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成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因地制宜,建立示范區標準體系;開展宣傳培訓,提升相關人員標準化水平;監督實施,確保體系運行有效;加大市場監督力度,加強生產投入品監管等4個方面介紹了上海市青浦區水稻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策略,并分析在生態、社會及經濟方面取得的相關成果,以期為其他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種植;標準化示范區;上海市;青浦區
1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必要性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是運用標準化手段融合現代科技成果,通過典型示范帶動農業發展、增加農業效益的重要形式。其作為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基本工作,直接關系到農業市場化、產業化、集約化和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實現[1]。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近年來,在國家、地方及各級部門的支持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目前,上海市郊可耕地面積日益減少,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下降,急需尋求新的農業生產模式。2017—2019年,上海市青浦區進行了水稻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建立“蛙稻種養”這種經濟、社會、生態俱佳的新型水稻種植模式標準化示范區,可以以點帶面,輻射周邊以及相對貧困地區,帶領農民向標準化生產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整體效益、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2水稻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策略
上海自在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承擔了水稻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組織、協調、管理及服務等綜合業務。在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公司建立了“政府引導、標準引領、全員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了“公司+種植基地+郊野公園+農戶”的種植模式。
2.1因地制宜,建立示范區標準體系
標準化是一項活動,一個示范區項目建設本身就是農業綜合標準化活動的全過程,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其主體相關要素包括農業標準綜合體要素和農業標準化活動過程要素2個方面[2]。水稻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立初期即建設領導小組,并設立辦公室和技術小組。圍繞示范區建設要求,從產前、產中、產后等方面,構建了點線面結合、覆蓋全過程各個環節的標準體系。標準體系按照“1+X”的模式設計,“1”為通用基礎標準,主要為標準化導則、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等標準化管理方面的基礎標準;“X”為水稻種植涉及的領域,包括投入品控制與管理、蛙稻生產加工技術、蛙稻產品標準、綠色生產管理、貯運和銷售、生態旅游管理等方面,并且可根據示范區未來發展不斷推廣和完善,標準體系可繼續擴充。該標準體系采用模塊化設計理念,每個“X”子體系均可成為該領域的標準綜合體,為標準體系的便捷使用和復制與推廣奠定良好的基礎。
2.2開展宣傳培訓,提升相關人員標準化水平
對形成的標準積極開展培訓,分層次開展宣傳,提升工作人員和種植戶的標準化工作意識和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標準化操作、標準化實施。建立標準體系、組建專業的標準化師資培訓隊伍、配套完善的培訓資料后,示范區每年制定培訓計劃,并且嚴格實施、監督和反饋。通過召開現場會、微信公眾號、發放宣傳材料等形式,示范區先后開展不同層次的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培訓,廣泛宣傳綠色農產品投入品、稻種選育、蛙選育等標準實施要求,從生產環境、產地檢測、投入品管理、標準化生產等方面,大力推動蛙稻米標準化生產全過程質量控制與管理,提高農戶標準化生產管理水平和農產品質量水平[3]。
2.3監督實施,確保體系運行有效
一方面,進一步加大硬件設施方面的投入,按照標準要求進行采購,硬件投入使用前按相關標準進行驗收;另一方面,對硬件設施建設和標準實施實行全過程監督,建立監督機制,對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予以改進,及時修訂標準體系,監督過程中做到職責清晰、要求明確,確保標準體系建設順利有效實施。
2.4加大市場監督力度,加強生產投入品監管
建立嚴格的生產投入品監管制度,每年度示范區都會發放生產投入品監管通知,嚴格落實生產計劃和監督實施,并做好生產記錄。嚴把基地投入品管理,堵住農藥殘留源頭,對基地使用的投入品,必須篩選符合質量安全標準和“三證”齊全的產品,由基地技術負責人造冊登記、跟蹤檢查、印發農戶使用手冊、指導農戶按操作規程使用。在投入品使用過程中,對于違規或不合理使用的農戶進行罰款,制定相應的罰款措施。做好標準化培訓,嚴格按照有機、綠色食品標準和技術規程組織生產,確保產品質量安全,開展科學用肥、合理用藥的宣傳,對每次用肥用藥安排專人監督和記錄。對種植基地的投入品倉庫開展不定期的質量抽查工作,確保基地使用的投入品符合相關標準,避免禁用物料投入使用。發揮農戶監督職能,鼓勵舉報使用違禁投入品行為,如情況查證屬實,對舉報者給予一定獎勵,對已經核實的被舉報者拒收種植產品并給予處罰。加強對種植基地投入品的使用記錄,領導小組定期進行抽查,對于不合理的行為給予處罰,并及時糾正。
