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版戰略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形勢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版,強化產業鏈功能和競爭力,成為日益迫切的重要任務。本文在綜合評價浙江省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實施“四位一體”“五化齊飛”和“六鏈共舞”行動的戰略思路和重點任務,為今后浙江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發展,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
關鍵詞:浙江;農業;全產業鏈;戰略
一、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發展的新時代背景
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高級形態,也是提高農業產業效率、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路徑。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歷來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當前國內外新冠疫情的總體形勢依然嚴峻,疫情防控常態化成為未來發展的新變數。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專題會議,明確要求“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圍繞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可見,中央已把打造重點產業鏈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產業鏈的升級發展將作為今后打造“內循環”格局,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和重大風險,保障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動力活力的重要戰略舉措。自2014年起,浙江按照《關于加快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示范創建的意見》文件要求,重點打造了一批省級農業全產業鏈示范樣板,為引領全省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重要抓手和載體。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浙江省將緊緊把握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積極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版,努力使浙江成為展示“三農”發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二、浙江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發展成就
1.積極打造農業十大主導產業。多年來,浙江農業堅持走特色精品發展之路。2007年,浙江省首次提出要加快發展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藥材等十大農業主導產業。隨后,浙江將農業主導產業培育納入省級“十二五”規劃中,以農業“兩區”建設為抓手,促進農業主導產業區域布局優化。2018年,出臺《浙江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2018-2022》,大力培育產業經營主力軍,為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截至2018年底,農業十大主導產業產值超過2790億元,比2012年增長34.6%。2.初建80條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2014年,由浙江省農業廳聯合省林業廳、省海洋漁業局、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等創新性地開展全省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的創建工作,提出了以農業戰略產業和十大主導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后環節有效連接的農業全產業鏈示范樣板和全產業鏈集群的目標。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已經建成單條產值10億元以上的省級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共計80條。浙江省作為農業區域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省份,從“產量農業”到“效益農業”,再到“高效生態農業”“美麗經濟”,農業產業整體層級不斷提升。3.農業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多年來,浙江從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畜牧業綠色發展、農業“機器換人”、土地確權登記辦證,浙江現代農業發展一直保持先行先試,農業農村現代化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全省縣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5979家,銷售總額達到4231.9億元;縣級以上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534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7萬家,輻射帶動非成員農戶383萬戶;全省經工商注冊的家庭農場數為4萬家,農業種養大戶17.69萬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產業組織化、合作化水平大幅提升,為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提供了主力軍和生力軍。
