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都市農業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河南是我國第一農業大省、人口大省。鄭州作為河南的省會城市,由于區位條件優越,農業基礎較好,在全省現代化農業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都市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研究鄭州都市農業發展對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城鄉一體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鄭州;鄉村振興戰略;都市農業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在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此后,12月20日,中央工作會議全文,新增了“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這一具體表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形勢下的戰略需要,是我國的七大戰略之一,它的提出順應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變化的需要,順應了我國現代化目標戰略性提升的需要,順應了我國城鄉關系新的革命性飛躍的需要,對我國三農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現代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速度加快。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具有較高的城市化水平的都市間隙地帶及其輻射地區,以都市文明為依托,遵循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充分利用大城市所能提供的先進生產力組織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在提供有形產品的同時,為大城市提供先進的、多功能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系統。
二、鄭州都市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都市農業始于1919年德國創造的“市民農園”。與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國家相比較,中國都市農業起步較晚,遠遠落后于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鄭州市還處于城市發展的上升階段,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缺乏整體發展規劃。
鄭州市的都市農業具體發展思路不太明確。沒有根據資源環境及現代農業多功能集合的特點,因地制宜,構建科學的主體布局。旅游、生態觀光休閑、社會教育功能僅局限于各自領域,造成農業經濟效益與社會功能、生態環境相互脫節或結合松散。由于缺乏整體長效規劃,各區縣各自為營、生產混亂、區域農業產品雷同和資源浪費嚴重。
(二)基礎設施比較薄弱。
目前,鄭州市還處于城市發展的上升階段,與其他較發達的城市相比,例如北上廣深等城市,鄭州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比較薄弱。第一,公共交通不便利。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城郊村莊至城區公交線路已經通車,但是線路比較單一,由于生態果園、農家樂的布局分散,線路根本無法滿足市民的休閑需要;第二,公共設施不完善。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青睞于近郊農家樂和農業觀光旅游。農村在停車場、住宿、廁所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人們普遍體驗不盡如人意,長此以往,必然導致都市農業不能持續健康發展。
(三)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
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農民收入中來自二三產業的收入還不足20%;糧食在種植業中的比重仍高達48%,而且優質農產品較少;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之比不到40%(發達國家大多為70%以上);各區縣“小而全”的問題仍比較普遍,產品和產業優勢仍不突出;等等。鄭州市農業產業化水平亟待提高。農業企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龍頭企業多而不強。龍頭企業在全國競爭力中實力較弱,多而不強;二是發展不規范,水平低。對農戶的帶動力不強;三是企業農戶間信息不對稱。目前,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上較薄弱,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而且鄭州市在都市農業發展過程中并沒有注重都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的結合發展,從而無法突出地域特色產業。因此,需要進一步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不斷實現農業產業的延伸發展。
(四)農業生產標準化程度低。
由于環境污染、農藥、化肥、殺蟲劑、激素飼料和轉基因工程技術的出現,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鄭州都市農業存在農產品競爭能力不強、衛生安全隱患多、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應用不夠等諸多問題。少數農民法制意識淡薄,違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追求眼前利益,因此市場檢測、監督的力度亟待加強。
(五)示范區的示范性不夠。
都市農業示范區作為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手段,在建設過程中其示范作用尚未發揮出來。首先,示范區面積普遍較小,沒有做大做強,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其次,示范區周邊基礎配套建設不足,示范區的發展規模和生產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再次,園區內建設仍以農業生產功能為主,其他功能建設相對薄弱,特別是與旅游業、餐飲業、服務業的結合不夠緊密,游客無法切身感受都市農業與傳統農業的不同之處;最后,示范區在不同季節、年度效益差別較大,不利于持續性發展。
(六)農民專業素質不高。
目前,作為農業勞動力主體的青年農民大多是由小學、初中、高中畢業返回的“三回生”。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下,不僅阻礙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而且由于農村勞動力適應不了當前非農產業發展要求,基本上仍從事傳統的、低層次的服務行業,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新興第三產業。
三、鄭州都市農業發展建議
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指導,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鄭州都市農業應結合自身區位優勢,因地制宜,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加強宏觀調控,加大扶持力度。
近年來,鄭州市政府在都市農業發展上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一是深化對都市農業的認識,盡快扭轉過去對都市農業的錯誤觀念,明確定位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將規劃落到實處,提升引導和服務能力;二是加大都市農業用地保護力度,合理規劃城市用地和都市農業用地,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三是加大對都市農業的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上級各類支農惠農項目資金,合理利用農業、水利、土地開發等項目資金,幫助經營主體發展都市農業;四是積極培養都市農業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造就一批適應都市農業發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產業興旺就是要跳出單一的農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高收益的產業,由此帶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讓鄉村成為人民向往的美麗家園,實現新時代鄉村現代化。圍繞農業內部融合、產業鏈延伸、功能拓展、新技術滲透、產城融合、多業態復合等多種類型,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產業集聚區集中,創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實現農產品從產地加工、倉儲、冷鏈物流到電商營銷全產業鏈融合。立足服務農業生產全過程,發展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生產性服務業,實現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同時,積極推動三全、思念等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對都市農業的投資,突出規模效應,提高自身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擴大影響力,從而凸顯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推進科技創新,推廣標準化生產。
都市農業是一種高科技投入、集約型生產、專業化管理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要依靠鄭州大學、河南農業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為都市農業的規模化生產、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生產管理方面,鄭州市要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統籌制定都市農業建設規劃,使都市農業的發展趨于合理和有序,并建立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來服務都市農業的發展。此外,還要嚴格規范都市農業生產發展的技術標準,建立農產品質量認證和監測體系,鼓勵采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提高都市農業生產效率、市場競爭力及品牌效應。
(四)依托交通區位優勢,推動都市農業物流業發展。
鄭州市交通優勢突出,鐵路、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新鄭國際機場被定位為我國八大機場之一,這些都促進了農產品物流業發展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業信息網絡和農產品銷售體系的建立以及農業信息的傳播輻射。同時,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還要既借鑒先進技術經驗又體現當地的經濟文化特色,既突出大都市生態屏障的功能又不忽略其經濟的功能,因地制宜,依據鄭州市的資源優勢、技術條件以及市場需求,充分發揮鄭州市交通區位優勢,按照產業化經營模式進行運作,打造有鄭州特色的都市農業。
主要參考文獻:
[1]詹慧龍,劉燕,矯健.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研究[J].求實,2015.12.
作者:申合帥 單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