3水稻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成果
經過3年建設,示范區取得了不錯的示范成果:引入蛙稻生態種養新模式,促進稻米深加工,促進農業資源循環合理利用,促進科普教育,休閑旅游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使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化都市精品農業。
3.1示范區生態示范效果
3.1.1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示范區內實施有機、綠色蛙稻種養模式,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減量幅度較大。綠色蛙稻種養模式部分有機肥料替代化學肥料,部分生物制劑替代化學農藥。有機蛙稻種養模式零化學肥料,全部以商品有機肥、菜籽餅等可溯源的有機肥料替代尿素、復合肥等化學肥料。
3.1.2凈化水環境。經過1年生態種植模式的有效改善,示范區內稻田土壤的各項重金屬指標較之前有較大幅度下降。
3.1.3提高土壤質量。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循環轉化的動力,在土壤腐殖質的形成與循環等過程中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土壤微生物熵(SMQ)及土壤可培養細菌、真菌、放線菌數量的變化與土壤功能密切相關,均可作為土壤質量變化的微生物學評價指標,用來表征土壤質量。與原水稻種植模式相比,示范區種植方式顯著提高了稻田土壤SMBC、SMBN和SMQ,證明土壤質量和養分含量顯著增加。同時,土壤微生物中細菌、放線菌和真菌數量也顯著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也更加優化。
3.2示范區社會影響力
3.2.1推動農民就業。此示范區項目就近解決了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帶動農戶73家,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同時,通過示范區種植可帶動周邊農戶水稻種植,并增加了水稻銷售渠道,帶動農民增收[4]。
3.2.2農業標準化隊伍發展。示范區通過“科技知識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制,將技術及時送到示范戶家中和田間地頭,大力培養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示范區先后圍繞綠色水稻病蟲害防治、稻田標準化管理等開展了100余人次的培訓,通過專家授課、現場操作、交流互動等方式,全面提升了農民的農業現代化水平。
3.3示范區對經濟規模的潛在作用
3.3.1經濟效益增長。通過標準化種植的實施,生產部門根據種植標準對投入品進行預算和控制,根據標準購買投入品,使資金使用率達到最優化。通過標準化種植,能確保稻米的產量最優。2017年綠色種植的稻谷產量為7537.5kg/hm2(收割早的含水量高),2018年綠色種植的稻谷產量為7222.5kg/hm2;2017年有機種植的稻谷產量4402.5kg/hm2,2018年有機種植的稻谷產量4605kg/hm2,比2017年增產4.6%。
3.3.2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示范區共帶動農戶73家,據公司與農戶的結算統計,標準化種植蛙稻米的農戶平均年收入5萬元以上。據上海市青浦區統計局統計,2018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64元,增長了59.42%。
4總結
通過示范區的創建工作,企業和農戶都深切感受到了標準化在種植、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傳統農業發展新模式的重要技術手段。水稻種植綜合標準體系雖已經建立,現行的政策法規、各類標準已梳理完畢,但結合實際工作需求,水稻種植涉及種植、養殖、生態、環保以及生態旅游等多個相關領域,工作內容范圍較廣且復雜,涉及工作人員和種植戶等眾多主體,人員對標準的掌握和使用需要一定時間的培訓和實踐,標準體系的推廣應用仍需進一步加強,標準體系的輻射力量尚未完全發揮,對生態種植的帶動作用還未充分顯現。因此,公司將持續開展標準化工作,進一步補充并完善現有標準體系,建立標準化管理的長效機制,不斷壯大自身力量。同時,牢牢抓住綠色生態,借助國家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發揮核心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宗旨,改造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環境全面發展。
5參考文獻
[1]史長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與發展策略研究:基于射陽縣洋馬鎮的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2]徐曉東,陳守清.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建設相關要素探析[J].標準化論壇,2016(8):74-76.
[3]高生蓮.門源縣國家油菜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做法與成效[J].青海農技推廣,2017(3):11-12.
[4]萬忠,周燦芳.廣東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五種運營模式[J].江西農業,2014(10):22-24.
作者:朱祥宇 單位:上海自在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