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教育關系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教育的關系是互動的,二者之間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具體來看,能夠加大農民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能夠擴充農村教育的發展空間和改善農村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反過來,農村教育發展在農村經濟增長中有重要的價值,具體而言,農村教育發展能夠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能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能夠促進和規范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基于二者之間的關系,農村經濟和農村教育發展需要協調進行,通過穩固農村基礎教育地位、構建農村終身教育體系、完善“三教統籌”工作、完善農村教育的經費投入機制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村教育;發展;推動;促進;協調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仍然較為滯后,農村教育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的推動作用有限。因此,探究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教育之間的協調促進關系,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大力推進農村教育的發展,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現代化的根本之路。
一、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教育的推動作用
(一)農村經濟發展會加大農民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可能性
對于農村家庭而言,教育費用的支出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教育投資是一項較大的日常消費活動,很多家庭在保證子女獲得基礎教育之后,很難拿出更多的金錢來投資自身或子女參與的其他教育形態。在經濟發展不充分的條件下,教育永遠不是每個人必需的消費品,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民收入的增加,其增加教育投資的存量成為可能。無疑,教育投資的首要問題是經濟問題,在經濟允許的條件下,農民會讓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也會讓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除了這種實用型的心理之外,農民在經濟收入增長后獲得物質需求的解決,會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精神生活的改善上。更重要的是,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民對教育投入與產出有著更多的切身體會,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的必要性和意義。農民在獲得財富的過程中,認識到知識、技能的重要性及其對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性,特別是進城務工農民,對此的感受更深。從這個意義上看,農民需要維持其當前的生活質量,必須維持其自身及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保持教育投入與其生活水平維持正比例關系。在舒爾茨看來,人力資本的再生產過程既是一種消費過程,也是一種投資過程,在這種投資過程中獲得的經濟效益遠遠高于其一般物質投資獲得經濟效益[1]。因此,對于農民而言,農村經濟的發展,從其經濟動力及投資意愿上保證其對教育投資的可能性。
(二)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教育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第一,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村教育的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對于農民而言,教育投資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其對人力資本投資的效用具有強烈的經濟回報期待。如果農村經濟發展能為其子女或其自身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就能夠看到教育投資帶來的實際利益,以后可能就會有更多的資本投入教育中。當農村經濟發展后,會有更多的小型企業到鄉鎮地區進行投資,各類小型的加工型、訂單式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生產人員補充,這就為農村教育的畢業生提供了就業的機會,這些人就不必去城市就業,可以大大減少其到異地就業的機會成本。比如,像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農村成人教育的畢業生在鄉鎮企業中就業就是此例,這些企業能夠吸納畢業生,對于農村家庭而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第二,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農村教育的畢業生立足農村提供了條件。從客觀來看,在城市化大潮中,農村教育城市化似乎是大勢所趨。由此,在農村教育實踐中,其課程體系、價值取向等方面越來越多地表現出“離農”色彩,農村教育成為城市教育的附屬品,農村學校的畢業生取向基本上也是城市。從這個意義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能夠讓農村教育的畢業生看到農村社會發展的前景和希望,特別是與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學生,能夠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得到展示的平臺和機會,這樣他們就可能會留在農村發展自身的事業,農村教育的“為農性”才能落實[2]。
(三)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教育的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
教育是公共產品,需要大量的投資,只有具備較好的外部條件和環境,農村教育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民有更多的能力來改變教育投入中的設施環境和硬件條件。比如,為自己、子女購買電腦設備、廣泛使用互聯網,這些教育硬件設施在為其自身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使其強烈感受到教育、科技進步帶來的沖擊力,催生其投入教育的熱情。同時,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村教育培養的人才帶來更多的教育示范效應。在農村中,一些接受較好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農民通過科技達到興農之目的,通過科技改變自身的經濟狀況,如此就使得教育投資的附加效應得到展現。他們的成功在無形中能夠起到更多的榜樣作用,鼓舞更多的農民愿意通過教育來改變自身的命運,為農村教育的發展創造一個較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二、農村教育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價值
(一)農村教育發展能夠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作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一環,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但從客觀來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占據重要地位,農業中的低層次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既制約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也制約農業人力資本作用的發揮。其突出表現就是,農業生產率仍然較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現象依然突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發展方式轉型以及農業現代化,既是其手段也是其根本目標,需要大力推進農業生產者的素質提升。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相比,現代農業不僅需要農民具備較高的科技素質,還需要先進的農業技術設備和設施。教育無疑是提升農民素質的核心手段,教育改造在傳統農業改造、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占據核心地位。通過推進農村教育的發展,提升農業生產者掌握最新農業科技、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還能夠提升農業生產者了解市場風險、應對市場變化的管理及經營能力。而這些素質、能力、技術必須通過教育的發展來達成,沒有教育作為手段就無法實現農民自身的現代化。從全國整體情形看,我國農業生產者的素質是偏低的,高中以上學歷的僅占5.6%,甚至有9.5%文盲,可見,通過教育發展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其根本發展之路。
