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產業發展在脫貧攻堅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發展農業產業,實施精準扶貧,助推脫貧攻堅進程,是當前農業扶貧的關鍵所在。本文從新時代農業產業扶貧的意義、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入手,在實踐的基礎上對搞好農業產業扶貧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農業產業;扶貧;探索
一、農業產業扶貧意義深遠
我國多年的扶貧經驗表明,產業扶貧是貧困地區脫貧的根本手段。沒有產業的支撐,脫貧就是無根之木;產業不夠壯大,脫貧就不可持續。只有以產業賦能貧困地區,才能實現真脫貧、全脫貧。
(一)農業產業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更是促進農民增收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首要條件。
(二)農業產業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措施
報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農業產業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對于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農業產業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助力劑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一個也不能少。農業產業扶貧,就是要通過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發展農業生產,讓貧困戶增收致富可持續不返貧,徹底改變窮困面貌,實現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四)農業產業扶貧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黨的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給農民吃上了長效“定心丸”,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長久保障。貧困地區農民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就是要充分的利用好現有的土地資源,發展特色種養業、經濟果林、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實現長久持續致富脫貧不返貧。
二、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農業產業發展解決了貧困地區的糧食供給和經濟收入,成為貧困地區依靠自身資源發展經濟的有力保障,成為農村、農業扶貧的重要抓手,但和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差距,制約著產業扶貧的力度和步伐。
(一)農業產業扶貧、脫貧的認識不到位
農業產業發展受自然、市場、病蟲害、技術等影響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生產周期長,見效慢,還受自然災害、市場行情、疫病防控、技術指導等方面因素的制約,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民和基層干部的積極性。“辛苦沒收成”,甚至“收成沒收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往往使農民欲哭無淚,心灰意冷。因為有這樣的消極情緒影響,對待農業產業發展存在著“朝天一把籽,好壞憑老天”傳統粗放經營理念,更沒想著把農業產業作為扶貧、脫貧的希望去深度開發、經營。
(二)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目標不明確
貧困地區相對于發達地區來說,自然條件嚴酷,干旱、缺水,土地肥力薄、不平整、不成塊,高寒陰濕等等“特色”,致使產業發展受局限。有些鄉村盲目跟風,別人種什么自己種什么,什么賺錢種什么,不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產業發展形不成地域特色,方向、目標不明確,結果在自己的土壤上栽了跟頭。
(三)農業產業創業、創新意識不夠
因為地域、地理環境、氣候特點、交通不便的限制,村民思想觀念比較落后保守,市場意識、商品觀念淡薄,靠天吃飯的意識決定了貧困村農業產業產量低、品質低、效益低。好多人抱著“只要地不荒,個人有個事干”“過一天是一天”的消極態度,缺乏擺脫貧窮的進取心。“等、靠、要”思想較為普遍,自我脫貧積極性不高。缺乏立足農業創新創業的意識,主觀認為,我們那樣的地方不可能依靠農業創出名堂,致使一些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設施得不到創造性應用。
(四)農業產業規模小、產量低、品質差
貧困地區搞種植,要么可利用土地面積少,要么土地貧瘠,產業形不成規模,產量低,品質差。搞養殖,沒草料,沒經濟支撐,長此以往,惡性循環,產業發展難以有立足之地。
(五)農業產業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占有率低
貧困村農業產業普遍存在品質低無銷路,或有特色無品牌,缺乏深加工增值,仍以初產品為主,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低、價格低,入不敷出,影響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六)典型帶動、技術支撐作用不明顯
貧困地區致富能人少甚至缺失,輻射帶動作用有限,農民無榜樣可學、無成功案例效仿,發展后勁不足。缺乏高水平謀劃專家為貧困村量身打造設計農業產業發展藍圖,新的種養殖、加工技術得不到及時推廣運用。
三、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對策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首先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只有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脫貧尤其是長久脫貧才能真正見實效。其次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政府的引導是農民脫貧的“催化劑”,正確的引導幫扶加上農民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夠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
(一)鼓舞士氣,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扶貧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黨的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也是對人民美好生活的描繪。要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讓群眾過上美好生活,就必須發揮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主動性創造性。常聽一些扶貧的同志從扶貧點回來,形容當地農民的生活,甚至用上了“可憐”“悲涼”的字眼。究其原因就是當地貧困農民精神低迷、吃穿住隨意,處處顯得可憐凄凄。面對這樣的群體,我們首先要鼓士氣,通過宣講中央推進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決心、新農村建設樣板、能人致富典型等,營造戶戶爭當脫貧戶,人人爭當致富能人的良好氛圍。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樹立勤勞光榮、懶惰可恥的觀念,樹立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打消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鼓勵群眾要有脫貧的信心和決心,樹立脫貧不能只靠政府,長期脫貧必須靠自己正確的脫貧觀,堅守產業扶貧是最根本的扶貧,也是最長久的扶貧。
(二)典型引導,樹立依靠農業產業脫貧的決心
農業產業發展縱使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但先進的科學技術、設施設備的應用,大大提高農業產能的事例不在少。鼓勵“能人”、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為貧困戶提供資金、管理、技術、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幫扶,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創業故事現身說法,采用“政府+企業+農戶”的模式,引導貧困戶樹立自強、自立、勤勞、節儉的價值觀,啟發農民思路、開闊他們的視野,從而增強他們應用新技術、新設備脫貧致富的決心。
(三)因地制宜,提供農業產業發展幫扶與指導
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一定要因地制宜,且不可盲目復制其它地方的做法。圍繞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主體、能人企業帶動的扶貧產業模式,加大幫扶與指導,首先,要在調研的基礎上,精心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確立優勢和特色的產業發展類別、扶持項目,發揮產業扶貧的最大效應。農業產業發展要與區域優勢、當地特色產業相結合。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合理確定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和規模,提高產業發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要根據農業生產周期性規律,產業發展中要選擇生產周期長的產業與短的產業相結合的路子,是農業產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其次,在產業發展指導中,要加強農業產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技能水平,促進農業生產增產增效。第三,要不斷創新,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創出地方品牌。
作者:仵占慧 曾祥虎 郭䞍 單位: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監督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