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內科學術流派傳承人才培養的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醫學術流派是中醫學術經驗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形式,新安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發源于歙北的“新安王氏內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獨特的學術理論和臨床特色,成為全國首批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單位,在以家族鏈或師承鏈傳承過程中,儒醫輩出。中醫學術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是中醫藥傳承與創新重要環節與保障,近年來新安王氏內科學術流派傳承注重人才培養,探索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明確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目標層次,豐富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渠道,注重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注重理論、實驗、臨床和新藥開發四位一體,加強過程管理和考核,在中醫學術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一些成績。
關鍵詞中醫;學術流派;新安王氏內科;人才培養;探索
一、探索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師帶徒”中醫教育傳統的師承授受方式使中醫薪火相傳,為中醫學的延續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50年代以來,院校教育逐漸成為中醫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和渠道,然而在現行的院校教育模式的踐行中也逐漸發現一些問題,即現代的中醫院校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中醫流派傳承與師承教育。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多以師帶徒的師承教育模式進行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其主要任務是將流派學術成就、診療經驗等通過跟師臨床等方式進行傳承與發展。但是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在對中醫藥人才進行特色化、精細化培養的同時,還要有規模和數量的同步提升。如何遵循中醫自身特點和名中醫成才規律,探索有效的新型中醫教育模式,體現中醫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應當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毋庸置疑,中醫學術流派傳承與發展為新的中醫教育模式提供契機。中醫學術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對象:①已接受過高等中醫藥教育者,再參加中醫流派師承教育;②正在接受高等中醫藥教育者,同時參加中醫流派師承教育。在學術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遵循“經典是基礎,師承是關鍵,實踐是根本”。學術流派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是他們智慧結晶,是培養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的重要載體,對于繼承流派學術經驗和培養繼承人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安王氏學術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采用“一師帶多徒”“一徒跟多師”的傳統師徒傳承形式,以臨床跟師、專題講座、學術研討、病案分析及醫案整理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授。
二、明確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目標層次
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針對不同層次培養對象,新安王氏內科學術流派圍繞“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的師承教育總的指導原則,制定相應培養目標層次。
1中醫流派傳承的領軍人才培養
針對教授、臨床主任中醫師,必須是本流派的主要傳人,在以往本流派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具有較深厚積淀和較大影響力,主要培養出既能繼承本流派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特色診療技術方案、經驗方、科研思路與方法等,又能凝聚本流派研究團隊團結協作和帶領本流派持續發展的德才兼備的優秀拔尖人才
2中醫流派臨床傳承的人才培養
培養流派青年骨干是中醫事業不斷繼承和發展前提,針對青年教師、臨床中醫師,應該是本流派的骨干,對本流派傳承與創新研究中以往有所涉獵與了解,具有一定積累,主要以培養流派臨床傳承骨干人才,借助流派代表性人物為指導老師,每期招收3~5名流派繼承人,以臨床隨師和流派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挖掘研究作為主要傳承方式,要求繼承人應在3~5年時間內掌握本流派的傳承歷史、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特色診療技術、經驗方藥、科研思路與方法等,盡快成長為本流派的傳承人才,將本流派傳承和壯大。
3流派特色學術經驗應用的人才培養
針對院校教育流派特色班本科學生、民間中醫藥要傳承人,邀請中醫流派傳承團隊高年資傳承人主講,重點介紹流派臨床優勢病種的特色診療技術、理法方藥、適宜技術等。流派傳承人才可在各地門診示范點集中臨床跟師實習、參觀學習、獨立操作,使本流派特色技術能被更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了解、掌握和應用。
三、豐富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渠道
要真正做好新安王氏內科學術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繼承好流派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使流派的經驗代代薪火相傳,必須注重對流派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信息資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保證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完備性和系統性,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整理、分析和總結流派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
1建立流派文獻數據庫和網站。
構建統一的流派文獻數據庫和信息交流網站,充分發揮流派網絡平臺作用,建立流派名老中醫典型醫案、影像資料、研究論文、學術專著等資源網絡共享平臺,并配備信息處理硬件、軟件和多媒體設備用于收集儲備。
2編輯系列專著和撰寫研究論文
鼓勵流派傳承人,不斷充實和利用流派文獻數據庫資料,編寫流派專著、流派醫家專著,利用軟件分析系統和數據庫資料撰寫臨床研究學術論文,加深對本流派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掌握,提升學術素養和臨證水平。
3舉辦或參加學術會議和組織學術沙龍
近幾年新安王氏內科學術流派面向全國各級醫療機構的中醫醫師和教師,舉辦兩屆新安醫學暨新安王氏內科全國學術論壇暨內科高級培訓班,使本流派特色技術能被更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了解、掌握和應用。并要求流派傳承人才撰寫流派研究學術論文、作大會學術報告。同時定期確定主題,組織學術沙龍,匯報理論學習與臨證體會,如病案分析研討會交流、探討,網絡教學平臺交流和分享。這樣,既可以提高師帶徒效率,又有利于流派傳承的人才博采眾長。不斷以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流派傳承的人才發散式和求異性思維,充分發揮其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注重流派傳承的人才的個性發展,啟發其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此外應加強國內外及流派內學術交流與合作,提升學術水平和臨證能力。
