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特色農業農村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特色農業發展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這一科學論斷的具體體現,它代表著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健康增長的必然選擇。首先,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貧乏、農村人口相對較多的發展中國家。要想不斷解決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必須進行深層次的農業產業改革,而發展與各區域自然地理、風土人情、傳統文化相適應的特色農業則是眾多方案中的較好選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與持續健康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和諧、穩定和持續健康的發展。近年來局部地區大面積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呈塌方式、地陷式下降,農民生活水平起伏波動較大,引發農民心態的巨大波動,已引起了中央及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為了建設一個和諧、穩定、繁榮的新時期的農村社會政府也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當前農村工作,甚至整個經濟工作的重點。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國家的穩定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特色農業是實施新一輪提升農村經濟大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可以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條件。其次,我國雖然土地資源類型豐富,但適合傳統農業的土地并不多。在相對貧瘠的土地上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特色農業,不僅可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還可以改善土地生態環境,恢復生態平衡,做到一舉兩得。例如:黃土丘陵溝壑區,是我國北方生態脆弱、產業單一、廣種薄收、鄉村貧困的特殊問題區域。“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土地利用方式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瓶頸”。通過相關研究結合當地地形地貌特點與水土流失所獨有的自然規律,最后通過采用旱作農業與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造林護耕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等典型農村特色生態經濟模式,使該區經濟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在我國由于地域遼闊,各地自然資源條件千差萬別、各不相同。要站在國家層面上科學地統籌規劃,合理建議每一片區域適宜什么樣的特色農業的發展。再次,通過特色農業的發展,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可以提高廣大農民自覺自愿地學習科學技術的熱情,從而促進我國農村農民文化水平的整體提升,為提升我國農村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整體地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2)發展特色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一定區域內存在著各種自然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松散的農業資源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要因地制宜合理統籌配置有限的農業資源要素,敢為人先大力支持發展與本地條件相適應的特色農業。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少我多的絕對優勢,保持我國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
(3)特色農業發展有利于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
特色農業發展壯大起來了,可以帶動周邊一系列的相關行業,如農作物深加工、農產品儲藏、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區域性的產業鏈條,把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民增收目標。
(4)發展特色農業能有效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特色農業對于資源和生態環境有著特殊的要求,它不以破環、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它是在有限的前提下對自然資源的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自覺遵守自然規律,堅決按自然規律作出合理的安排,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既能夠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有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調動農民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特色農業發展需注意的問題
(1)特色農業不一定是高產量農業
有些從業人員由于存在急于求富的心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惡意擴大生產規模,絲毫不顧自然資源的有限承載額度,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一現象的出現極大地破壞了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打破了自然生態的脆弱平衡。因而特色農業既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又要不能一味地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違背其自身發展的規律。
(2)特色農業與常規農業共生并存
常規農業解決吃飽,特色農業解決吃好。不能為了特色而特色,只做或做足表面文章,一味迎合上級領導、一味滿足填報數據的需求。特別是有些地方在行政命令的干擾下,不切實際地好大喜功。用適合常規農業的資源條件做特色農業的大文章,好看不中用,最終出現喜人的開頭、悲慘的結局。我們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可行的條件下適宜發展什么農業就發展什么農業,不因人為的因素而發生改變,做到有始有終、錯位發展、相得益彰。
(3)特色農業與現代科技的運用
特色農業的發展要立足于當地的自然資源條件,不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科技沒有底線地仿制擴大化生產。科學技術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促進的作用,但不是徹底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母雞下蛋和人造雞蛋一樣都是蛋,雖然表面上差不多,但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從事特色農業的生產要立足現實,在不改變本質的可行的前提下,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快特色農業的發展。
(4)特色農業與產業化生產
在傳統農業中,歷史上傳統特色農業由于受到自然資源和人類因素的影響,以個體家庭為承載主體的生產缺乏產業化生產的社會分工、協作。這是一個傳統農業的遺留問題,農民往往以戶為單位,自給自足。在當前我們在不改變特色農業本質的前提下應建立完善的產業化生產,產業化生產的社會分工、協作要從制度開始健全,將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掛鉤,將每個農民按照其特長放在最需要他的崗位上,從而最有效地提高特色農業的社會、經濟效益。
(5)特色農業與配套生產
特色農業的發展要適應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這一要求。隨著人民群眾需求的增加,特色農業產品的市場配置在不斷發生變化。建立與特色農業相配套的服務行業是滿足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的必要條件。特色農業的發展有一個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各地應在祖國一盤棋的大前提下,合理建立與本地特色農業逐漸發展壯大相配套的一系列的相關行業,為本地特色農業可持續健康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作者:章珍祥 單位:鄂州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