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檢測能力提高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總結了化學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兩類主要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危害因素,以及潛在的可能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因素,介紹了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應結合本地區農產品種植結構,提高本機構的檢測能力,全面承擔起保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和農產品產業健康發展的職責,以期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質檢機構;危害因素;檢測能力
隨著我國農產品生產能力的發展,農產品已得到了充足供應,供給結構基本平衡,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逐漸取代了農產品產量和種類的供給[1]。我國農獸藥使用量位于世界前列,長期食用農獸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會引起中毒、慢性病及“三致”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問題,多寶魚、瘦肉精、毒豇豆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頻繁出現,致使消費者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充滿了擔憂,甚至產生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就是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的觀念。因此,政府把有限的財力和資源投入目前問題最突出、最受關注的農獸藥殘留監管方面。隨著國家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面提升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2017—2019年總體合格率分別為97.8%、97.5%、97.4%,國家市場監管局2017—2019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均為97.6%,顯示出我國農產品質量水平總體安全平穩,但仍然存在一定風險,需要持續關注。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重點是化學性污染,農業農村部例行監測的130項監測項目為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及違禁藥物,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農產品監測項目除了上述類別以外還有重金屬。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水平的發展和消費者質量安全意識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所定義范圍將不斷擴大,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作為保證公眾舌尖安全的基礎性檢測機構,應與時俱進提前謀劃布局規劃,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針對主要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兩類危害因素[2-3]:化學性污染(生產、儲運過程中使用農獸藥、防腐劑、違禁藥物,產地環境的污染等)和生物性污染(致病菌、真菌毒素等),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農產品生產結構、用藥習慣和本地區環境狀況,有序快速地推進本機構檢測能力發展,同時提高對土壤中的殘膜、環境中抗生素等潛在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因素檢測能力。
1化學性污染
1.1日趨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化學性污染是目前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加快制修訂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污染物等相關食品安全限量及配套檢測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與國際標準相接軌。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現行系列標準中規定了483種農藥7107項最大殘留限量,豁免制定食品中最大殘留限量的農藥有44種;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系列標準中規定了104種獸藥的最大殘留限量、154種豁免制定限量的獸藥、9種允許使用但不得檢出的獸藥;農業農村部公告第250號規定了20種食用動物禁止使用的化合物;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系列標準中規定了16種蔬菜和水果防腐劑的最大使用量;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系列標準中涵蓋了鉛、鎘、汞、砷等12種污染物,其中關于農產品的規定包括鉛、鎘、汞等7種無機污染物,和苯并(a)芘、多氯聯苯2種有機污染物。隨著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風險評估體系完善以及評估工作不斷推進,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發展也將進入新階段。
1.2提高檢測能力為質量興農提供技術支持
目前,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基本都完成了“雙認證”工作,能夠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配合執法部門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任務。檢測能力的不斷提升和完善是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技術支持和保障機構的主要任務。根據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檢測能力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依據上述各類限量標準擴展“雙認證”檢測項目全覆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食藥監督抽查監測項目,更好地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服務;二是結合當地種養殖結構及產地環境、儲運過程調研情況有針對性地擴展新項目,對本地區農產品質量進行全面的安全性評價,促進本地區農業產業和質量發展,提高本地區農產品競爭力。
2生物性污染
受到財力和資源的限制,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對生物性污染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因而大部分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對微生物和真菌毒素的檢測能力較低或不具備。隨著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生物性污染檢測能力將成為農產品質檢機構必須具備的能力。微生物是食源性疾病最大致病因素之一,發展微生物檢測能力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系列標準中規定了5種致病菌在11個食品類別中的限量,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應根據需要建立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和配置相關設備,把致病菌等微生物納入檢測能力范圍,不具備條件的應通過購買微生物快速檢測片等速測方式彌補微生物檢測缺陷。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系列標準中規定了6種對公眾健康有較大危害的真菌毒素限量及檢驗方法,黃曲霉毒素B1等6種真菌毒素檢驗方法中均包含多種測定方法,通用方法為液相色譜法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依靠現有條件盡可能擴展真菌毒素檢測能力。
3潛在風險因素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97%以上的高合格率是建立在有限危害因素監測項目范圍的,應注意對潛在風險因素的安全性評估和監測。農業用地中殘膜不僅會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也具有潛在威脅,地膜中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類能夠從土壤、水體及農作物中遷移,并能夠在農產品中富集進入食物鏈[4]。規模化養殖的畜禽糞便、丟棄的藥物等進入環境的抗生素會對土壤、水體環境產生污染,同時四環素、氟喹諾酮類藥物能夠在農作物中遷移富集并進一步危害公眾健康[5]。其他如包裝接觸材料的污染、各類化工“三廢”的有毒有害物質等都可能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因素。面對這些未知檢測項目和潛在風險因素,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需要不斷提高檢測能力,擴展檢測范圍、類別和對象;借助當前具有的儀器設備或配置高分辨質譜等先進儀器,提高未知物篩選檢測能力、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快速應急響應能力和未知物安全性評價能力。
4結語
隨著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完成,各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管理體系有效運行檢測業務不斷擴展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將不斷提升[6]。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的實施促使生產者向社會和消費者產生了法律性承諾,倒逼生產者加強質量管理和規范,方便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運行建設,同時地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任務重點也將從固定監測項目的例行監測任務轉變為保障人民舌尖安全的風險隱患排查和突發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應急檢測。
5參考文獻
[1]金發忠.基于我國農產品客觀特性的質量安全問題思考[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3):3-11.
[2]張星聯,楊桂玲,陳晨,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6(5):3-7.
[3]平華,馬智宏,王紀華,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4,5(3):674-680.
[4]李彬,吳山,梁金明,等.珠江三角洲典型區域農產品中鄰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分布特征[J].環境科學,2016,37(1):317-324.
[5]孔維棟,朱永官.抗生素類獸藥對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態毒理學效應研究進展[J].生態毒理學報,2007,2(1):1-9.
[6]李奔.農產品質檢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探討[J].新農民,2019(10):26-27.
作者:張鵬 魏曉麗 單位:昌吉回族自治州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