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財政支出對農業經濟增長效應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對我國財政農業支出結構進行了相關概述,對目前我國財政農業支出結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分析了財政農業支出結構對農業經濟的增長效應,提出了完善我國財政農業支出結構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措施,以期為我國農業經濟的有效增長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財政農業支出結構;農業經濟;農民
1我國財政農業支出結構概述
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農業是重要的基礎,在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1]目前,政府在保護以及支持我國農業發展方面使用的手段是多樣化的,其中財政支出方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其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從改革開放之后,政府就一直重視農業的發展,并在農業領域不斷提高財政支出的比例。[2]財政支出和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之間有著重要的關聯。其中,我國財政農業支出的主要方面體現在農業生產費用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以及農業科技研究等。農業生產總值是指和農業相關的經濟總量。政府不斷提高財政農業支出的比例,因而也使我國的農業經濟生產總值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說不斷提高財政農業支出資金數量,我國的農業生產總值就會得到較大提升,兩者之間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財政農業支出的資金數量越大,農業生產總值就越高,同時也代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是比較好的。政府利用財政農業支出政策,可以讓我國加快現代化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良好的財政農業支出政策可以有效配置市場的基礎資源,進而能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進行正確科學的調整。我國的財政農業支出形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直接財政農業投資。政府支出的主體就是投資,所謂財政農業投資,是指國家在相關的農業項目建設中直接投入資金,從經濟層面來對農業建設進行大力支持。在農業經濟現代化建設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中的重點內容,其需要的是大量的資金。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重視,為其提供了有力的財政支持,政府財政支出一般使用直接的財政農業投資方式。其二,是財政農業補貼形式。一般來說,所謂財政農業補貼,是政府通過一系列行政手段來對農業進行補貼,補貼的對象是農民個體和農村集體等。財政補貼一般包括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兩種形式,前者是直接對農民進行補貼,后者是將補貼投入到農業的各個生產環節中。[3]財政補貼的范圍比較廣泛,它和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是相吻合的。其三,關于一些涉農稅收的優惠政策。稅收會對經濟的發展起到調節作用,要想讓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就需要不斷完善我國和農業相關的稅收政策。我國已經廢除掉了農業稅,這在我國農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中,我國需要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來減輕農民稅收負擔,進而確保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成功。
2我國財政農業支出結構存在的問題
2.1財政支持對象缺乏合理性
根據相關資料的數據表明,我國在江河治理和氣象事業方面的財政支出資金大約有60億元,然而只有不到40%的資金能直接用在農業生產性支出方面。相比于世界水平,我國對農業科技方面的支出資金偏少。此外,由于缺乏足夠的科研經費,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制約了農業生產的規模,進而無法讓農民實現增收。
2.2農業內部缺乏合理的支持結構
對于我國的農業投入來說,很多的補貼資金都用在了流通環節中,很少投入在改良品質、安全衛生等能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環節中,在農業基本建設方面,比如產品和營銷以及服務等環節中投入的資金更少。
2.3間接支持高于直接支持
我國一般通過間接方式來進行財政農業投入,也就是政府使用撥款方式來對農業事業單位進行支持,使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并為農民提供更好的服務,以便讓農民實現脫貧致富等。然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科研院所和工業企業以及農業管理部門等卻是大量資金的流入地,很少資金能用在農業與農民方面。
