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旬陽縣林業經濟發展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林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陜南地區是國家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地,達到保護森林資源,一江清水送津京,群眾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經濟收入持續增長的目標是各級政府和林業從業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對旬陽縣林業經濟現狀與發展潛力的分析,指出了旬陽縣林業生產中存在產業規模較小、投入不足、經濟效益低、龍頭企業帶動不強等現實問題。提出了挖掘當地自然潛力,促進旬陽林業經濟健康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旬陽林業經濟;現狀;問題與思考
山林經濟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為基本理論,充分利用山區自然條件,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以選擇適合生長經濟林木種類,進行合理種植、養殖的生產與經營,以收獲果品、藥品、加工用品、生物原料為主要目的的經濟林,實現農林牧資源共享、經濟共贏的復合經營模式。旬陽縣位于秦巴山區、長江中上游,南北過渡地帶。氣候溫和,水量充沛,森林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是國家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地。按國家區劃劃分為生態功能區,限制工業發展。該區域坡陡溝深,山多地少、經濟發展滯后。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落地推行,廣大農民真正獲得了林地的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既增加了有形資產,又擴大了農民依托林地的發展空間。但現實情況是不斷增大的山林土地和空間得不到合理利用,加之粗放型林業經濟增長模式,科技含量微乎其微,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供需關系以及投入和產出關系失衡資源浪費問題日益突顯[1]。2003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把林業經濟的發展列入了正常議事日程,有力的帶動了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近年來,由于國內投資、出口、內需減少,今后一段時期經濟增速放緩,最直接的影響是就業崗位減少,未來幾年將有大批農民工返鄉,這些剩余勞動力如何解決,如何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推向深入,將農民通過改革釋放出來的積極性引導到促進經濟增長、群眾增收上來,堅持走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發展之路,確保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目標,將發展山林經濟與群眾脫貧致富有機結合,貫徹落實好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已經成為歷史的選擇和必然趨勢。
1旬陽縣自然經濟現狀
旬陽縣位于陜南秦巴山區,屬半濕潤亞熱帶向暖濕帶過渡氣候區,年均氣溫15.4℃。其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植物種類繁多,森林資源豐富。不僅是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區域之一,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地位非常重要。全縣現有總人口4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8萬人,林地總面積24.1萬hm2,森林覆蓋率為55.2%[2];耕地面積6.7萬hm2。農民年人均純收入8383元。2015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29561萬元,農業產值135122萬元,林業綜合產值36000萬元[3]。旬陽縣林業產業與經濟表現出以下特點:1.1特色林業初具規模全縣已基本建成油桐基地2萬hm2,獅頭柑基地0.2萬hm2,干果基地1.33萬hm2,拐棗0.4萬hm2,油用牡丹基地0.133萬hm2,可以說以特色林業經營為主的專業大村初步形成,以林業產品為加工原料的民營加工業初具規模。如立足拐棗資源,不斷加強技術研發,相繼開發了“康硒”拐棗醋、“太極緣”拐棗飲料、“拐棗王”拐棗酒等系列產品;旬陽明文油脂有限公司以油桐為原料,年加工桐油5000t,產銷達到億元;油用牡丹系列產品,核桃油加工企業也正在籌建。1.2林下經濟發展看好近年來,全縣涌現出了一批林下種養專業戶,他們利用豐富的山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如土雞散養、野豬飼養,林下魔芋栽培、林下中藥材種植等。目前,有林下種養專業戶20余家,林下養雞8萬余只,其中科創野豬養殖專業戶現存欄50多頭,經濟效益可觀。林下種植當歸、白芨、玄參等中藥材0.08萬hm2,年產值300余萬元,林下經濟發展前景看好。1.3生態旅游悄然興起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鄉村旅游業已悄然興起,其中銅錢關鎮以萬畝竹林為“賣點”,傾力打造“陜南青竹第一鄉”,通過舉辦竹筍節,吸引各地游客賞竹筍、觀奇竹、品筍宴,年帶動當地產業農民增收170萬元。正在打造的呂河鎮冬青、構元羊山、石門鎮西岱頂等生態旅游區,以其優美的田園風光、原生態的森林環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休閑觀光,有力地推動了特色旅游業和當地經濟的發展。
2存在的問題