(二)存在問題
1.頂層設計缺位,產業鏈空間布局不優。目前,浙江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發展尚限于縣級層面,在省級層面的頂層設計仍然缺位,造成某些產業或地區僅僅為了申報“樣板工程”而申報,并未認真謀劃產業鏈升級發展的戰略問題,重申報、輕經營現象較為普遍。同時,省級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的產業分布和空間分布不均衡問題也比較突出,往往進一步導致產業資源空間錯配,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對產業發展空間和競爭力提升形成嚴重制約。2.發展機制不優,產業鏈利益聯結松散。全省農業全產業鏈的利益聯結機制相對單一、松散,產業發展的“蛋糕”的分配問題并沒有很好地解決。多數情況下,農戶參與度仍偏低,話語權不足,產業利益分配仍多偏向于企業主體。企業主體在產業化機制中占主導地位,訂單條款傾向于保護企業主體利益,存在經營風險向農戶轉嫁的明顯傾向,同時,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中,農戶往往只參與生產環節,而加工、流通環節的利益增值和利潤返還,往往將農戶排除在外。3.鏈條延展滯后,產業鏈品牌亟須提升。仍存在全產業鏈內容空洞、主體不強、品牌不優等問題,產業鏈體系尚不完善,產業功能亟須拓展和豐富。特別是多數產業供應鏈、營銷鏈建設不足,基于產業地域特色和核心競爭優勢的品牌體系相對薄弱,具有全國乃至國際知名度的企業和品牌十分稀少,進一步制約了全產業鏈的價值提升和實現,不利于產業的升級發展和提質增效。
三、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版的戰略思考
“十四五”時期,浙江省應積極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版,成為新時期引領浙江“三農”發展、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載體,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增添新亮點、金名片,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任務。具體來看,要以“六鏈共舞”為農業全產業鏈的基礎架構和運行體系,構建完善農業產業利益鏈、品質鏈、價值鏈、要素鏈、空間鏈、組織鏈,打造一張縱橫交匯、立體融通、運轉高效的產業網絡;以“五化齊飛”為農業全產業鏈的內在動力和基本內涵,加快推進農業產業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智能化、品牌化,打造具有高潛能、高動能、高效能的支撐體系;以“四位一體”為農業全產業鏈的合作體系和利益框架,強化“村企社民”,即村集體、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的緊密聯結和互利共贏,打造全民參與、全面合作、全域布局的產業鏈共同體。
(一)以富農增收為核心,培育共享發展利益鏈
利益鏈是指農業各環節、各主體之間的合作機制與利益關系的總和,是建設農業全產業鏈的核心基石。通過構建主體多元、合作共生、互利共贏的利益鏈,有利于凝聚資源要素、優化合作機制,為新時期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升級提供源動力和頂層設計。一是要堅持“四位一體”,強化主體合作機制。積極引導“村企社民”等多元化主體沿著“點、線、面”的發展路徑,即以農戶個體為基點,村社企帶動為紐帶,產業化合作為平臺,廣泛引導村莊、村民抱團發展,構建最全面、最穩定的農業主體合作框架。二是要拓展產業空間,優化利益共享機制。大力推動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折股量化,強化農戶個人與集體利益共享,以“訂單+服務”合作為產業化核心,積極建立農戶與合作社、龍頭企業之間多重利益聯結機制,同時,以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為契機,積極創造本地就業和創業機會,讓農民以工資、租金、股份、分紅及利潤返還等多種方式分享全產業鏈發展成果。三是要擴大示范帶動,完善激勵考核機制。堅持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與農業平臺建設的高水平同步推進,將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水平的評估工作納入平臺建設驗收的基本內容,把引領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組織帶動農民數量、產業化訂單完成水平、利潤返還比重等指標作為涉農部門干部考核和職位晉升的重要依據。
(二)以綠色高效為引領,打造優質安全品質鏈
品質鏈是指對農產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內在價值等方面的綜合要求,是農業全產業鏈生命力的重要依托。通過構建生產過程標準化、質量安全可追溯、市場監管制度化的品質鏈,將有效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實現“綠色轉型、質量興農”,為新時期農業全產業鏈的升級發展錨定方向。一是要完善框架體系,構建優質農產品品牌體系。在標準體系、技術體系、制度體系框架內,積極打造名人、名企、名品品牌及區域品牌為核心的全產業鏈品牌體系,探索建設食品企業為龍頭,帶動原料基地和農戶開展訂單生產,全程可追溯、可追責的品質閉環,倒逼“檢測、認證、審核、評估”四位一體監管體系的完善。二是要實施“五化齊飛”工程,探索新方式新保障。深入推進“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智能化+品牌化”建設,特別是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風口,加快信息技術與傳統技術、數字農業與傳統農業的融合,在生產、加工、流通和營銷等環節探索應用“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手段,為高水平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技術、制度等保障。三是要創新理念模式,打造質量鏈新生態。加強與阿里等公司技術合作,以區塊鏈技術應用為核心,以品質鏈為抓手,對接省級示范性全產業鏈和農業“兩區”建設,開展質量鏈認證,將全產業要素以及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消費群體等納入質量鏈管理,共建全產業質量鏈生態體系。
