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粗放式農業運作形式讓我國農業發展速度無法達到要求,這不僅導致大量的資源被浪費,也會對環境產生較大的污染壓力,無法促進我國經濟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因此低碳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可以提升我國農業發展速度,也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部署要求。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0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具備產生或支持一定指標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再有一種衡量的標準是常用發展指標是人均GNP增幅度,如果農業經濟發展速率已經超過了人口增長率,就意味著農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1低碳經濟概述
這種經濟發展形式的基本概念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配合技術、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創新讓經濟發展的方式得到優化或是轉變,進而達到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對環境進行保護,減少對資源的占用,并最大限度的減小對環境的污染。讓我國制定的環境友好型發展戰略目標得到滿足,這種發展模式是最為科學與合理的,是保障人類發展獲得無限延續的基礎,傳統的無論是經濟發展方式或是農業發展方式,因為資源占用不節制,環境犧牲程度大的原因,導致這種發展結構異常不合理,屬于自殺式發展。因此低碳經濟發展理念的提出,將會讓農業經濟發展朝著生態化、清潔化等方向發展。
2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
2.1農業生產效率低
歷年以來,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一直受生產經營水平的所限,加上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所以很多農民在農事活動上一直沿用傳統的技法,依據自身的經驗與初級勞動力支撐起整個農事經營過程,這種勞作方式不僅效率低,同時抵御自然環境變動的能力小,很容易因為氣候環境的變化導致農事生產活動異常被動。加上農村中的年輕人都去大城市尋找機會,因此,留在家中從事農事活動的人員多為中老年人,這樣的現狀導致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工作進展緩慢,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廣速度也更慢,因此對我國農業經濟升級進程造成了嚴重的阻礙。
2.2農業科技水平低
我國很多地區由于整體經濟發展所限,加上農村經濟本身就較為落后,因此農事生產中應用的先進技術與設備較少,尤其是一些偏遠的山區,甚至還是落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切活動主要依靠人力。這些落后的種植觀念與技術水平讓我國整體農業經濟發展的步伐緩慢,不能滿足低碳經濟發展的資源與水平基礎要求。加上我國農業技術科普的人員隊伍建設一直沒能滿足實際需要,因此農業高新技術普及速度慢,也限制了農業經濟水平的發展速度。
2.3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粗放形式的農業生產讓環境承受的壓力與污染很大,加上人們注重經濟效益,而直接忽略環境在人們經濟效益獲取上的作用,因此很多農藥、化肥等生產質量也較低,這讓環境受到的污染進一步加大,加上這些藥劑生產過程中的萃取、分離、提純等步驟也需大量的水資源與其他化學試劑的輔助,因此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有些工廠也直接排放,這部分工作同樣是環境污染中的一個重要占比,因此想要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得到轉型,必須從整個產業的角度進行能源與環境的治理。
3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
3.1樹立低碳發展理念
農業經濟的發展影響因素很多,但是大范圍的推廣低碳經濟可能存在較大阻力,原因是雖然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雖然占用資源較多,同時還可能會給環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壓力,但是這種經濟發展方式卻可以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對農村管理經濟發展的村干部考核中,不能將參考指標只放置在經濟增長幅度這一方面,而需要從當地農業發展的整個業態上觀察,資源環境、污染程度、農業高新技術使用占比等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點,從整體、綜合的角度去看農村村干部的工作業績。其次,要注意改變農民的生產勞作方式,讓農事生產中融入更多的環保理念與技術,徹底轉變農業經營發展的理念,從心底里接受低碳經濟理念下的農事活動方式。為了對農民的觀念進行正確引導,區域政府可以對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后,考核業績領先的地區進行政策或是物質方面的獎勵,讓其起到示范的作用。然后還要積極對污染或破壞嚴重的地區增加治理力度,讓問題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解決。配合這些做法出臺的還有嚴格管理機制,一方面鼓勵更多的農民參與其中,另一方面也通過科學的管理與監督,讓低碳理念指導下的農事活動可以開展的更為高效,讓農民盡快體驗到新型農業經濟發展形式的好處。
3.2創設循環農業經濟體系
想要農業經濟體系構建更加完善,技術人員必須在工作落實中將我國基本國情與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結合,逐漸將農業發展的老舊模式進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得到轉變以后,不僅可以實現經濟轉型,還能讓土地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提升。循環經濟的發展體系已經是不是什么新鮮模式,但是由于各個地區主要經濟農村物不同,加上環境、氣候等基本條件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循環農業上需要技術人員與農民的緊密配合,找到最佳的配合方法,如在農事活動中發現作物可能遭遇病蟲害,應最先考慮使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止農藥殘留給周圍的環境造成污染。再有,就是結合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讓當地的農事活動可以自覺形成一個平衡的生態可循環系統,降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并讓資源利用得到最大化體現,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上的雙贏。
3.3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
生態農業理念的提出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的轉型與優化,不僅可以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同時可以讓農產品的質量也獲得提升。因為農產品生產采用的都是生物手段,或是一些清潔技術,在這種環境下生長出來的農作物藥品殘留更少,更為有機健康。這樣更有利于我國農業產品生產的質量提升,促進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其次,生態農業對農事設施與技術要求更高,因此區域在發展農業經濟時,必須積極引進新型技術與設備,這些設備與技術支持不僅僅讓農事活動方式發生轉變,也會間接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改變,帶動區域更多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在建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時,光有好想法與新技術是決不能夠的,還要配合出嚴格完善的法律法規,讓農業資源得到合理的評估與利用,組織農事活動開展的更為高效。但是也要注意的是要積極使用合理的生產方式,讓農業發展與環境得到雙贏。
3.4推廣低碳消費模式
低碳理念僅僅深入到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是不夠的,一定要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深入到這種理念,這樣才更有利于促進產業的全面升級與改造。例如,在實際生活中也要對人們的消費觀念進行低碳理念的滲透,讓人們了解驕奢浪費的消費行為不僅不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也會對環境造成更多的污染。首先,要在人們頭腦中樹立出低碳消費的觀念,幫助人們了解低碳理念的相關概念與定義,并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日常行為進行指導,明確認識到低碳生活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其次,是對人們的傳統消費觀念進行改變,例如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宴請賓客要講究排面,這與低碳消費觀念就是相違背的,理性消費,就是要杜絕鋪張浪費,針對傳統文化以及習俗中的一些錯誤理念應該進行抵制,而不是傳承。
4結語
無論是政府、相關機構還是農民,都應在整個推動農業經濟轉型的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積極配和,通過技術、發展方式、理念革新等方法讓農事活動中的措施對環境產生的壓力與污染降低到最小,使用科學、環保、節約的方式創建出一個經濟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愛娜.基于低碳經濟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中國市場,2017,(5):170-171.
[2]張彪.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J].河南農業,2015,(24):14-15.
[3]林喆.低碳經濟視角下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大東方,2016,(3):58
作者:顧云 單位:寧陽縣東疏鎮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