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經濟管理優化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建設與發展一直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高度關注的問題。農業經濟作為推動農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其管理非常重要,農業經濟管理將會影響到農業經濟整體發展及其經濟效益水平的高低。通過了解農業經濟管理基本概況,對當下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并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相關問題提出具備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并簡要概述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的意義,為有關研究提供理論性參考依據,為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為實現共同富裕作出貢獻。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研究
針對當下我國城鄉經濟差距較大的問題來看,農村要想拉近與城市之間發展的距離,就要大力開展農業經濟法并做好相關管理工作,不斷優化與調整,以時代發展的腳步為基準,做到與時俱進是農業經濟管理優化需要重視的問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一直都是我國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推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農業經濟的支持。當下產業發展越來越多元化,很多新興產業應運而生,但農業依舊是我國發展的根本,不僅是保障民生的基礎要素,更是推動國家發展及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仍有大部分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多以農村地區為主,要想改善其經濟落后的局面就一定要重視農業經濟發展與管理,不斷優化其管理事項,解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根本上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廣泛應用,農業經濟也面臨著轉型和創新。從多方面來實現全面優化,對其管理提質增效,才能符合當下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多項政策方針的實施理念。與其目標高度達到一致,是農業經濟管理優化中重點考慮的問題。
1農業經濟管理基本概況
農業經濟管理是對農業生產總過程中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等經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并對人員進行激勵,以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總稱。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農業經濟管理是國家領導和管理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務是按客觀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要求,在農業生產部門中合理地組織生產力,正確處理生產關系,適時地調整上層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合理組織生產、供應和銷售,妥善處理國家、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同時調動廣大農業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需要。
2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2.1農業設備與技術的實際情況
就目前我國農業設備與技術的使用情況來看,部分地區農業設備和技術較落后,農業生產率無法得到提升的主因是由于缺乏農業設備與技術所導致。這種情況也體現出部分地方政府不夠重視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在農業設備與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無論是資金還是基礎設施方面都嚴重缺乏,這樣的情況在我國農村很多地區都有出現。由于設備與技術方面無法實現創新,出現技術落后的情況,無法滿足當下科技時代發展的需求,在經濟效益方面也不能實現最大化,進而影響到農業經濟增長。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和部門在開展農業設備與技術創新時由于資金投入有限,效果不夠良好,相關部門也是力不從心,導致一些農業科學家將科研目標投向商業,嚴重違背了農業科技創新的初心。
2.2農業發展管理體制的實際情況
從我國目前農業發展的規模來看,大部分都是以小農戶的形式為主,并不符合現代化大規模農業發展的理念。形成這種產業形式的最大原因就是勞動力不足,由于城市發展較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選擇進入城市工作,導致我國在進入21世紀后農村人口大量流失,農村地區留下的人員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從而形成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正是因為農村勞動力的流失,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生產力。隨著行業種類越來越多,選擇從事農業的人員越來越少,這些都是受城市虹吸效應的影響所致,進而體現出我國農業發展管理體系不夠完善的問題,由于其性質較為傳統,無法適應現代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小規模農戶的農業形式就是最直接的體現。
3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的意義
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優化來說,不僅是工作形式上的改善,其作用還能體現在解決農村資源剛性需求的問題。土地資源一直都是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業生產的方式都是通過傳統的人工作業模式完成,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社會的相關需求,使得農業資源與農業產品在剛性需求方面都存在一些困境與難點,這就需要進一步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才能有效改善其存在的問題。以農業融合發展的形式來促進農業資源與農村經濟實現共同發展,以此緩解農村經濟發展的剛性需求。在國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一系列農村發展政策方針的影響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不僅能夠推動相關工作的實施,還能有效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為農村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而作出貢獻。除此之外,針對當下農副產品產業建設速度的加快,致使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降低的問題,只有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優化工作才能使農業生產建設滿足農民對物質及經濟的需求,以此來提升農村居民收入,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從而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及質量,促進城鄉經濟發展。
4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4.1農業經濟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首先,農業經濟管理機制較為缺失,不夠完善,存在滯后性,無法適應當下新時代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當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來看,傳統型的個體生產和集體生產方式問題正在逐漸突顯,不符合現代化農村建設及發展的理念,這也正是農業經濟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的體現,與現實脫節。其次,由于受到城市發展的影響,農村人口逐漸流失,導致勞動力不足,農村地區的人口年齡階段多以老人和小孩為主,就使得農業發展對新農業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的應用效果不夠理想,接收能力較差,無法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的方式和工作理念,這都是農業經濟管理機制缺失的體現,極大地阻礙了新農村建設,使得農業經濟增長無法得到有效提升[1]。再次,我國農業從發展最初,其管理機制方面就沒有考慮到勞動力減少的問題,使得該現象真正發生時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最終引起連鎖效應,導致農村出現大量土地閑置與荒廢的現象。這也正是我國農業經濟效益逐漸下降的原因所在,這是管理缺失的體現,不僅影響農業經濟發展,還造成了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
4.2農業基礎設施缺乏,信息化管理水平較低
