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抓好中樞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切實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通過對瀘西縣中樞鎮產業結構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結合中樞鎮實際,做到因地制宜,深入剖析存在的問題,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思路和相關對策。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對策
0引言
中樞鎮位于瀘西縣中部,是瀘西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轄區面積251.3km2,有耕地4496.27hm2,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054hm2,18個村民委員會、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118226人,其中農業人口81175人,占總人口的68%。近年來,瀘西縣中樞鎮始終堅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產業化進程的重點工程來抓,已初步建成了瓜菜、花畜、林果藥三大主導產業的優勢特色生產基地。通過政策引導、典型示范、資金扶持、科技服務等措施,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達到改變和提高農村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水平之目標。
1中樞鎮農業發展現狀
1.1加大調整力度,產業化結構發展初具規模
近年來,隨著中樞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經濟保持了穩定發展。一是將糧食、經濟作物種植比例調整為4:1,通過糧經比例調整,既穩定了糧食的豐產豐收,又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二是響應上級號召,依村實際,切實抓好“一村一品”的產業化布局,通過多年規劃發展中樞鎮基本形成了“東菜藥花西果林”的農業產業化布局。三是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新寨至大興中大河邊千畝連片大棚已形成規模化、連片化種植。
1.2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化調整打下堅實基礎
借助歷史機遇,用好國家和省、州縣政策,積極爭取實施一批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大項目,以項目和先進技術裝備農業,提升產業開發檔次和水平。一是投資755萬元,完成煙水工程11件,新建溝渠34502m、管網7500m、大型水池27個,基本上解決了34個村小組4626戶農戶的生產用水。二是投資1447萬元,完成龍甸、新寨、立崗、阿勒、挨來、阿平等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新建機耕路19條15058m,建成萬畝高產穩產農田,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發展之路。三是實施和樂引水工程,2017年完成投資5814萬元,該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中樞沿線的產業調整優化布局,滿足當地現代農業發展對水的需求,有力促進了全鎮農村經濟發展。
1.3示范帶動,產業質效倍增
一是依托地方龍頭企業云南紅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魯克、逸圃、吉雙等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燈盞花種植200hm2,為農戶創收231.5萬元,顯著的經濟效益為當地農民又帶來了一項增收致富之道;二是積極引進興仔蔬菜生產基地,建成千畝連片規模化、工場化、集約化的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所生產的無公害蔬菜遠銷兩廣、香港、深圳等地方,該基地規模化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而且為當地提供了200多個務工崗位;三是阿平、大興一帶規模化發展葡萄產業,經過多年的培育,現已發展為千畝連片種植規模,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興產業。
1.4土地流轉成就萬畝蔬菜基地建設
瀘西縣抓住紅河州實施百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機遇和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以“合作股份”形式,引進興仔記、恒達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蔬菜產業。近年來,瀘西縣中樞鎮加大土地流轉工作力度,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在中樞鎮挨來壩、中大河農業示范區等片區著力打造萬畝綠色蔬菜基地。通過土地流轉,引進多家龍頭企業發展香蔥產業達1112.3hm2,實現銷售收入1120萬元,香蔥產業的發展壯大,不但為群眾增收致富拓展了“錢”途。通過土地流轉一批批農業龍頭企業相繼安家,對中樞鎮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起到了較大的帶動作用。
1.5以果促調,以社促銷,切實加大高原梨的發展
高原梨是瀘西縣中樞鎮多年來精心發展的水果主導產業,近年來,中樞鎮因地制宜成立了逸圃紅土坡高原梨、石明高原梨、科農高原梨等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銷售模式,形成了以“基地+農戶”式的水果生產、銷售模式,切實推動了全鎮的高原梨生產銷售,形成了以固白、西華、逸圃、神樹坡、山門、糯布等典型優質梨栽培專業村水果種植帶,目前全鎮水果發展40000hm2,掛果面積為33000hm2,年產量約40000t,年銷售收入近億元,通過對水果產業的種植調整,切實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缺乏主動性、積極性
一是典型示范帶動效應不大不強,未形成規模;二是土地、勞動力素質等生產要素制約十分突出,阻礙了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深入;三是部分村和農戶存在滿于現狀、小富即安的思想,還有一部分干部和群眾思想觀念陳舊,缺乏創新精神。
2.2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偏弱,示范帶動還需進一步加強
以本地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較大的龍頭企業非常少,公司+基地+農戶、產供銷一條龍的發展機制尚未成熟,發展一個企業、致富一方百姓、激活一方經濟的帶動效應不明顯。以企業為核心的農業經濟群體還較小,帶動農產品加工和轉化升級的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水平低,深加工比例不大,產品附加值低,初級農產品在市場銷售中比例過大,效益較低。
2.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一是全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建設水平低,生產條件沒有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中樞鎮農業依舊是弱勢產業。二是市場服務體系建設滯后,不能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和服務,專業批發市場少,直銷、連鎖經營等新型農產品市場形態發育較慢,市場信息流、物流不暢,阻礙市場對結構調整的調控作用。
2.4農業投入不足,農產品基地規模小,特色不突出
一是農業項目實施少,對上爭取力度不夠;二是未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增加投入,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力度不大;三是沒有形成穩定長效的資金支持機制,農業及農業企業項目貸款難度較大;四是產品結構單一,支柱產業的優勢還不十分明顯;五是開放型、多元化現代農業經濟模式和優勢特色產業還沒有形成。
2.5地區差異明顯,調整發展任重道遠
一是就全鎮農業和農村本身而言,農業“先天不足”,綜合效益不高,農民收入水平不高;二是離鎮較遠的村,特別是既比、阿平等村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尤為突出,統籌發展任重道遠。
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及對策
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不是簡單地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而是要優化農村區域布局,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城鎮經濟的協調發展。
3.1中樞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戰略思路
一是要適當調整糧食種植比例,加大經濟作物的調整種植,大力發展附加值高的產業,全面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的區域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擴大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能力,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二是要培育市場主體,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條有效途徑,其發展類型多種多樣。
3.2穩定糧食生產,優化產業布局
在實施調整的過程中,要注重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依據市場需求、國家政策導向,既對農業生產內部結構的調整,又要與整個大農業格局與長遠發展的利益相致,力圖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
3.3抓好技術傳幫帶,積極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中樞鎮各村要開辦農民技術學校,積極扶持發展民營科技實體,成立不同形式的民間技術學會、協會,從而形成以鎮為中心、村為紐帶、組為基礎、民間科技組織為補充的農技培訓和推廣體系。同時,為讓農民及時學會掌握不斷出現的高新農業科技知識,從省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聘請專家、老師在關鍵農時季節對農民進行現場培訓,進而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3.4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充分發揮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中樞鎮通過多年的發展,農村產業格局已基本形成,龍頭企業正在興起。如何進一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一方面要靠政策的推動和市場的帶動,另一方面還要靠基層組織的協調和引導。因此,在農村產業化調整中,鎮、村兩級組織要處理和把握好政策引導和農民主體的關系,政府是主導,做好宣傳、引導、支持、組織、服務,注意把工作立足點放在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上,要處理和把握好典型帶動與整體推進的關系,找準優勢產業的突破口,實現產業增加收入,整體推進農村經濟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問題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17):18-19.
[2]羅斯.淺談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J].四川農業科技,2008,(11):6-7.
[3]楊佑禮.依靠科技面向市場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J].云南科技管理,2004,(4):39-41.
作者:段向東 單位:瀘西縣中樞鎮農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