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農業技術推廣運行機制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對臨洮縣進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基本概況、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索了新形勢、新階段政府主導與農民需求相結合的農技推廣新機制,對臨洮縣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創新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運行機制;創新
進行臨洮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新機制研究,是為了探索農技推廣工作高效運行機制,制定一套適合新形勢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科學、規范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本文聚焦臨洮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從創新推廣方式、改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健全激勵機制出發,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內部管理、按區域特色制定推廣任務,探索新形勢、新階段政府主導與農民需求相結合的農技推廣新機制。
1臨洮縣農技推廣概況
1.1人員結構
臨洮縣農技推廣中心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主要負責全縣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中心內設農技站、植保植檢站、土壤肥料站等8個站室,現有農技人員42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技術干部33人、技術工人5人、職員1人。技術干部中有高級農藝師12人、農藝師28人、助理農藝師2人;技術工人中有高級工2人、中級工4人。文化程度本科學歷17人、大專生14人、中專生11人。18個鄉鎮農技站現有在編技術人員131人,其中技術干部124人、技術工人7人;技術干部中有高級農藝師10人、農藝師22人、助理農藝師92人。文化程度本科36人、大專67人、中專學歷及以下28人。年齡為40歲以下35人,40歲以上96人。
1.2作用發揮
臨洮縣農技推廣中心1984年成立,主要承擔推廣省、市、縣級農技、植保、土肥、藥材等試驗示范項目及指導服務當地農業生產。近年來,科技創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更新速度加快,每年承擔省市縣安排的試驗示范達70~100項、舉辦各類培訓班45期以上,培訓人員11萬人次左右,全縣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2020年,全年全縣完成一產增加值16.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7元,增速7.1%,位列全市第一。全縣播種各類農作物138.75萬畝,其中冬春小麥9.45萬畝,玉米18.15萬畝,馬鈴薯60萬畝,蔬菜27萬畝,中藥材17.70萬畝,其他6.30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24.46萬t。在以上成績的取得和全縣糧食連年豐收的背后,臨洮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功不可沒。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臨洮縣農技推廣部門始終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為第一目標,創新推廣模式,采用新優技術、培植高效產業,全面提高為農民服務的水平,為臨洮縣政府指導生產當好參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臨洮縣糧食增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2存在的問題
2.1工作經費嚴重不足
工作經費嚴重不足,省級年度下撥少量資金,市縣基本不會給縣級農技推廣部門下撥專門的農技推廣工作經費,各鄉鎮農技推廣站就更困難了,農技推廣缺乏必要的工作經費,存在無錢干事的局面,影響了當地農技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
2.2技術服務半徑過大
由于臨洮縣現有18個鄉鎮由2004年最早的34個鄉鎮合并而成,各基層站所技術服務范圍由以前的最遠不超過20km變為現在的50km左右,技術服務半徑過大,加之缺乏交通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技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部分邊遠村社出現技術服務空白。
2.3人才結構失調
人才結構不適應新形勢下農技推廣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現為普通技術人才多,新特技術人才少;產前、產中服務的人才多,產后營銷服務的人才少等。據不完全統計,全縣農業系統目前實有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565人,但2000年以來,進入農技推廣系統的306人大部分通過公開招考進入,這部分人員中農業專業畢業的僅有31人,僅占全部農技推廣人員的5.5%,其余皆為其他專業,而且現有人員中熟悉傳統糧食作物、傳統養殖方法的人才較多,而急需的蔬菜、花卉、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和現代化養殖人才十分稀缺,并且集中在種植環節,從事營銷的基本沒有,作為專業性推廣機構這顯然是不夠的。
2.4服務形式單一
現有農業技術服務形式比較單一,服務單位基本只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畜牧中心、縣農機推廣中心等公益性推廣機構承擔,服務內容也只是省市縣各級業務部門下達什么就推廣什么,至于當地到底適合推廣哪些技術,由于缺少資金,加之社會化技術力量基本不參與,缺乏主動性,導致全縣農業技術服務相對滯后。
2.5年齡結構老化
比如臨洮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平均年齡46.7歲。其中35~40歲人員11.9%,40歲以上人員88.1%,縣直農技推廣單位大多近10年未補充年輕干部,并且單位的很多工作如試驗、示范等要在田間進行體力勞動,現有的人員無法滿足工作需要。
3縣域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創新對策建議
3.1建立暢通高效的需求反饋機制
3.1.1積極加強信息隊伍建設,建立高效快速的信息隊伍。在18個鄉鎮農技站每站選出了1名有信息搜集、信息識別、信息加工、信息應用、信息反饋和預測分析能力的農技干部兼任農情信息員,由鄉鎮農情信息員負責,及時準確地進行農技推廣、農民需求信息的傳達和反饋。
3.1.2構建農業信息網絡平臺,積極提高信息采集水平。臨洮縣是農業大縣,耕地分布面積廣,農民個體作業繁多,僅靠農業科技人員走村串戶講解和幫助很難滿足群眾對農技信息的需求,為此,縣上要在開通“農技110”熱線和充分借鑒省農業農村廳開設的“12316三農服務熱線”的基礎上,建立固定的農業信息咨詢平臺“臨洮農業信息網”,開設了農技推廣、市場信息等欄目,及時農產品銷售、種子農藥價格及其渠道等信息,既宣傳了農技知識,又擴展了服務手段。
3.2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制度
3.2.1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全縣實行農技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現在崗的通過分配、調配、市縣招考進入農技部門的農技推廣人員,非農業專業的每一個農技人員均需通過相應考核,取得農技推廣或相近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實行持證上崗。
3.2.2施行競聘上崗制度。按照事業單位推行全員聘用制的改革要求,對全縣農技推廣人員,全部實行了公開招考、競爭上崗和全員聘用。通過競聘上崗,建立了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農技推廣新機制。