2.4未能規范的使用資金,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我國財政農業支出資金之所以缺乏較高的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和管理以及使用支出資金的過程有著重要的關系。在流轉資金的過程中,經常會導致資金流入了非農化領域,或者發生挪用以及損失浪費等問題。還有在使用資金方面,沒有突出其重點,過寬的投入面致使資金使用時比較分散,就無法將資金集中起來進行規模使用,進而也就不能發揮其規模效應,從而阻礙農業項目的建設。[4]此外,對于我國現行的《農業法》來說,在規定各級政府財政農業支出的責任以及支出方式方面太過模糊,在實際執行中沒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這就難以有效約束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財政農業支出行為。另外,在我國現行的農村金融政策方面,偏差也比較大,農村信貸資金出現了嚴重的外流現象,農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農業與農村發展中也缺乏必要的資金,這些都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3財政農業支出結構對農業經濟的增長效應
3.1不利影響比較突出
這主要體現在農業經濟的增長方面。我國需要財政農業保持穩定的增長趨勢。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我國的財政農業總體上的支出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同時,相比于短期的運行效果,財政農業支出長期的運行效果相對較差。我國在確定農業財政支出結構方面,同一個農業項目上往往會存在重復投資的現象,如果出現了這種現象就需要通過相應的補救措施來解決,但是其中所帶來的財力方面的損失就無法彌補。以某兩個地區的白菜價格為例,A地區白菜的價格降到了一斤0.2元,但是也沒有吸引來很多的顧客。經過對當地市場情況的分析,得知該地區2020年的白菜價格是一斤1.2元。B地區白菜的價格是一斤0.6元。由此可以發現,我國現階段要控制好財政農業支出結構,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調整農業結構支出,以免市場中出現農產品價格紊亂的問題。
3.2我國的財政支農支出系數已經出現了負數
目前我國在農業財政支出方面的情況并不理想。財政支出的很多費用是流入到了農業各部門的事業費中,主要是體現在人員供養以及各種行政開支方面。比如,2009年農業各部門的事業費用在財政支出中占比約為12%,到了2019年就增加到了46.6%左右。關于農業基建方面的支出,就長期產出而言表現為正效應,不過就短期來看體現為負效應。這表示,就長期來看,加大財政農業基建支出對于農業的產出增長有著促進作用,然而短期內其可能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增長。如果一直持續這種情況,將會直接阻礙我國農業的長足發展。因此,對于我國的財政農業支出結構來說,需要對農業經濟的增長效應進行科學調整。其一,各個地區的政府必須要加大財政支持農業政策的力度,調整農產品的銷路以及種植結構,防止出現生產過剩現象。其二,應深入分析當地的農業經濟增長效應,對財政農業支出結構進行優化。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應也會有較大的變化,然而不能對其進行簡單調整,還要對后續的農業發展進行充分的考慮。
4完善農業支出結構相關措施
4.1在財政方面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使農業產出效率提升
增加農業的產出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農業產出的效率。要想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主要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以及農業產出的效率。據有關資料分析表明,在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數量方面,和農業的產出是一種負相關的關系,農業人口的抵消分散程度要遠高于其對農業產出的貢獻度,這就說明,在農業生產中,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沒有充分參與,又或者是農業勞動者的飽和程度比較高,這樣就致使農業人均產值的貢獻度較低,因而也就出現了剩余的勞動力。[5]這就需要優化農村地區的勞動力就業結構,多對農村地區的勞動力進行職業和就業方面的培訓,進而提高從業人員的農業技能,這樣才能增加農業人均的產出效率,進而讓剩余的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實現積極的對接,從而和市場需求相符。然而提升農業技能,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培訓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就需要財政性資金進行大力扶持。此外,有相關數據表明,農業機械總動力對農業的產出有著明顯的影響,這意味著,農業技術進步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產出的增加,然而農業技術在創新方面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對此商業資本一般很少涉及,因而也需要財政性資金給予支持。因此,財政性資金要加大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培訓工作的扶持力度,對其就業結構進行優化,這樣才能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并加大技術進步方面的投資,提高農業的產出效率,使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4.2進一步完善財政性金融支農體系,以便讓農業產業盡快升級
