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教育新農村創建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中等農業職業學校服務新農村存在的問題
1.專業建設水平不高,使得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弱化
近些年由于農業類專業招生不景氣,在設置新專業的過程中,一些學校比較隨意,既不考慮學校自身條件,也沒能針對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缺乏前期的充分論證和必要的準備,致使一些新開專業從一開始就在低標準上運轉,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具備開設的條件。另一方面,農村職業學校所開設的專業地方針對性不強,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較弱。同時,由于地方政府部門對學校專業設置的統籌和指導力度不夠,更使專業設置門類繁多,交叉重疊現象普遍,專業設置缺乏地方特色和農村職業教育的個性。一些院校的農類專業實際上已瀕臨絕境,脫離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不具備為農服務的能力。
2.高素質教師流失嚴重,服務隊伍的素質與結構不合理、服務的專業性不強
由于農村職業學校的地理與人文環境相對較差,教師的待遇與個人素質能力結合不緊,以及職業教育的地位未能提升到一定高度等多種原因,不少農村職業學校難以吸引、留住一些高水平的教師,導致教師隊伍建設非常困難。具體表現在教師人數總量不足、專業課教師結構性缺乏的矛盾嚴重。在中等農業職業學校所流失的教師中,相當部分是既有較高理論素養、又有較強動手能力和豐富實際經驗的專業教師,還有一部分是具有較高業務水平的文化課教師。優秀教師的流失,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是一個巨大損失,也成為服務的一大劣勢。
二、中等農業教育服務新農村的意義
1.中等農業教育是發展農業生產、壯大農村經濟的需要
發展生產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和中心環節。當前,農業生產發展要轉變增長方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產業化、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村非農產業的逐步擴大。從農村的實際看,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占農業勞動力的比例不足1%,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3年,而且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大多率先轉移了,剩下的勞動力素質很低。科技人才的缺乏和勞動力素質的低下,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發展與科技成果轉化。我國現有適合農村應用的科技成果有70%左右推廣不了,科技進步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只有30%,農業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發展生產、改善經營的關鍵在于激活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勞動力因素,因此,必須發展中等農業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與經營能力,培養知識化的新型農民。
2.中等農業教育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的需要
長期以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是轉變農民增收方式、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但是,農民素質的低下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速度以及轉移層次的提高。目前,我國約有農民工1.2億人,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6%。農村勞動力中受過短期培訓的只占20%,受過中職教育的僅占0.13%,沒有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普遍缺乏勞動就業培訓的農民工的技能素質不能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與市場的素質要求相差更遠。因此,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素質,培訓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能實屬當務之急。
3.中等農業教育是改變農村風貌、實現民主化管理的需要
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為農民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既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村民依靠自己的勤勉、自助與協作改變家鄉的面貌。實現民主管理,倡導文明鄉風,不僅需要農村基層政府真正成為服務型政府,能夠為群眾謀健康、謀福利、謀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安定、和諧,也需要激發農民的主人公意識,增強其參與農村文明建設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未來的新農村應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和諧統一,建設新農村的關鍵是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文化素質。目前,我國人口的60%生活在農村,農村居民素質低下,不僅影響生產發展和增加收入,而且也影響農村精神文明與制度文明建設。因此,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主體意識、法制意識與民主意識,是新農村文化發展、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