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經濟發展加強的建議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積極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土地產權改革,促進小規模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普遍采用的經營方式,它能夠把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引入社會化大生產的軌道,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一項重要舉措。目前,要針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中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與農業市場化、社會化矛盾突出的問題,在一些非農產業比較發達、農業勞動力轉移比較多的地方,逐步推行以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為主的農業集約化經營,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明確集體所有權、穩定家庭承包權、搞活土地使用權的原則,建立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機制,采用“有償轉讓”、“股份合作制”、“租賃制”等多種形式,促使土地向優秀的農業生產經營者集中,讓種糧大戶、專業戶、家庭農場、合作農場逐步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以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為龍頭,一頭聯著國內外市場,一頭聯著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加工,把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銷售銜接起來,實行區域性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格局。
二、政府要積極開展制度創新,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鼓勵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著力培育農民自發興辦的各類生產和流通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和發展農業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提供信息技術服務,進行市場價格協調與行業管理,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應訴,處理貿易糾紛;建立農產品進口監測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限制敏感農產品過度進口;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重組與技術改造,扶持和培育農業基地企業,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
三、完善農業投入機制,切實增加農業投入
第一,應適當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資。這部分投資應考慮在財政中單列,專項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額和方式制度化、規范化。第二,要按照分稅制的原則,進一步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事權和支農范圍。第三,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集體和農戶增加農業的投入,引導社會資金及外資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引導國內外大型企業對農業投資。第四,對上級下撥的各種農用專項資金要依照業務部門提出使用意見,綜合部門平衡把關,政策主管領導審批的原則,集中使用,避免多頭管理、重復建設而造成的浪費。
四、改變農業科研體制,做好農業技術推廣
提高動植物產品衛生水平是保障人民生活、實現生產目的以及確保出口獲得利的基礎。為此,要盡快提高動植物檢疫能力和水平,創造條件,逐步建立與動植物檢疫體制。應依法加強對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生產、流通、使用的管理與監督,嚴格標準化程序,切實控制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重金屬離子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從根本上提高產品質量。農業科技機構應當通過調整結構、分流人才、轉換機制,使種子、農藥、飼料、疫苗、農產品加工等單位逐步由事業法人變為企業法人,成為科工(農)貿一體化經營的科技企業,或者進入大企業和企業集團成為企業的技術開發機構,以提高企業的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縮短科技成果進入市場的周期。完善技術咨詢中介服務型科研機構,全面落實其研究、開發、經營、服務等各項職能,積極開拓第三產業,重點是發展農業科技咨詢業、信息業和技術服務業。建立社會公益及基礎型科研機構,從事遺傳育種、病蟲害災變規律及防治機制、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綜合增產技術及規律、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建立農業知識、技術轉化的新體制,成立以“縣為中心、鄉為骨干、村為基礎、專群結合”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進行試驗示范和二次開發及轉化工作,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制度化的農民成人教育體系,組織農民學習社會科學理論、現代科技知識和市場經營本領。向農民傳授科技知識,農業信息,指導結構調整,研究市場營銷等,培育一批具有現代素質的新型農民。
五、進行農業自然資源多樣性開發,促進耕地農業向立體農業轉變
黑龍江農業資源豐富,雖然全省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31平方千米,但其土層厚沃,適和多種生物生長的特點,孕育了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到寒帶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種類,這些生物種類種多量豐、開發價值高、開發條件好,與全國的互補性較強,并可以引進經濟價值較高的農業資源進行繁殖和培育。因此,發展立體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
1、加快鄉鎮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堅持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和生產力水平的多層次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小企業。隨著農業生產環境的改善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對各種社區服務的需求會逐步增加,要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增加農村就業,擴大農村消費。2、利用小城鎮的集約優勢發展壯大鄉鎮企業,鄉鎮企業不僅為小城鎮帶來了動力,也增加了吸收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人口集中又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步取消戶籍管制,縮小城鄉差別,建立起城鄉統一的勞動力流動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引導農民向小城鎮遷移。3、提高農民的文明素質,對農民進行先進的文化思想教育。
作者:呂巍 單位:黑龍江省黑河市農村合作經濟管理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