3.2.3實施農技推廣任務量化制度。按照縣中心制定的農技推廣方案,根據在聘農技人員的職稱待遇,對方案涉及的重點農技推廣項目、示范點建設、試驗示范進行相應的量化分解,簽訂責任書,按崗定酬、按績取酬、績效掛鉤。同時,對在全面完成承擔任務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成績突出的技術人員予以獎勵,優先晉升職稱。對在工作期間工作作風差、完不成工作任務等不稱職的農技推廣人員,由縣農業局核準后,勸其退出公益性推廣崗位。
3.3大力創新推廣方式
3.3.1積極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為了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構建以農業聯系戶為主要對象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臺,不斷提升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和勞動者素質,縣上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農業技術人員作為科技特派員,深入到各鄉鎮、村社及示范點進行農業科技服務。通過強化科技特派員入戶制度,不僅增加農戶收入,而且為農技推廣方法轉變提供了寶貴經驗,為今后更好地服務于“三農”工作探索出了新的途徑。3.3.2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要將爭取項目作為擴大農技推廣覆蓋面的主要手段之一,要繼續積極爭取測土配方施肥建設、旱作農業示范推廣、馬鈴薯晚疫病防治、馬鈴薯中藥材貯藏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等一大批科技含量較高的農業項目,有力地帶動了全縣農技推廣工作。
3.3.3實行機關各業務站室與鄉鎮定向聯系制度。農技推廣部門的業務站室與各鄉鎮建立定向聯系制度,配合鄉鎮搞好技術培訓、技術指導、材料把關、鄉鎮技術人員的培訓等。各業務站室將每項技術工作落實到人,并細化到實施方案的制定、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工作總結的撰寫等工作,納入個人年終考核,有效提高了農技推廣效果。
3.3.4強化農業科技示范引導。圍繞全縣四大支柱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以無公害標準化生產、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目標,在全縣范圍內每年建立20個左右具有一定科技含量、推廣價值和帶動農民增收效果明顯的縣級農業綜合示范點,30個左右鄉鎮級農業科技示范點,帶動了全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應用。3.4嚴格落實動態管理制度
3.4.1實行資格準入管理制度。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以崗定人,實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崗位選擇與淘汰機制,打破身份界限。精簡非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農技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壓縮非專業人員進入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數量。要求參加縣上組織的公開招考等方式,新進入農技推廣機構人員必須具有農業相關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并通過有關考試考核,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后,取得準入資格,參加崗位競聘。3.4.2實行競聘上崗動態管理制度。聘期為3年,聘期滿后,聘用合同期內,考核連續兩年稱職以上人員進行續聘。續聘合同在聘用期滿的前1個月辦理;受聘人員在聘用期間不履行合同、嚴重失職、瀆職或違法亂紀,對單位造成重大損失或影響的、曠工或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連續15天以上,或年累計達30天以上、連續兩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不予續聘;在聘用期內自動離職、辭職辭退被開除或勞動教養被判刑的人員,聘用合同自行解除。同時,對競爭上崗中落聘的人員,也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安置。
3.5積極構建和諧的推廣工作機制
3.5.1提高推廣工作的公共服務能力。全縣進一步加強對重大農技推廣項目的實施與管理,縣政府統一組織農業、畜牧、科技、林業等部門,整合現有科技力量和資源,組織制定臨洮縣農技推廣發展規劃及重大農技項目實施和農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廣和科技獎勵等,搭建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公共服務職能,做好科技普及與科技培訓工作,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及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3.5.2整合農村科技隊伍,實行集約化聯動服務。要求鄉鎮農經、農機、水利、畜牧等站所相互協作,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重點在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升級、區域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大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力度,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
3.5.3優化科技工作環境,激發基層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縣中心在繼續完善優秀人才評比獎勵辦法的基礎上,切實落實收益分成、技術入股、股權激勵等分配政策,激勵全縣科技人員在研究與開發、成果推廣以及產業化等工作中作出貢獻,并取得相應報酬。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宣傳基層科技人員的先進事跡,以此建立激勵科技人員在基層工作的長效機制。
3.5.4發揮典型示范和帶動作用,培養農村科技人才。通過科技特派員與吸收科技能力較強的農村專業大戶結合,培育專業大戶和龍頭企業,經過服務牽引,搞好典型示范,發揮“鄰居效應”,輻射帶動更多的農戶投入到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中。
3.6廣泛建立多元化的推廣主體
充分利用臨洮縣的農業資源優勢,吸引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甘肅省農業大學、臨洮縣馬鈴薯協會、縣蔬菜協會、縣中藥材產業購銷協會等科研教育單位以及四通藥業有限公司等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技術團體等,開展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培訓、技物結合、技術咨詢等服務。同時,鼓勵其他經濟實體依法進入農業技術服務行業和領域,參與經營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實體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積極探索“一主多元”的農業技術服務形式,鼓勵各類技術服務組織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參考文獻:
[1]熊笛.對近郊城區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現狀與發展的思考[J].基層農技推廣,2014(10):6-10.
[2]梅再發.普安縣基層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情況的調研及建議[J].基層農技推廣,2014(10)43-45.
作者:王雷 單位:甘肅省臨洮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