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氣候因素對農業經濟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農業因極端天氣受災的特征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密集的國家,同時也是農業大國,一旦遭受氣象災害,就會帶來很大的損失。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上個世紀我國發生的氣象災害占世界總數的30%左右,并且受災面積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增加,這不僅表明了我國環境的脆弱性,同時也說明了整體不穩定性,最后影響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氣象災害對我國農業經濟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它表明在國民經濟水平快速發展的環境下,自然災害也會隨之增加。在農業受災頻率增加的同時,農作物受災面積也在擴大,危害逐漸擴大。例如:糧食產量作為社會經濟與自然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就明確指出:氣候是影響糧食增減的重要因素,我們應該探討氣候怎樣影響糧食生產,然后才能進一步掌握怎樣運用地方氣候避免或者減少地方氣候造成的各種不良因素。從受損棉花、糧食、油料產量估算結果來看,各種氣候災害都會造成損失,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受災是減產2成或者以下,減產在2成到8成之間是成災,如果達到9成或者以上就是絕收。1983到1998年的糧食損失為總產量的10%左右,自1991年開始一直在10%之上,到1994年達到14%,用確切的數字表示,也就是每年大概有400億千克的糧食被吞噬。在1979年到1993年之間,我國油料損失達到三個峰值,油料損失超過20億噸有5年,1980年有62.62億噸損失,1988年有47.45億噸損失。
二、影響我國農業受災的成因以及應對措施
1.我國農業氣象受災的原因我國處于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全球氣候顯著的區域,對于農業,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所以它具有先天性脆弱。農業最根本的特點是經濟再生產,它以自然再生產為出發點和基礎,動植物是它的基本對象,土地是生產資料,在露天作業的過程中,從中得到經濟效益和農產品。所以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因素具有極大的依賴,很容易受到自然條件制約、影響,而生產效果好壞則完全取決于自然因素中的氣象因素。從我國地理環境來看,生態脆弱、氣候多變,氣象災害的普遍性、區域性、交替性、持續性已經普遍存在于農業生產中。我國農業作為弱質性產業,由于抗災能力弱、生產落后,所以自然災害的敏感度很高。另外,受社會活動的影響,我國不只是農業大國,也是工業生產的大國,在生產中很容易帶來各種有害物質,例如:二氧化碳,在氣溫上升的同時,制造酸雨,最后影響臭氧層,加劇災害。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災害通常是連續發生的,受氣象災害隨機性、突發性等因素影響,很難避免氣象災害。在近一個世紀來,全球氣候災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受工業廢氣影響,200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50多億噸,在臭氧遭到破壞、酸雨等影響下,全球氣候越來越反常。
2.應對措施從我國當前的水利工程來看,為了確保水利安全,應該加強資金投入,積極擴展水利設施,保障水利基礎的供水、抗旱、防洪功能;通過完善水利設施,不斷增強農業抗災能力。對于我國地理條件復雜這個特征,除了要選用和培育抗澇抗旱品種,還應該根據當地的氣候差異,完善農作物布局,使用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農作物,或者聘用農業專家,對農作物選用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培育。在極端氣候事件中,洪澇與干旱是影響區域、發生最普遍的自然災害,雖然未來的氣候變化具有不確定性,但是增強氣候變化與評估,制定防災措施仍然具有很大作用。如:通過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及時化解極端氣候對農業造成的風險,在2008年,我國農業保險簽單110.7億元,保險為1400多萬元;通過加強基礎建設與政府投入,將農業生產集中的區域,進行基礎建設,這樣就能有效降低氣象災害,及時恢復農業經濟與產業。
三、結束語
我國的農業經濟作為弱質產業,受全球氣候這一地理因素影響,我國自然災害頻繁。為了應對極端氣候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必須根據極端氣候對農業經濟的影響成因,從各方面完善應對措施,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甘甜 單位:云南大學滇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