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特色農業發展問題與對策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時期,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如果不能認清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對較為薄弱的農業基礎進行改善,則很難保障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文章分析了我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存在的矛盾,探討了促進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矛盾問題;綜合生產力
雖然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實力在世界范圍內均處于領先地位,但受到我國人口結構和地域分布的影響,農業生產存在很多復雜性的特征,這為農業經濟的轉型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同時,由于地域的限制,在發展特色農業時,基礎設施薄弱,難以保證特色農業的發展進程。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希望盡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這一發展目標也成為當代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指引。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需要積極探索特色農業發展的措施。
1特色農業發展的原則
結合我國的國情和農業發展特點,要想實現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目標,需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科技創新、農業創新作為當代農業發展的主體任務。同時,政府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確保為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保駕護航。具體而言,發展特色農業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1可持續發展原則
為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結合當前的農業發展目標,做好糧食儲備工作,將提升糧食產量和品質作為主體任務。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通過創新農業產品和提升現有農產品的質量來獲得市場競爭力,使農業生產得以健康穩定發展[1]。
1.2積極解決農戶與市場間的矛盾
當前的農業生產還是以家庭承包為主,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相對較高,但由于市場需求較大,家庭承包的形式很難滿足市場需求,這也會限制特色農業的發展。因此,需要加強對農業生產組織的構建,充分發揮家庭承包經營的優勢,通過提高組織性來增強產品產量以滿足市場需求。
1.3標準化生產原則
發展特色農業時,應注重對先進技術的運用,結合既有的農業生產技術,做到精耕細作,并且積極引入高新技術和農業生產設備,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各類先進技術的應用也有助于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1.4技術密集性原則
在當代的農業發展中,各類先進機械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漸提升,機械生產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也有效減少了農村勞動力的投入。因此,為了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可以加強對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力度,加大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力度,將更多的技術研發成果應用于實際的農業生產中,促進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
1.5生產規模化原則
在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中,致力于盡快轉移農村勞動力,借助機械技術代替勞動力生產,并且將農業生產資源進行整合,使農業生產逐漸實現規模化發展。同時,加強對農業生產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通過強化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來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2特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發展特色農業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我國目前的發展環境良好,且政策扶持力度較強,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特色農業發展還相對滯后。要想進一步推動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則需解決當前存在的矛盾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2.1資源供給無法滿足農業基礎需求
在發展特色農業現代化時,農業基礎設施屬于重要的發展基礎。但目前來看,我國的農業基礎設施配備狀況較差,大部分地區均存在技術落后、基礎設施配置不全和設施老化等問題,這嚴重限制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而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但由于資金實力不足,致使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礙。而財政方面進行投資時,主要是針對大型項目的投資,對于一些小型農業生產項目的投資力度較小,資金扶持很難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在基礎設施更新方面的資金缺口較大,致使我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舉步維艱[2]。
2.2農業發展粗放與資源約束條件不符
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還以粗放式發展為主,對各類資源的利用率相對較低。就水資源來說,我國每年各大灌區的水資源使用量較大,由于灌區施工和設計不合理,產生了大量的水資源浪費。據數據統計,每年在農業生產中所浪費的水資源高達1000億m3。而在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方面也未做出限制,化肥利用率僅為35%左右,且農藥用量基本超出標準要求,這將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受到工業生產以及各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耕地資源被大量占用,早在2008年,我國的耕地資源人均占地量僅有0.093hm2,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十分明顯[3]。由此可見,資源約束條件和農業生產方式一直以來都是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3農業生產效益威脅糧食安全
