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機械化和鄉村振興關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黨的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三農”工作做出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2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農機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機化轉型升級,使農機化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從而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進程。
1農業機械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二者關系
1.1農業機械化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農村生產力發展,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必然會推動農村生產關系、生活方式、治理體系的轉變,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方面都會產生巨大的推動。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機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2農業機械化發展加快鄉村振興進程
隨著農村勞動力加快轉移,農業生產各領域加快推進“機器換人”穩生產、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農業生產方式加速向機械化生產轉變,農業機械化的需求結構深刻變化。產業方面:從主要作物的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秸稈處理、烘干等全程延伸;正在從糧食作物加速向棉油糖等經濟作物擴展,快速向養殖業、加工業拓展;經營方面: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與規模經營加快融合,由產中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程配套。新型經營主體更加注重獲取高質量的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更加注重延伸機械化的價值鏈,更加注重高效率的作業服務和組織管理,“農機+農藝+農事”“互聯網+農機”作業服務等加快發展;機具方面:對缺門機具和農機系列化的需求迫切,由關注價格向注重品牌、質量、舒適性轉變,更加注重產品服務和可選、線上等購置體驗,大馬力、復式、智能等高端機具需求快速增長;技術方面:機藝融合、高效節本、綠色環保、智能安全、集成配套正在成為農機技術創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的基本導向;管理方面:管理領域、對象、內容、方式等深刻變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需要更多地運用市場化、信息化、法治化方式增強管理的精準性、協同性、有效性,越來越需要多個部門的協作和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實現管理服務的高質量、高效率,提升公共服務的滿意度。
1.3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阻礙鄉村振興進程
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和北方地區的農機化水平較高,南方丘陵山區、棉油糖、果菜茶等經濟作物和畜牧業、農產品初加工、漁業等設施農業農機化水平較低;二是中低端小功率和單一技術的農機機具多,高品質大功率集成配套機具少。
2農業機械化要不斷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加快鄉村振興戰略進程
2.1農業機械化供給側的主要矛盾阻礙農村振興戰略的進程
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給側的能力、質量和效率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一是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表現為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科技成果少,關鍵技術自給率較低,還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環節亟待突破;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產學研推用結合不夠緊密,研發和成果轉化效率不高;農機產品創制“重設計制造,輕試驗檢測”,質量標準體系不配套,工程化驗證缺乏等。二是農機農藝結合不夠,一些產業品種、裝備、栽培不配套,產后加工、種養方式與機械化生產不協調,制約了農機研發、推廣應用和作業效率效益,集成配套的機械化生產體系和系統解決方案還不多。三是機具停放庫棚設施缺乏,“存放難”和“保養難”問題比較突出。新時期農機化發展中的這些突出矛盾問題,直接影響需求側的質量、能力和效率,表現為“有機難賺”:大宗作業的機具飽和,跨區作業邊際效益下降;“無機可用”:新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想補沒地買”“想要補不了”,新的作業領域“無機來賺”;“有機用難”:機具作業受立地條件、農藝適應性的影響越來越大,“能補用不了”。一些經營主體的機具“經營難”“存放難”“維修難”“請機手難”問題比較突出。最終體現為近年的農機作業服務面積與經營效益增速放緩,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進程。
2.2鄉村振興戰略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著力點,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
當前面對農民和農業生產對高性能農機需求,一些制約農機化發展因素和矛盾開始凸顯,主要是農機具技術供給、農藝農機配套等方面“供不足需、供不適需”,現在需要培育新動能,去除“堵點”“痛點”“難點”,釋放農機化發展空間、活力、潛力。
3結語
總之,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雖取得一定成就,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總量不足、結構不優與質量不高并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農業機械化向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發展,加大推進力度,推動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支撐。
作者:劉敏 單位:山東省寧陽縣行政審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