我國的農業要加快其產業化的發展速度,就要不斷升級農業產業的結構,加大各地區間農業產業集群的建設,以便大力發展一些加工型的農產品中的龍頭企業,進而讓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現代精深加工,這樣農產品的附加值才能提高,進而有助于提升其品牌影響力。通過對農業產業化重點產業集群扶持,使其能積極“走出去”,并做大做強產業規模,這樣才能為建設良好的農產品品牌創造一個優質的內部環境。農業龍頭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就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財政性金融支農體系就要提供資金的支持,以便讓農產品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在市場流通中,資金可以有力促進農產品的銷售,還能提高農產品運輸的時效性,進而讓農產品品牌建設速度更快。此外,通過優化農業市場的流通環節,企業的周轉效率也可以提高,這樣農業的各個環節就可以實現互相契合,從而讓農業經濟的發展形成良好的閉環。所以,我國要通過財政性金融資金來優化農產品的產業結構,進而大力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4.3加大財政性金融支持,建設好農產品營銷渠道
農業經濟要想提高發展水平,首先就要提高農產品的品牌效應,這需要有良好的營銷渠道,通過各種方式來梳理與再造營銷的各個鏈條,其鏈條中的環節主要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消費等,這個營銷過程中就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財政性金融機構要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營銷渠道的資金支持,多為其提供資金,以便其能消除掉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不利因素,擴大銷售規模,進而提升品牌效應。此外,要想提升農產品的品牌,還要培養農產品營銷的主體,要對農戶與農產品經營企業進行引導,使其走向規模化生產,進而形成規模效應,這種規模化過程中也需要投入不少的資金,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向農戶和農產品經營企業提供資金,以便其能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組織制度和服務設施以及系統功能進行不斷完善,這樣農產品的服務銷售能力才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商品信息渠道也會更加暢通,農產品的物流配送系統更為完善。通過政策性金融的資金支持,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以及規模會越來越好,進而提高其品牌效應。4.4加大財政性金融支持,做好農產品質量監督工作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就企業角度而言,要想讓品牌經久不衰,企業就要履行對消費者的承諾,也就是要讓農產品的質量得以保障。要讓農產品的質量穩定,并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就要做好監督農產品質量的工作,這也是農產品品牌建設中重要的內容。由于農產品的質量特征一般比較隱蔽,通過看外觀,消費者一般難以辨別其質量,因而就要采用先進手段來監控農產品供、產以及銷的各個環節。主要就是控制好收購環節的質量和生產環節的質量以及銷售環節的質量。這些質量管控過程中就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因此,財政性金融機構就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職能,為企業提供相應的資金,使其做好質量管控工作,進而做大做好企業品牌。在加工處理原材料的過程中,企業要根據相關標準與企業的目標實施質量監控與質量保證。在加工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操作都要根據企業制定的工藝流程和技術要求來實施,特別是加工一些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以及無公害農產品等,其工藝流程就要更嚴格,這樣才能保證質量和品質。企業的這種加工工藝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的,如果企業資金不足,就無法確保這些質量控制工藝的有序進行,進而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因此,財政性金融機構要及時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使其能有充裕資金來引進質量管控的工藝和設備,這樣才能提升產品的質量,進而有助于企業品牌的建設。
5結論
現今我國盡管優化并調整了財政農業支出結構,然而許多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地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而也影響了社會的安定繁榮。因而,我國在農業經濟發展與建設中,需要認真分析財政農業支出結構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而通過積極有效的措施優化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促進農業經濟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燦煌.財政支農支出總量及結構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基于1980—2005年中國數據的實證分析[J].技術經濟,2009,28(12):76-79.
[2]楊嘉芬.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以山西省為例[D].山西:山西財經大學,2016.
[3]羅書嶸.經濟開放對地方財政農業支出規模變動及效應的影響研究———以福建省為例[D].福建:福建農林大學,2013.
[4]王磊.基于LMDI模型的安徽省財政支出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20(9):118-120.
[5]黃新建,王勇.財政支農對江西農業經濟增長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協整檢驗與誤差修正模型[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2):58-61.
作者:田瑩 單位:山東濟寧北湖省級旅游度假區石橋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