我國糧食產品的市場價格變化幅度較小,在發展農業經濟時,為了提升農民收入,會使農業資源向其他農產品的生產方面傾斜,此種作業機制雖然在短時間內達成了增產增收的目的,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很可能影響糧食安全。同時,對農戶生產糧食的積極性也會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全國人口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但耕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等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卻呈現出持續降低的態勢,這將會對糧食供求平衡產生直接影響。糧食與資源之間的問題逐漸突出,這與農業生產效益存在密切的聯系。要想保障糧食安全,則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糧食生產的效益,從根本上降低農業生產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2.4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影響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在國際市場中,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是影響農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國際市場中針對農產品的品質、質量以及安全性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科技生產水平則是影響上述因素的重要基礎[4]。但從我國的整體農業生產狀況來看,科技含量相對較低,雖然增加了資金投入,但與國際市場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存在科技投入較為分散的現象,致使農產品質量以及成本難以得到提升,無法形成具備中國特色的農產品品牌,這對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的措施
3.1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盡量滿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求
為了推動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應要求財政方面加大對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推出多種優惠惠農政策,幫助農業生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盡量彌補農業生產方面的不足。特別是需要做好技術更新,從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入手,加大對先進基礎設施的研發力度,并且積極進行成果試驗,爭取將更多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應用于特色農業生產中,使我國的特色農業發展速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國際市場中占據更好地競爭優勢。
3.2構建資源節約型生產模式,解決與資源條件之間的矛盾
根據當前特色農業發展的現狀以及特色農業發展的要求,制訂精細化的農業生產模式,致力于在資源約束條件之內完成農業生產工作,即提升各類資源的利用率。對于水資源而言,可以通過改建灌渠的方式來節約用水,而在進行化肥和農藥使用時,也應根據相應的使用標準,采取精細化的施肥管理工作和農藥管理工作,盡可能降低化肥以及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此外,還應加強對耕地資源的管理,嚴格約束不合理的占用行為,制訂明確的耕地資源管理政策,一旦發現違法占用的現象應給予嚴懲,并限期解除對耕地資源的占用[5]。
3.3大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益,解決與糧食安全之間的矛盾問題
糧食安全不僅關系國民經濟發展,還與農業生產平衡存在一定的聯系。一旦糧食產量無法保障,必定會影響農業生產結構的穩定性,同時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在面臨農業生產效益與糧食安全之間的矛盾問題時,應積極提高農業生產力,推出多種惠農政策,帶動農戶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并且加大對糧食生產技術的推廣力度。由專業的推廣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戶解決糧食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力爭從政策層面、技術層面給予扶持,從根本上提升糧食生產效益,保障糧食安全。
3.4強化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
為使我國的特色農產品得以在國外市場中占據更好地競爭地位,需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投入力度,積極開展科技研發工作,結合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特點以及農業生產需求,研發出適用于農業生產的科技產品,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使其與國際市場的質量要求相符。同時通過對特色產品的創新與生產,來創建影響力較大的農產品品牌,力爭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3.5創建新型農業經營形式,推動特色農業發展
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創建農產品品牌來打響我國的農產品名號,使其在國際市場中具備更大的影響力,同時也能帶動我國整體農業經濟水平的發展。在既有的農業經營模式中,以家庭承包經營模式為主,此種經營模式受到經營規模的限制,很難形成品牌,且生產產品的效率相對較低。為推動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可以積極創建專業的合作性生產組織,使家庭承包經營規模化以及產業化,通過合理地組織生產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特色農業的長效發展[6]。
4小結
我國在發展特色農業時,還面臨資源供給不足、資源約束過大、生產效益低和科技水平不高等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水平,應積極解決當前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資金、資源等層面對特色農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持,逐漸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特色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將更多科技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促進農業生產的效率與質量,從根本上彌補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不斷強化我國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胡世錄.基于金融支持的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困境與對策[J].農業經濟,2020(7):96-98.
[2]陳宇.以現代特色農業推動鄉村振興以云南省會澤縣為例[J].當代縣域經濟,2020(7):71-73.
[3]王玲珊.財政支持下甘肅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路徑探析[J].山西農經,2020(12):11-12.
[4]張天佐.農業社會化服務助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J].農村工作通訊,2020(3):1.
[5]賀勝蘭.關于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思考[J].廣東蠶業,2019,53(8):149-150.
[6]曹俊杰.新中國成立70年農業現代化理論政策和實踐的演變[J].中州學刊,2019(7):38-45.
作者:秦莎莎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