(二)農村教育發展能夠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農村、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是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釋放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的出路是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部門,從農村轉向城市。這既是一個自然發展過程,也是農業經濟轉型的必然過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從這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呈正比的,非農收入比重逐漸在農村家庭收入中占據主導地位。但目前的勞動力轉移還是呈現出粗放化色彩,進城農民從事的還是低端職業,主要是農民的綜合素質不高。因此,通過教育發展來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是重要的,教育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有如下促進作用:第一,能夠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難問題。農民工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就更能夠實現在非農部門就業,能夠增強其職業競爭力。第二,解決民工荒問題。之所以出現民工荒,不是因為農民工少,而是能夠掌握熟練技術的農民工少,教育的發展能夠提升這些農民工的技術和能力,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民工荒[3]。第三,有助于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穩定。進城農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搜尋工作時間越短,失業率就越低,更能夠適應工作環境,保持工作的穩定性。第四,有助于提高轉移農民收入。其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夠熟練掌握各類非農的生產技術,就越能夠取得較為穩定的收益。第五,有助于降低社會管理成本。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民工的就業、收入穩定,就能夠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自身的犯罪率及對城市的抵觸心理就會大大下降,如此就能夠減少政府的社會管理成本。
(三)農村教育發展能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我國經濟經歷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急劇拉大,貧富差距明顯。要解決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問題,解決城鄉收入差距是根本路徑。這不僅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還是避免我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形成合理化的社會財富分配格局,是關系到中國社會順利轉型的大事。當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實施路徑有很多,比如,財稅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但教育改造的意義是最大的,是其根本手段。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資,是提高生產率的基本手段。農村教育的發展既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條件,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前提;同時教育還能夠促進非農就業,提升非農收入比重。當然,教育發展與收入差距的關系,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公平問題[4]。通過教育的改造,推進農民素質的提升,能夠促進農民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雙向流動的發展能夠幫助農民走出貧困陷阱,能夠強化教育公平對社會公平的意義。如此,農民就能參與到社會“大蛋糕”的一次分配體系中,不再局限于二次分配中。這種通過教育改變農民參與社會財富分配的根本格局,是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根本手段。
三、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教育發展的互動對策
(一)鞏固農村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在農村教育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其教育對象是廣大的農村青少年兒童,這些人的素質關系到未來我國農民整體素質。從長遠看,要提升農民素質,必須重視農村基礎教育的地位。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國家,農村教育開展的最終目的是要提升這些農民的素質,更好地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因此,農村基礎教育不僅是關系到農民、農村教育的問題,還關系到整個國民教育素質整體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看,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的地位,是提升農村人口素質的基礎性工作。因此,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降低農村基礎教育的輟學率,在保證入學率的前提下,改變農村基礎教育的具體教學教育方式,從身體、心理等方面加強對基礎教育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尊重農村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側重于科學技術、知識技能方面的訓練,著眼于培養未來高素質的農民。
(二)構建農村終身教育體系
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農民,需要一大批能夠適應農業現代化生產方式、市場經濟、信息化發展要求的農民。但當前農民的整體素質及受教育程度是不樂觀的,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一小部分,即便是在這批人中,其多數人還是缺少能夠掌握農業科技知識的能力。因此,需要對農民不斷進行教育培訓,提升其受教育程度及相關技能,能夠成為時代轉型中的新型職業農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在農村建立學習型社會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能夠讓農民在終身化的教育和學習氛圍中接受熏陶。這樣一來,就大大突出農村教育的社會功能,將自我教育和外在教育進行結合,建立起能夠適應農民需求的終身教育體系。農民能夠在這樣的教育結構體系中自如地進行學習,能夠自如地獲取教育資源,進而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模式。當農民形成個性化學習模式之后,教育改造的功能就會凸顯,就能夠保證農村教育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致性。
(三)完善農村“三教統籌”體系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村教育形式、層次、方式、功能的全方位創新。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培育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的新型農民,這就要求在穩定好基礎教育地位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發展,實現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基礎教育并進的地位。這三種教育形式的統籌發展,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農民素質的基本措施。農村教育的對象是廣泛的,不僅包括農村的青少年兒童,還包括廣大的農民。因此,在穩定基礎教育的同時,還提升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地位,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機學校、農業技術學校、中等職業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大學等平臺,充分發揮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優勢,對農民廣泛開展各類非學歷培訓教育,構建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充分保證農民自身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教育需求。
(四)完善農村教育的管理及投入機制
從2000年以來,國務院制定“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但由于多種原因導致農村教育經費投入直到今天依然沒有太大的改善,因此,必須在“以縣為主”的體制下,建立多元化的農村教育投入體制。具體而言:第一,加大中央財政的教育經費投資的轉移力度。教育是公共產品,農村教育更是如此。中央財政應該按照區域的差異化發展,確立多級多類的教育經費分擔比例。比如,對于農村基礎教育,按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于貧困地區的農村教育經費應該加大投入或是由中央財政全部投入;對于經濟發達地區,中央財政要較少投入,以地方政府為主。對于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也是如此,按照經濟發展水平,確定中央財政的投入比例。第二,建立農村教育發展基金。在中央財政加大投入的同時,地方各級政府尤其是省級政府應該加大配套投入,鼓勵民間資本的投入力度,在多種投入途徑的基礎上,建立農村教育基金,通過發行教育債券的形式來籌措經費[5]。第三,完善“以縣為主”的投入體制。“以縣為主”的經費投入機制,必須明確縣級政府、鄉鎮政府在保障農村教育投入中的責任,針對稅費改革后的農村財政狀況,縣級政府應該將農村教育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中;省級、市級財政要加大財政支付轉移,提升縣級財政的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美]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78.
[2]王賢.論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互促關系[J].職教論壇,2008(21):54-58.
[3]杜育紅,梁文艷.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人力資本的視角[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70-78.
[4]冉幕娟,吳永球,陳永麗.城鄉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差距關系研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06(1):70-75.
[5]秦玉友.農村教育體系調整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0.
作者:趙建輝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