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發展引領鄉村產業振興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著重指出,要"以生態環境友好和資源永續利用為導向,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因此,生態農業的產業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選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生態農業;鄉村產業振興
1我市農業發展取得顯著的成就
濰坊是農業大市,農業也是濰坊的優勢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淀,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一是農業生產一直領先全國。一產增加值位居全省首位、全國第10位。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市)45個,全省第1,全國前列,濰坊的設施農業面積占全國十分之一。二是濰坊具有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模式濰坊是全國唯一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市,壽光是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唯一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業創新基地,諸城是國家首批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2018年10月,我國首個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即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獲批。三是濰坊已經初步掌握農業高端環節。如安丘市參與制定出口農產品檢測標準,獲“國家級農業綜合標準化優秀示范市”。年出口農產品加工能力250萬噸,年出口創匯2.5億美元。目前,主要制定大姜、大蔥、肉雞等6大類標準綜合體,達到國際最嚴格的農產品出口檢測標準。壽光市掌握全國蔬菜的定價權,定期蔬菜價格指數,是全國首個“蔬菜指數”,也是山東價格指數體系首批的三個指數之一。峽山區是國家有機農產品認證示范區,青州2000年以來每年舉辦花卉博覽會,2007年建立花卉高新區、是全國最大的盆花生產中心、盆栽集散中心和花卉物流中心。
2目前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突出問題
誠然,濰坊農業的發展成果顯著,但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依舊任重而道遠。一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不夠。農業生產仍然以傳統家庭式、分散式的傳統種植方式為主,規模化、集約化、公司化等農業生產方式以及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發展不足。二是全市農業生產中存在同質化、低效率、土地污染、農藥殘留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依然存在,農業發展的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不足。三是缺少對生態農業的深刻認知和研究,生態農業發展的規劃、政策配套措施等尚未形成體系。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示范點不足、面上推進緩慢、模式單一、產業化不足等問題,生態農業大市的品牌尚未樹立起來。
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山東濰坊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的經驗,形成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等。我們要準確認識和更好發揮濰坊農村改革的寶貴經驗,并結合新時期的條件和要求,使之轉化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因此,要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必須牢牢抓住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戰略路徑。
(1)發展生態農業,必須要狠抓農業質量安全的底線。農業質量安全是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是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要求。農業質量安全不僅是生態農業的底線,也是農業品牌塑造和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支撐。積極推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系統化質量認證體系,做到三位一體、協同推進,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區、田園觀光綜合體等典型示范帶動,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綠色有機農業的全覆蓋。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生產,通過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的監控,著力解決“餐桌污染”問題。
(2)發展生態農業,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在基本良田保障的底線基礎上,各地要根據市場導向、結合各地的資源稟賦,發展特色農業。積極推行一村一品、一鎮一品甚至一縣一品,實現特色農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種植,在做大總量的基礎上擴大影響力。充分利用地理標志專門保護制度,積極申報地理標志優質農產品,為全市特色化、優質化的農產品走向全國、走出國門保駕護航。比如昌樂西瓜、濰縣蘿卜、青州花卉、壽光蔬菜等等特色農業的發展已經形成知名度和影響力。
(3)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發源于濰坊農村改革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共同特點都是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這也是濰坊農業能夠在全省、乃至全國立足的根本和寶貴經驗財富,應該堅持走下去。進入新時期,必須要引入現代工業的理念來指導現代農業的發展,把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舉措,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著力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和農民組織化程度,努力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經營體制。加快建立完善高效的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體系,積極發展現代流通方式,規范市場交易行為,完善市場服務功能。
(4)發展生態農業,需要農村同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報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在論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時指出:“要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權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可以示范和引導,但不搞強迫命令、不刮風、不一刀切。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因此,在涉及生態農業基本保障的農村承包地方面,必須以促進農村穩定、推動農業發展、保障農民利益為基本前提,在此基礎上積極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在土地流轉實踐中,必須要求全市上下原原本本貫徹落實黨中央確定的方針政策,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不搞強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揮。特別要防止一些工商資本到農村介入土地流轉后搞非農建設、影響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等問題。要注意完善土地承包法律法規、落實支持糧食生產政策、健全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加強鄉鎮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建設,推動土地流轉規范有序進行,真正激發農民搞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5)發展生態農業,必須要以智慧農業為發展導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支撐。生態農業發展要充分吸收借鑒和采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的成果,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促進農業與工業、服務業跨界融合發展,打造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農業經濟形態。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積極推廣使用互聯網技術輻射生態農業全產業鏈條,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實現濰坊生態農業向高質量發展和世界先進農業行列進軍。
(6)發展生態農業,政府應該做好政策、宣傳和人才等全方位的保障。一是要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建議將發展生態農業列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尤其是十四五規劃中。在制定規劃中要把各類農業生態區的建設與鄉村振興、糧食安全、農田水利、林業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等有機結合,突出重點、合理配置。二是加大對生態農業的宣傳普及。要通過多種宣傳媒介,尤其是要結合當下的網紅經濟、移動互聯網平臺、直播平臺、抖音短視頻等新型媒介,以通俗易懂和直觀的方式,宣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生態農業建設的廣闊前景和規劃布局、生態農業的運營模式和管理方式等。三是要培養、引進和鍛造生態農業技術人才、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協會合作社經紀人才、新時代農業產業工人等人才隊伍體系,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王永波 高軍同 單位:濰坊市奎文區東關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