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應用型工科大學畢業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出發,以南京工程學院培養具有卓越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工程人才為例,探討了基于企業大賽或專業競賽平臺為載體的,以聯合協作、分階段層次和學科交叉的項目教學為手段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作用,為應用型工程大學的工程精英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競賽平臺;創新
一、前言
工科大學尤其是應用型工程大學在畢業生就業時經常面對一對突出且看似矛盾問題:一方面隨著工科大學生人數的急劇攀升,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工科畢業生出現了“供大于求”現狀[1];另一方面卻面臨著“工科畢業生在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學科交叉融合和國際競爭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2],企業難以招攬到適應行業、產業需求發展的合格工程人才[3],尤其是對“創新性工程精英人才”[4]有著強烈的需求。此類問題的產生,反映出當前工程教育在教育大眾化和高校擴招的背景下,多數工科大學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學科知識,與“創新性工程精英人才”的素質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當前工程教育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適應性不足。如何解決高等工程教育的“供給側”與“需求側”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為中國制造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提供支撐,是高等工程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南京工程學院創新學院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基于企業大賽和學科競賽的項目平臺,提出并實踐了聯合協作、分階段層次和學科交叉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創新模式。
二、基于競賽平臺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目標
1.創新基地建設情況概述。南京工程學院作為江蘇省應用型本科高校,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學校牢固樹立“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始終堅持“產學研融合,服務行業產業與區域社會發展”的辦學途徑。隨著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及“中國制造2025”等新工業模型的提出和實施,工業界開始嘗試把信息和互聯網與制造業在各個環節進行融合和創新,打造“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從而達到“智能制造、智慧運營”的全新發展模式。為適應這一變化趨勢,南京工程學院于2013年6月成立了創新學院(掛靠學校工業中心),作為學校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的“試驗田”和示范基地。在2013年至2017年間,共計招生創新創業基礎訓練班、工程基礎訓練班和工程綜合訓練班三類創新創業班學員4000余人。2.基于競賽平臺的創新能力培養目標定位。經過深入總結,參照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畢業生12項能力要求和美國工程院《2020的工程師:愿景報告》中提出的未來工程師九大能力素質,創新學院將工程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定位于“具有卓越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學生”,并對其特質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強烈的創新欲望、豐富的想象能力、正確的創新思維、良好的知識結構、健全的創新人格。
三、基于競賽平臺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構建和實施
創新學院依托全校教學資源面向全體本科生和低年級研究生招收學員組成創新訓練班,采用進階式培養的方式,開展不同等級的創新實踐項目訓練,培養具有卓越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學生。1.優選競賽項目,組建競賽平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只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的,更多的是借助于工程實踐活動。實踐證明競賽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用工程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系統觀,形成多學科交叉觀察現象、多方位思考問題的習慣,增強與他人交往的關聯力,提升獨立判斷、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學院從教育部、省及行業部門舉辦的眾多企業大賽及學科競賽中,以跨學科交叉融合為優選基礎,以競賽項目為載體,建立競賽項目平臺。競賽平臺實行按年度動態管理,實行準入和退出制度。每個項目結題后,根據每個項目組成員提供項目結題報告,對項目實施的效果、過程和人才培養情況進行總結,結合服務行業產業和區域社會發展情況,對項目進行末位淘汰、重新優選。2.構建層次性競賽平臺及其模塊化項目教學體系。建立層次性的行業和學科專業競賽體系。以機器人大賽主題項目為例,該項目涉及到機械、能源、控制、通訊、測試及仿真技術等多學科領域的前沿技術的集成及綜合運用。在校內舉辦南京工程學院機器人結構創新設計及創意設計競賽,與之相適合國家級賽事有中國機器人大賽,國際級別有國際水下機器人大賽等。這種構建層次性競賽平臺,實質上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逐層推進,校級賽、國家級賽事、國際級別賽事相互兼容。在校內打造品牌賽事,然后選拔學生參加高一級賽事,做到校內競賽普及化、國內競賽專門化和國際競賽專項化。
四、基于競賽平臺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思考
回顧基于行業競賽和專業大賽平臺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和實施過程,有以下幾點經驗和體會。1.合理定位,確定好人才培養目標是關鍵。南京工程學院立足于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工程大學,服務行業產業與區域社會發展是學校辦學始終堅持的優良傳統。江蘇是中國第一制造業大省,制造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長期維持在50%左右,具有較強優勢的制造業生態鏈,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5]。學校80%以上專業與“中國制造2025”的七大領域和江蘇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相關。創新型工程人才既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也最終培養的落腳點,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近年來創新學院所優選的競賽平臺項目,全部落在“中國制造2025”的七大領域和江蘇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中,以此來統領學校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的試點,既適應國家、江蘇產業改革要求,又符合學校定位,還滿足學生追求卓越的期許。合理定位,確定好人才培養目標是創新型工程人才體系構建和實施取得成功的關鍵。2.產學融合,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為提高基于競賽平臺的項目化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施效果,使學生有機會獲得行業發展的最新成果,學校始終注重強化校企聯動機制,把產學融合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要素,延伸到人才培養的所有環節,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工程能力。所優選的10大創新學院競賽平臺項目,都有其相對應的共建作實驗室和配套的實訓基地。基于競賽平臺的產學融合的培養模式,讓學生面對復雜工程問題時變得游刃有余,對工程基礎技能要求之上的課題能夠開展創新研發工作,解決了傳統工程教育中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的問題。
五、結語
從培養“具有卓越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學生”入手,以基于具體行業大賽和專業競賽項目為載體,拓寬工程實踐平臺,采用層次化的工程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使南京工程學院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普遍獲得很大提升,畢業生質量持續提高。近年來在國際水下機器人競賽(MATE、IEEE主辦)、全國大學生“西門子杯”中國智能制造挑戰賽、中國機器人及RoboCup公開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開發大賽等大賽中獲得佳績。據第三方高等教育管理數據與解決方案專業機構“麥可思”在“南京工程學院應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報告”中指出“畢業落實充分、畢業生升學比例持續上升、薪資水平持續提高、專業培養目標達成效果較好”,許多重要指標均高于江蘇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優勢明顯。
參考文獻:
[1]劉曉峰,杜鍵.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質量評價制度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57-61.
[2]黃愛華,梅錦春.“工程精英”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中國大學教育,2017,(6):38-42.
[3]王清遠,楊明娜,李勇,等.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12):13-16.
作者:李靜 陳巍 郁漢琪 單位:南京工程學院工業中心/創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