的發展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2三峽農業旅游循環模式構建
2.1宏觀產業鏈擴展模式
產業鏈擴展模式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要注意擴展產業與優勢資源的相關性,要在已有優勢產業的延伸上多下功夫,使深化后的產業也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二要力求擴展產業的高級化準則,即要求深加工產業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和市場需求彈性。三要注意產業鏈剩余資源的再利用。良好的農業基礎給三峽庫區農副產品的發展及加工業的發展以良好的條件。農業的發展帶動了“梁平甜茶”、彭水的“小米油桐”、城口的“雞鳴貢茶”、奉節“臍橙”、長壽區的“沙田柚”、梁平縣的“柚子”等特色農副產品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初見成效,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像涪陵“辣妹子”、涪陵榨菜這種龍頭企業在不斷壯大,這也反過來推動了庫區特色農業的發展。
2.2農業內部循環經濟模式
農業內部循環經濟模式主要是依據生態學、生物學、經濟學、建筑系統工程學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通過生物轉換技術,利用農戶庭院或田園等,將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連結在一起,組成“四位一體”能源生態綜合利用體系,實現產氣、積肥同步,種植、養殖并舉,能流、物流良性循環。這種模式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技術措施。融合養殖、種植、沼氣、加工等資源循環利用、綜合開發、變廢為寶、全面增值的生態經營模式,運用生物技術、沼氣技術、食物鏈技術、生態循環技術、人工組裝技術和產品深加工技術,使農業旅游區內沒有一點的污染與廢物,不用從外部購買肥料、飼料、燃料,以最少的投入來生產出最多的產品,且都是質量好、市場大、價格高、競爭力強的綠色食品,實現農產品價值的增值,使其效益達到普通種養場的幾倍。重慶三峽庫區在經過長期的探索加實踐的基礎上,基本形成了山地丘陵“豬(雞)—沼—果”生態模式,丘陵平壩區“糧(經濟作物)飼—豬—沼—肥”生態模式,庫岸帶區“生態林(林果)—菜—花(草)—禽—沼—漁”循環型農業模式,城郊“綠島型”生態循環模式等特色農業內部循環經濟模式[6]。為重慶三峽庫區農業旅游循環經濟模式的探索和構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3.基于循環經濟的重慶三峽庫區農業旅游發展對策
3.1加強對旅游循環經濟的認識
加強循環經濟理論的學習培訓,有效利用農業旅游資源,融環境保護理念于農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提高資源配置率。同時,各級政府、旅游局及各相關部門應切實加強對農業旅游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積極鼓勵與支持旅游企業、旅游協會和公眾參與促進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各項活動中。強化各級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職能,實現重慶庫區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2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業旅游新亮點
農業旅游的開發要以鄉村文化為核心,保持鄉土特色,突出以鄉土文化和田園景觀為依托的開發模式。其開發形式應該多元化,可以結合重慶三峽各個農業旅游地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旅游環境的營造和策劃,做到既彰顯各自特色,又體現當地的文化氛圍、地方氣息,同時還要方便游客的選擇。打破傳統、豐富多彩、全新的農業旅游新模式才能既滿足游客的參與心理,又提高重游率,還有效地使淡季不顯得過淡。
3.3發展農業優勢產品,帶動產業鏈循環發展
由于重慶三峽庫區特色農產品豐富,有的農業發展已經產業化,發展農業優勢產品具有一定的優勢,如:涪陵“辣妹子”,涪陵榨菜等農業產業化已經初具成效。發展農業優勢產品還可建立起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以這些農產品生產基地為龍頭帶動整個庫區的餐飲、住宿、游憩等旅游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同時,農產品經銷后返回的大量資金以及帶入的外部投資可對庫區其他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實現整個重慶庫區產業鏈的高效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