作為典型的山區縣,山林經濟的發展,能為農村、農民增收作出重要貢獻。但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城市經濟的快步發展,山林經濟整體上已相對滯后,林業資源的巨大潛力還沒有開發,尚未走出“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現狀,還不能成為群眾治富的主導產業。2.1主動投入意識不足目前,當地林業發展仍以滅荒造林,生態綠化為重點,群眾興林致富的觀念不夠解放。長期以來形成的“靠山吃山不養山”的觀念根深蒂固,部分農民對山林經濟發展模式、優惠政策和市場前景等認識不夠,認為收益小,投資回收期長,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和意識。在山林經濟上沒有做長期計劃的打算,導致群眾守著資源增收難,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2.2沒有形成規模現階段旬陽林業產業,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拳頭產品少,僅生產一些初級商品,很難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林農收入低,沒有激發林地增收活力,林業產業尚未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究其原因,由于單戶分散經營,難以形成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山林經濟的發展。2.3經濟效益偏低受歷史原因的影響,旬陽縣現有林地主要以雜灌、次生林為主,經濟林所占比例偏小。改造次生林,增加經濟林面積難度大,產出周期較長,政策扶持配套不到位,其吸引力遠不如當年種植就能見效的烤煙、畜牧等種養業等短平快項目。其次,森林資源豐富的地方,大多數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直接影響和制約了山林經濟的規模化發展。據統計,2015年旬陽縣全縣林業綜合產值3.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22.9億元)的15.7%,農民人均林業收入904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383元)的10.7%。總體看,林業產業收入偏低。2.4缺乏龍頭企業帶動雖然我縣林業產業品種全、種類多,但較為分散且小打小鬧者居多,缺乏龍頭企業的引領。絕大部分山林產品種植養殖戶仍沿用傳統的養殖方式,對科學種養殖技術掌握不夠,致使種養成本高、效益差;缺乏專業組織和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導致產銷不對路,市場競爭力不強,林業產業和林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未能形成。
3對策與建議
林業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需在黨的各項富民政策指導下,根據本地國民經濟發展情況及自然、地理、環境等條件,因地制宜、統籌考慮。結合秦巴山區旬陽縣林業生產現狀及存在問題,筆者認為,該縣林業產業發展應從以下方面予以努力改進。3.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對山林經濟發展區域進行合理布局,努力探索和推廣切合本地實際、適宜本縣發展的林下種植、養殖模式,實施分類指導,提高山林經濟的綜合效益。從當前經驗和市場前景看,應根據高、中、低不同海拔和不同區域分別規劃實施。3.1.1海拔500m以上區域。發展木本原料林如生漆、栓皮櫟、茶葉等,重點開發利用現有林業資源,如栓皮加工、橡子淀粉加工,生漆、茶葉加工等,推進用材林向經濟林轉變。同時抓好核桃、板栗等干雜果經濟林基地建設,提質增效。3.1.2中、后山區域。發展木本中藥材經濟林,如杜仲、木瓜、拐棗等,同時可以在林下間套種植柴胡、白芨、油用牡丹等中藥材,提高林地綜合效益。3.1.3海拔500m以下淺山、川道。此區土地條件較好,重點發展新鮮水果,品種以獅頭柑、桃、櫻桃、枇杷等為主,滿足城鄉居民需要。3.1.4林副資源利用。利用林區豐富的櫟類資源發展木耳、香菇、天麻等食用菌產業,增加群眾收入。3.2樹立典型,示范帶動各地要抓好試點示范,善于發現、認真總結、廣泛宣傳發展山林經濟的先進典型,及時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范帶動的作用,推動山林經濟全面發展。要通過新聞媒體、宣傳手冊、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發展山林經濟的重大意義、政策措施和實用技術,做到政策深入人心,技術熟練掌握,信息及時了解,充分調動農民發展山林經濟的積極性,形成全面推動山林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3.3整合資源,規模化經營要通過提高農民素質,富裕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鼓勵和提倡資本下鄉,通過規模經營、家庭農場等提高農民收入。3.4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國家將陜南劃定為生態功能區,主要以保護生態為主,加上旬陽縣不是糧食主產區,大部分耕地坡度大,地塊分散,交通不便,糧食產量低,經過反復耕種,水土流失嚴重,加上耕種難度大,生產的糧食作物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低,不適宜種植農作物,但這部分坡地對于林業產業來說是一片沃土,又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長環境,生產的林副產品品質優于其他地方。林業產業生長周期長,相比種糧食有較高的收入,因此對于條件差的不適宜農業發展的地塊繼續完善和實施退耕還林,并在政策配套等方面予以支持;要積極爭取財政部門支持,設立山林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幫助農民解決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落后問題。要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推進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經營。要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加大對山林經濟的支持力度。積極探索“政府引導,農戶參與,企業投入”聯戶發展路子,以林權股份合作的方式,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變單家獨戶分散經營為區域連片開發,打造旬陽特色林業品牌,促進旬陽林業經濟健康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慧.我國北方地區林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6(7):89.
[2]萬培余.旬陽縣林地利用保護規劃[R].西安: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2010.
[3]旬陽縣統計局.2015年旬陽國民經濟和社公發展統計公報[R].旬陽,2016.
作者:向甲斌 單位:陜西省旬陽縣農林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