四、注重流派傳承的人才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培養
中醫思維模式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理論內涵和鮮明的個體化治療實踐特征,是中醫在學習和臨證中認識和解決醫學問題的思維中所表現的思維方式與方法[2]。目前中醫藥的高等教育主要采用課堂教學與臨床實習(見習)的分段式結合的教育模式,課堂教學中由于普遍存在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往往忽略了思維訓練,而臨床實習又受帶教老師的認識水平和醫療環境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以致中醫臨床思維能力不足成為當前中醫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建立一個成型的中醫思維模式,提升中醫臨床思維能力是診治疾病的關鍵問題。而中醫流派臨床傳承關鍵是傳承導師的中醫臨床思維的傳承,即其診療疾病的個體化辯證思維過程能不能被帶教學生理解進而被吸收,這才是中醫流派傳承的人才臨床培養的核心。經典或流派專著,往往記載了中醫藥理論體系、臨證規范、診療方法,體現了醫、文、史、哲與自然科學知識的融合,所以重經典也是培養中醫思維模式的根源所在。流派傳承教育的特點之一是注重臨床,以臨證為本,融理論教學與臨證實踐于一體,在實踐中培養中醫思維模式和思維能力。新安王氏內科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抓中醫經典和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沉淀學生的人文底蘊。要求傳承人從研讀中醫四大經典和新安學術流派名著中,從跟師臨證反復言傳身教中,培養中醫臨床思維模式和思維能力培養,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五、注重流派傳承的人才整體規劃、有所側重
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指出:“堅持繼承創新、突出特色。把繼承創新貫穿中醫藥發展一切工作,正確把握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堅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堅持中醫藥原創思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推動中醫藥理論與實踐不斷發展,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在創新中不斷形成新特色、新優勢,永葆中醫藥薪火相傳。中醫流派繼承與發展,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以繼承為主,但發展的精髓在于創新,傳承的最高境界也是創新,思維的創新,學術的創新[4],中醫藥國際化發展也需要創新性復合型人才。流派人才培養既要注重中醫藥文化熏陶、深厚中醫理論功底和中醫臨床思維能力,也要具備現代科學知識、方法和思辨能力,具備廣博而精深的多元知識結構。因此,一個流派人才培養應統籌規劃,針對人才不同知識結構和層次以及未來發展前景,注重從理論、實驗、臨床和流派名方驗方開發四位一體,進行綜合培養,并有所側重。使之既具備深厚中醫理論與臨床功底,又具備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做到繼承中的創新,創新中發展。
六、加強流派傳承的人才過程管理和考核
師承教育目前尚缺少統一理論體系和考核體系[3],因此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需要建立有效管理體制和機制,實行嚴格有效過程管理和考核評價。新安王氏內科學術流派設立專職秘書崗位,負責對流派傳承的人才的考核,采用平時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方式。在平時考核中,要求指導老師對流派傳承人才整理的臨床醫案和研讀中醫經典與流派名著讀書筆記進行認真審閱并寫出針對性的批語,提供有效的指導,提高他們臨床和學術水平,同時將參加學術沙龍、學術會議匯報也作為平時考核內容。在年度考核中,則通過聽取指導老師與流派傳承人才工作匯報、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現場測評等方式,針對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認真分析,規范繼承人學習筆記、病案的規范化書寫,強化帶教導師的責任意識與實踐帶教環節,加強了流派傳承人才學習、讀書與實踐工作的規范記錄和心得體會,要求流派傳承的人才撰寫學術論文、參編流派學術專著,鼓勵流派傳承的人才以流派特色理論、特色治法、診療方案、名方驗方為切入點,申報各級各類課題,對于新安王氏內科流派傳承工作室進一步完善流派傳承的人才培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督導與促進作用。經過近幾年培養,目前新安王氏內科學術流派傳承人中1人成為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人被遴選為安徽省名老中醫,1人被安徽省衛計委推薦為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岐黃學者,3人被遴選為第四批全國中醫優秀人才培養對象,2人被遴選為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新安特色班本科生16名。深刻體會到師承學術流派人才培養的基礎和核心是流派學術特色、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及流派醫德醫風,學術流派人才培養工作重點是在全面繼承學術流派名中醫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5],同時發揮流派的豐富資源優勢,成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優質平臺。學術流派的傳承人才培養不僅保留了中醫師承教育的特色優勢和傳承中醫學術思想的陣地作用,并可以通過應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和網絡平臺,把傳統的一對一師承教育向一對多、多對多的方向擴展,體現中醫傳承教育的現代特色。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培養和提升流派傳承的人才現代科學知識、方法和創新能力及多元知識結構。這種教育模式以原先院校教育為基礎,強化經典與流派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有機相結合,為中醫學術流派人才培養、中醫思維模式建立和思維能力提高,傳承中醫學術流派學術特色和臨證精華,起到積極的推動和引領作用,有助于中醫流派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羅頌平.中醫學術流派與師承教育是中醫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模式.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11):3361-3363.
[2]陳文,呂文亮,馬維平.中醫臨床思維模式的建立是中醫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的核心及契合點.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9(4):109-110.
[3]趙兵.現代中醫師承教育模式發展及存在的問題淺析.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7(增刊):32-33.
[4]湯朝暉,高永翔,張新渝,等.關于中醫新型師承教育的模式探討.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4):1-3.
[5]李力強,張貴鋒,曾藝文,等.基于名老中醫工作室的中醫學專業學生師承教育改革探索與實踐.繼續醫學教育,2016,30(7):20-21.
作者:胡建鵬 丁玲 呂晶晶 王麗娜 王鍵 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新安王氏內科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