如今是科學技術時代,每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應用,但從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面來看,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缺乏創新型,并沒有完全將一些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缺乏科學性。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由于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財政支持力度不足,無法為每一個農村地區都配備相應的技術設備,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出現失衡的現象,擁有先進技術設備的地區生產效率明顯得到提升,而技術設備相對落后的地區就無法實現提升生產效率,進而也就不能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來推動地區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到我國整體農業經濟的發展[2]。同時,信息化是當下各行各業發展需具備的新要求,但就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來看,其信息化水平較低,對相關技術應用的事項還不夠了解,使得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方面沒有得到較大的改善,還是以傳統形式為主,與信息時代發展的理念相違背,導致無法提升農作物產量,阻礙了農業經濟發展。
4.3資金配套系統不夠完善
政府及相關部門無法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持,扶持力度有限,其問題主要出現在資金配套系統方面,由于系統不夠完善所導致。就當下我國農業經濟管理資金及技術的扶持力度來看,沒建立完善的資金配套系統,農業從業人員大多是以并不富裕的農村居民為主,其沒有過多的抵押物獲取資金開展農業。所以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流,深入分析并探討構建并完善資金配套系統的相關事項[3]。
5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5.1完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
農民作為農業發展的主體,在農業生產、經營及銷售中都是主要勞動力。只有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提升其生活質量水平,才能增強農業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這也是農業規模化發展的關鍵。要想實現這一點,需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其關乎著農民的生活和經濟收益的問題,只有為其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才能有效調動其工作積極性,進而推動農業生產。而農業經濟管理機制的完善能明確經濟管理目標,通過科學有效的引導和管理來推動農業經濟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針對農村勞動力流失和土地資源浪費的問題,提出以下3方面建議。首先,以推動土地流轉的方式開展制度創新,進一步完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高度重視土地資源利用的問題,加強土地承包管理,以構建檔案管理的形式體現機制的完善性。其次,可通過加強制度建設的方式規范農業用地,在管理制度中明確規定農業用地的相關事項,同時區分農業用地與建設用地之間的區別,避免建設用地侵蝕農業用地的情況發生。再次,在土地承包方面應向市場化方向發展,推出相關優惠政策,切實從農村居民的角度和權益出發,開展與公司合作的方式,交出承包權使土地流向市場,體現出農村土地作用的多樣性。不光局限于農業生產方面,也可通過以建設用地的形式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這樣能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此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只有勞動力流失和土地資源浪費的問題得到改善,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為農村建設作出貢獻[4]。
5.2建設農業基礎措施,提升信息化水平
針對農業基礎設施缺乏創新性的問題,要大力普及先進設備及技術的應用,應致力于全面改善人工作業模式,實現機械化、科技化農業生產。同時,國家要與各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強溝通,對一些基礎措施較為落后的地區加大資金和科技投入力度[5]。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優化農業經濟管理一定要重視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要想促進農村經濟實現合理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就要應用信息化技術,為農業經濟管理部門和人員配備計算機此類信息設備。通過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方式,整合相關數據信息,這樣不僅能確保數據分析的準確性,也能為農業工作中的決策提供數據依據,繼而為農業經濟發展制訂更加完善的發展計劃。與此同時,采取信息化網絡鋪設的方式,實現農村網絡全覆蓋,讓農村居民進一步了解信息化技術,讓農業從業人員及農村居民獲取更多的信息,以此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6]。
5.3因地制宜持續優化經濟結構
由于農村經濟管理存在復雜性與多樣性等特點,且因存在資金配套系統不完善的問題,所以,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持續優化經濟結構,這是農業經濟管理優化中的重要事項,要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實施農業經濟管理優化工作。在改善工作模式的同時,也要根據不同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特性來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對策和建議,提升不同地區農業經濟結構水平,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進而增強各地區間協作性,實現共同發展,有效提升我國整體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與此同時,加強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成效,使不同地區農業經濟都能彰顯出地區特性,充分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農業經濟管理優化中,充分發揮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影響作用[7]。
6結束語
從農業經濟的發展來看,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勢在必行,其意義重要且深遠,不僅能夠有效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更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及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文章通過深入探究當下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實際情況及存在的問題,能夠看出其問題集中體現在管理機制的缺失以及技術水平落后無法滿足科技時代發展需求這兩個方面[8]。但同時也要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化人才的培養,人才是各項工作實施的關鍵,而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在專業化方面一直都比較缺乏,應構建專業化培訓及工作能力提升機制,專業化培訓農業經濟管理人員,以此提升其專業化知識技能和個人素質,保證做到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樣才能全面實現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真正改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形勢。總的來說,農村經濟管理優化一定要以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和理念為基準,要做到與時俱進并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才能夠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我國農業經濟要朝著現代化、科技化、機械化的方向發展,要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來不斷調整并優化產業結構,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的意義和作用,并能促進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方針的實施。
參考文獻:
[1]孔彥妮.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9(11):188-190.
[2]劉瑜.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探討[J].經濟管理文摘,2020(7):47-48.
[3]任艷艷.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科技經濟導刊,2020(3):84.
[4]吳興杰,吳華,李西良.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對策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20(19):17.
[5]馬秀娟.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33-34.
[6]李蕊.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路徑[J].經濟師,2020(5):212-213.
[7]王立東.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4):10-11.
[8]王梅梅.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2):17.
作者:巴格那 米志榮 孫慧 楊卓儒 單位: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