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丘陵半山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本文主要結合吉林省東部半山區地域特點及當前生態農業發展現狀,提出了吉林省東部半山區發展生態農業幾種模式,保證農業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關鍵詞:生態農業;吉林省半山區;發展模式;探討
生態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終極之路。它不僅以符合生態發展規律、保護生態環境的生產方式進行農業生產,還以最終生產出無公害、綠色、有機的農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為根本目標。生態農業在我國有近20a的發展歷史,全國各地總結出了不少成功的發展模式,如:南方的“豬沼果”、“豬沼魚”等。但在我國北方,尤其是東北,生態農業發展比較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成功的、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作為指引。最近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只有打通彼此間的“關節”與“經脈”,才能全方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而生態農業建設也必須有效利用這一生命共同體,為此本文以吉林省中東部丘陵半山區為研究對象,對這一地區的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進行一番探究。吉林省中東部半山區轄磐石、樺甸、蛟河、舒蘭、永吉、輝南、柳河、梅河口、伊通滿族自治縣等市縣,地貌大多是7山1水2分田,具有典型的丘陵半山區特征,這些市縣的氣候、土壤條件極為相似。因地制宜,研究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富有成效的生態模式,以引領該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1當前農業生態環境主要問題
1.1生態農業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隨著工業發展,工業生產排放的“3廢”有50%最終進入農業環境中,水污染灌溉面積越來越大,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常年使用農藥、化肥等,土壤殘留逐年增多,污染也日趨嚴重。
1.2畜牧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畜牧業不斷發展,而畜牧業糞便處理沒有相應設施,農村糞便污染嚴重。僅磐石市年畜糞尿和養殖場污水量高達68萬t以上,其中30%直接排放到農業環境中,造成土地污染。
1.3水土流失嚴重
林業過度砍伐,森林覆蓋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其危害表現在:使土壤養分流失,肥力降低,目前土壤有機質與20a比下降1%。河道淤塞嚴重,每年汛期河水泛濫成災。使水庫淤積,庫容變小,蓄水量減少,在春季水稻生產無法正常供水,造成水稻不同程度減產。
1.4自然災害頻繁
農業生態環境失調,致使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磐石市不同程度出現春旱、夏旱或者春季嚴重低溫等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威脅。
2根據丘陵半山區的地形地貌特點,有計劃發展農業,保護生態環境
該地區丘陵多,海拔一般在400~800m之間,2個或數個丘陵之間常形成500~2000m不等的溝堂,這樣的溝堂可發展為多種形式的生態溝。生態保護區模式可申請國家的資金,建立小型生態溝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當地的經濟動物、農業野生植物資源、水源地等;生態溝觀光旅游模式利用生態溝的自然特點,如紅葉觀光、花草植物觀光、特色動物觀光等。生態溝農家樂模式。此種模式以當地農家特色餐飲、住宿為主;生態溝采摘模式以當地特色水果栽培為主。生態溝特色種養模式。此種模式以發展林蛙養殖和發展林下中草藥為主;生態溝休閑垂釣模式利用生態溝自然水域無污染的特點,發展特色魚類垂釣;生態溝冬季滑雪旅游模式利用生態溝自然坡型,開展富有特色的極限滑雪運動。另外,有條件的生態溝可以組合上述多種模式。要充分利用生態溝的自然特點,保護和開發并重,做好規劃,絕不能因開發而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
3生態退耕模式
丘陵半山區退耕勢在必行,把坡地退耕還林進行統籌歸納,進行有效統籌開發經營,形成規模生態經濟效益。通過科技,提高農民種田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有計劃進行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發展低成本高效益農業,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減少農藥化肥等使用量,保持土地持續生產能力,從而實現還我青山、還我綠草、還我清水的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態環境。
4生態農場模式
目前農村農戶經營土地比較零散,不利于降低生產成本,也不利于養護土質,更不利于生態模式開發。因此利用當下土地流轉的契機,進行土地流轉整合,使農民土地成片經營、農場式經營就顯得尤為迫切。一旦實現農場式經營,就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生態模式開發。例如:在成片的農場進行種、養、沼結合,實現生產的糧食用來養殖豬、牛、羊,豬、牛、羊的糞便用來生產沼液、沼渣,沼液、沼渣再用做肥料生產糧食,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把沼液、沼渣綜合利用到玉米、水稻的生產中去,不但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減少各種病蟲害的發生,養護土質,切實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農戶生產成本,還可以大幅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為社會提供大量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這是今后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出路。
作者:任希武 段連森 單位:磐石市農村能源和農業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