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和國民經濟息息相關,農業經濟若取得良好的發展,也必將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引導下,農業經濟在近年受到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已有諸多學者開展相關研究工作,也通過研究驗證,生態農業的發展是農業未來發展的核心。本文首先對生態農業進行介紹,并闡述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生態農業的作用,最后提出生態農業經濟在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發展路徑,以期可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發展路徑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必須要不斷改革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促使其在新時期下依然可以穩定發展。但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為改變農業經濟發展局面,就應朝著生態農業方向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原則,實現農業經濟的長久發展。
一、生態農業的特征及其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生態農業的特征
1.生態農業屬于開放型模式,但也具有穩定性的特征。所以,生態農業是通過開放性的體系來替代傳統封閉型的模式,在取代過程中,也將會逐步挖掘出農業的潛能,農業資源和國土資源也將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這對于農業生態系統的優化以及社會承受力提升都極為有利。2.生態農業是將優化農業結構和提升生態系統效益作為發展的核心。基于此,充分利用生物、土地、信息、技術等各方面的資源,在農業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時,將農業生產的效益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此外,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還應當不斷推廣新的農業生產技術與方法,并逐步引入各種先進的方法與技術,例如在農業生產時引入太陽能等基礎能源,使得農業生產實現良性循環。3.生態農業系統注重將各相關要素進行融合,將要素合。力充分展示出來。所以,在發展生態農業時,應當綜合考量各方面的資源,無論是自然、社會或是人力,都必須全面考量。在綜合分析相關資料的基礎之上,建立完善的農業生產結構,最大限度地利用各項生產資源,實現生產效率最大化,并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在此情況下,生態農業既可以實現穩定發展,環境系統也可不遭受破壞,并取得較好的發展,兩者在相互協調下實現共同發展。
(二)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我國農業生產目前遇到的發展阻礙相對較多,必須要盡快找到轉型之路,而生態農業正是其轉型的關鍵所在,對其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生態農業是以優化環境、保護可再生農業資源作為宗旨,確保資源得以保護以及環境不受破壞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在農業生產中納入生態觀念,可促進農業資源實現更好地利用,也有利于保護環境,確保人類需求得以滿足,在這些目標都得到實現的情況下,生態農業也可實現長久健康發展。2.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度不斷提升,也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得到較好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會地位。但若考慮到長期發展問題,無論是水資源或耕地資源都相對有限,尤其被污染之后需要的恢復期相對較長,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部分都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農村留下的基本是老弱病殘,對于生產出高質量農產品的重任,僅靠這些留守的農村群體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必須要盡快改變,使得農業經濟模式從根源上改變現狀。對于此問題,應通過生態農業的發展,構建可持續性的生產體系,落實好環境保護工作來得以改變。只有全面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才能促使農業經濟順利轉型,和市場的發展腳步相適應,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源源不竭的助力。
二、發展生態農業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一)科學技術水平不高,成果轉化受到限制
我國農業經濟自改革開放后取得了快速發展,在某一段時期內增長速度非常快,但由于該增長模式過于粗放,使其很快就進入停滯期,如果采用傳統的方式來增加產出,只能在短時間內維持發展,若不作出改變,極易出現倒退的現象。僅僅借助增加勞動力、加大資源投入力度來促進農產品的產出,不是長久之計。基于此,必須要對生產方式進行改變,引入先進的技術,充分利用各相關要素,進而實現穩定的產出。但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還相對落后,在創新方面的成績也不好,處于緩慢發展的狀態,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不足,科技成果的轉化也受到較多限制,農業技術人才的流失也非常嚴重,導致農業經濟缺乏發展動力,無法達到較好的發展狀態。
(二)體制支持不足,意識形態受到約束
農業經濟若要取得較好的發展,體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國現階段并未頒布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法規,經濟體制對其的發展還有一定程度的約束,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體現:從微觀層面入手分析,在農業機械化腳步日益加快的同時,傳統的農業體系逐步顯現出問題,家庭聯產承包制已不再適應新的時代,要提升農業生產率,就應改變單打獨斗的局面。如果還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不僅無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而且會阻礙農業經濟發展;從宏觀層面入手分析,城鄉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盡管我國對“三農”問題已引起高度重視,但同樣也使得鄉村可能遭遇不公平對待,甚至還有很多城市的人歧視農村,這種由意識形態展示出的行為,也會給農業經濟發展造成阻礙。
(三)缺乏物力資本,專業人才相對欠缺
農業經濟對我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將生態經濟納入農業發展體系中,必然要結合時代的具體發展需求,采取科學的策略引入其中。盡管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政策上也逐步向農業傾斜,但扶持農村的資金還相對較少,僅有一部分農村真正享受到此待遇。生態經濟的發展和人力資源是息息相關的,但我國農村教育當前還非常落后,學歷較高的群體也很難引入農村中,人力資源的匱乏,也導致生態農業發展受到巨大阻礙。
三、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
(一)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應持續提升生態農業的發展是我國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以,應當充分認知生態學與自然規律,并遵循相關規律,為農業生態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進而推動其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必須要實施因地制宜的策略,科學調控生態系統和結構,實現資源的合理流動,在保障環境承載力的情況下,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也就是說,在生產力的提升過程中,應確保環境不會受到破壞。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夠實現生產力的持續提升,農業生態才可長久發展。
(二)全面促進農村環保產業的發展
近年,我國對環保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視,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環保產業提供發展助力。環保產業在農村發展是有先天優勢的,因而必須要注重環保產業的建設與發展。環保產業對農村其他產業的帶動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農業,達到非常顯著的帶動發展效果。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使得農村和生態環境之間構建良好的關系,生態環境可得到有效的改善,還可開發出附加值相對較高的環保產品和農產品,使得農業有更為廣闊的生態化道路。而此發展過程,還應結合國家出臺的保護農村環境的政策支持,只有充分融合各方面的優勢,才能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三)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不斷優化
無論發展哪個產業,法制體系建設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態農業的發展也不例外。若要保障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加強相關法制體系建設。目前,對生態農產品的保護方面還是相對欠缺的,因而需要頒布相關保護與鼓勵政策,促進生態農產品積極外銷,提升土地流轉效率。若有必要,還可擴增經營規模,甚至還可進行出口。同時,還應出臺投資優惠政策以及保險機制,在生態方面提供有效補償。除此之外,還應保護好生態環境,做好環境污染監測工作,確保環境不會受到污染的情況下促進生態農業發展。例如可采取的措施有治理亂采亂墾行為,完善水利設施維護體系,打擊假冒農產品等做法。總的來說,社會服務體系的優化是非常重要的舉措,必須要盡快提上日程。
四、結語
我國的農業經濟雖然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快速發展,國家也頒布了相關支持政策,但支持力度還相對不夠,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相對較難,因此必須要盡快落實轉型工作。對于生態農業,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認知,明確其是農業經濟轉型的關鍵,并頒布一系列的支持政策,為其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今后我國應落實好的工作主要有,科學利用各項能源,應用節能技術,加強環境治理,減少空氣污染,這些工作都做好的情況下,農業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愛美.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08).
[2]劉曉宇,陳麗娟.農業勞動力“精英轉移”的生態負效應及柔性化解[J].農業經濟,2021(08).
[3]武永成.鄉村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的意義、困境與提升路徑[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03).
作者:劉華婕 單位:周口市川匯區城北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