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思路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驅動力,是現代化農業的支撐。農業科技的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指導、科技投入、農民配合、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針對豐城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以及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現狀;發展對策
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驅動力,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力,是農民持續增收的支撐力。國內外農業發展的實踐證明,振興農業、繁榮農村經濟、農民致富都離不開科技。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是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的重點支撐,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必然途徑。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農業最終要靠科技解決問題。在農業發展進入新時期后,農業突破制約瓶頸,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實現.三化/同步的根本出路就是依靠科技進步。
1豐城市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豐城市農業科技快速發展,是發展較快、為現代農業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的時期,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自主創新能力和應用推廣能力不斷增強,呈現出3個特點。
1.1科技推廣碩果累累,已基本覆蓋主導產業生產全過程
全市農業系統組織實施市級以上農業科技項目20項,市農科教結合項目7項。全市獲宜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1項。這些成果涵蓋豐城市從品種選育到示范推廣,從病害防治到技術集成,達到全省或國內領先水平,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的提升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1.2科技優秀人才大量涌現,已形成三級產業科技推廣梯隊
目前,全市共有245名種植業專業技術人員,其中擁有高級職稱以上的人員11人,占7.6。。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被農業部授予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2人被省政府授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2人被市政府授予科技創新推動獎。
1.3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已逐漸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
科技應用、成果推廣能力持續增強,農業綜合生產水平明顯提升。近幾年,全市糧食高產創建推廣累計1.67萬hm2,667m2均產量800kg(兩季);已占市級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的20。左右;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2個,總面積達到1.07萬hm2,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7.33萬hm2#次,農業廢棄物利用率達到85。以上。
2豐城市農業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
2.1農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完善
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科研力量與科技資源缺乏統籌,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廣部門相對獨立運行,科技項目的決策和管理機制不完善,在立項方面過于強調競爭,選題偏離生產需要,弱化協作,農業科技的整體合力不強,沒有形成穩定的科技投入機制。科技研發存在著.頭重腳輕/現象,即研究強推廣弱,上面強基層弱,農業生產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撐現象較為普遍。
2.2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不強
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成果明顯不足,.跟蹤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復式研究還較多。農業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傳統領域,對農業設施裝備、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研究少,產前、產中、產后等技術集成配套明顯不足,以節水、節能、節肥、節本技術為主的成套系統的栽培技術還未得到普遍應用。
2.3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條件薄弱,力量不足、基礎不穩,農科教、產學研聯系仍不緊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在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方面作用發揮不充分。農民培訓缺乏針對性、有效性,培訓對象老齡化,培訓內容教條化,培訓形式單一化,影響科技應用。
2.4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力量不足
科技創新工作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對多元專業人才的需求。農業科技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缺少一流的團隊和領軍人才,在技術研究推廣領域難有新突破。農業科技人才儲備不足,大學生到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創業但仍存在引不進、留不住、發揮不了作用的現象。
3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立足實際科學規劃與發展
科學規劃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靈魂。充分認識豐城市生態屏障地位,進一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注重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注重生態涵養的改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在市區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加快產業園區規劃的制定,明確特色產業布局、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并經過專家論證和市政府審批,立足高起點、高標準,并切實把農業園區規劃好、建設好。進一步加強地力提升,選擇良種良法,加強品牌建設,實施農業網絡信息化,培訓新型農民。
3.2以機制創新促進農業園區健康發展
一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培植一批科技型創新園區,使之成為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緊扣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以項目形式組織實施重點科技攻關,著力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的研發和孵化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二是積極推進政策機制創新。按照農業發展的布局板塊、產業重點和產品結構,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及時調整扶持政策,突出對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和重點園區的支持,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效應。三是進一步加強土地流轉機制創新。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的新方式、新途徑,引導和鼓勵農民采取轉包、租賃、轉讓、入股等形式,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示范園區、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轉移,促進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上規模、上檔次。
3.3創新發展思路,建設多功能園區
立足豐城市的自然人文和農業旅游特色資源,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市發展高效農業的各種優惠政策,深入挖掘園區農業潛力,引導農業園區向農業與生態觀光、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按照生態化、景觀化、設施現代化的要求,狠抓園區內的綠化、美化建設,集中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做到農業產業與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共贏互促。
作者:熊永紅1 程治祥1 許政良2 單位:1江西省豐城市孫渡街辦農業綜合服務站 2豐城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