(三)以多元融合為抓手,強化鄉村特色價值鏈
價值鏈是指農業產品或服務在產業各環節之間流動過程中的增值軌跡,是農業全產業鏈運行的源驅動力。通過開展價值發現、價值創造、價值集成和價值交換等產業活動,達成“產品增值、價值實現”目標,為新時期農業全產業鏈的升級發展奠定物質基礎。一是要挖掘三大價值,促進價值發現和創造。對產前供應體系價值、產中生產體系價值和產后加工銷售與服務體系價值進行集成提升,積極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引導產業利潤向種養業回流,鼓勵田頭簡單處理包裝,保障初加工環節的增值貢獻,培育引導龍頭企業,深入挖掘深加工環節的增值效應,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要強化“五位一體”,促進價值流動和集成。以“農戶或專業化組織+初加工企業+精深加工企業+中間商販+消費者”為基本價值通道,通過探索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突破價值鏈的運行障礙,強化各環節主體價值傳遞和價值重組,實現產前、前中、產后各環節價值的自由流動和綜合集成。三是要堅持“多鏈融合”,促進價值交換和實現。以“互聯網+”等農村電商為核心,大力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引領農業產、加、供、銷等環節及所有主體,參與農產品交易和消費,促進價值鏈與供應鏈、利益鏈、品質鏈等多鏈融合,實現全產業價值鏈增值。
(四)以創新創業為驅動,構建穩定供給要素鏈
要素鏈是指勞動、土地、技術、資本、數據等的空間集聚、融合,是實現農業“穩定供血、分壓增氧”的動脈鏈條。通過資源與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重組,有效提升產業發展效率和增長動力,為新時期農業全產業鏈的升級發展提供強力支撐。一是要打造創新創業平臺,加強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把培育一支高素質農業從業人員隊伍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深入實施“兩進兩回”工程,積極建設農業經濟開發區,打造創新創業的專業化、綜合性服務平臺,為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發展凝聚充足的各類適用人才。二是深化農村產業制度改革,盤活閑置資源資產。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積極發展物業、加工、民宿等特色產業,使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加快集體經濟積累。加快土地確權和集中流轉,積極破解農業建設用地難題,對具有較強示范帶動能力、能補齊產業鏈短板的龍頭企業和其他主體,在金融扶持和用地指標等方面要重點傾斜。三是積極發展數字農業,培育新經濟增長極。把握數據要素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發展的歷史機遇,深入開發數據要素價值,促進傳統生產要素深刻變革與優化重組,通過廣泛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及相關裝備,實現“數字賦能、機器換人”,加快智能化、信息化升級。
(五)以區域協作為載體,構架內外融通供應鏈
供應鏈是指以產業分工和區域協作為手段,實現產業鏈空間延伸和功能布局優化,是對接“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骨干鏈條。通過有效拓展全產業鏈的發展空間,挖掘發展潛力,為新時期農業全產業鏈的升級發展提供廣闊前景。一是要優化產業鏈功能布局,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實施農業山海協作戰略升級版,通過技術服務、資本投入和互派人才等多種方式,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補齊協作雙方發展短板,有效對接農業產品和服務供需。二是要優化產業鏈空間結構,提升產業效率和綜合效益。深入開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規劃,完善農村物流網絡,創新農產品物流模式,以空間成本為考量,科學設置供應鏈的起點、終端,各環節之間的運輸距離、時間和頻次,規劃建設批發中心和配套設施,全面提升產業運行的總體效率。三是要立足國內、面向世界,構建農業開放包容大格局。以“內外融通、協作共贏”為指引,從“省級、國家、國際”三個層次建立融入全球性和區域性的農業合作發展戰略框架,重點打造一批省級、國家級和世界級的農業全產業鏈,構建浙江農業“雙循環”格局。
(六)以聯合黨建為保障,建立基層服務組織鏈
組織鏈是指依托農業全產業鏈,開展“全鏈黨建、紅色服務”,促進基層治理、產業振興與聯合黨建的深度融合的組織鏈條。通過發揮黨建服務優勢,一任接著一任干,實現“強黨建、優服務、穩基層、聚人心”,為新時期農業全產業鏈的升級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整合黨建資源與技術服務資源。深入推行產業“大黨委制”,依托各級農業部門,建立覆蓋全域的產業黨委,下設若干產業黨支部,統籌協調域內主體和資源,建立產業基層聯合黨委和全覆蓋的黨建工作服務平臺,統籌開展黨建指導、技術服務、產業發展規劃等服務。二是要確保產業鏈延伸和黨組織建設同步。把黨的組織體系和工作觸角延伸到產業鏈條的每個環節,建立“示范性產業鏈”黨建辦公室,實現業務安排與黨建指導、屬地黨委領導與黨建辦指導相統一,并建立相關考核機制,將黨員的工作與產業鏈發展績效有機結合。三是要堅持黨員示范與帶動農民增收同步。以“黨建+”服務全產業鏈為主線,積極探索“產業黨委+產業平臺+產業主體”的基本模式,結合黨建示范基地建設,劃分黨員責任區、開展“一幫一”活動,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以高質量的基層黨建帶動高質量的產業發展。
作者:孫永朋 王美青 徐萍 衛新 毛文琳 單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