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世界民族音樂教育時代內涵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世界民族音樂是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世界民族音樂教育秉承“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培養立足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全球視野與文化素養的人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優化中小學世界民族音樂的課程內程、教學方式、評價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育;世界民族音樂;音樂活動與體驗;音樂學業質量評價
世界民族音樂是從應用民族音樂學中衍生出來的一門課程,展現世界各民族精彩的音樂個性與獨特的音樂風格,呈現出民族文化的特殊價值,記錄人類五光十色的生活場景。世界民族音樂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分子,通過學習和了解世界民族音樂,加強與世界的對話與交流,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豐富自己。世界民族音樂在其文化的根源和發展的脈絡以及音樂風格上,大致可以劃分為九大風格區,即東亞音樂文化區、東南亞音樂文化區、南亞音樂文化區、西亞北非音樂文化區、歐洲音樂文化區、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拉丁美洲音樂文化區、北美洲音樂文化區和大洋洲音樂文化區。[1]201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提出“理解多元文化音樂”。2017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在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世界民族音樂既可以作為一門獨立的特色課程,也可以作為一個大單元教學內容,學生學習世界民族音樂能夠靈活運用在課程中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應對生活中的音樂文化現象,能夠用世界民族音樂學的眼光正確地看世界、理解世界,從而促進音樂素養、人文底蘊、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的形成和發展,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促進世界文明的創新與發展。目前,中小學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世界民族音樂教育,但面臨缺乏科學、系統、完善的課程內容,缺乏教學指導,缺乏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等問題,均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和解決。
一、優化中小學世界民族音樂課程內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世界民族音樂不論是作為一門獨立的特色課程,還是作為一個大單元教學內容,都需要有結構、有邏輯、系統性的課程內容。音樂課程內容是音樂學科培養學生音樂素養與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世界民族音樂課程不僅包含世界民族音樂的重要知識與核心技能,更包含學科的觀點、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在教學實踐中,需依據音樂課程標準、根據世界民族音樂教育教學的理想與現實、遵循社會需求與學生素養發展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與身心發展規律,整合并優化中小學世界民族音樂學習內容,形成圍繞主題的結構化的有意義的單元學習內容。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一以貫之。小學學段以世界各地民歌為主要教學內容,學生以唱游形式學會用世界各地不同的語言演唱歌曲,從中體驗、了解五彩斑斕的世界音樂文化。中學學段以各個音樂文化區有代表性的歌曲為核心,以歌唱、器樂演奏以及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為主,感受、體驗與了解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與發展,聯系與對比。課程內容既要體現普及性,又兼顧專業性,既體現趣味性,又兼顧學術性,同時體現具有結構化的大單元、大觀念統領的學習內容,由點到面,由面成網,循序漸進,形成科學、完整的中小學世界民族音樂課程。大單元結構化的課程內容能夠幫助教師站在課程或是大單元的高站位進行教學設計,深刻理解學科的育人本質,落實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把握學科的整體結構,將龐雜的學習內容予以梳理,關注課程的主要脈絡,理解課程的核心內容和重要觀點,在音樂實踐學習中掌握知識、習得能力,形成審美素養。
二、優化和改進教學方式,落實“音樂活動與體驗”
世界民族音樂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在多元、拓展、綜合、情境化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學會世界民族音樂的知識與技能,把握世界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學會用世界民族音樂學的視角及思維方式去看世界、理解世界,平等地面對世界音樂文化多樣性。由此可見,“音樂活動與體驗”是世界民族音樂教學的關鍵與核心,應強化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把學生音樂素養培育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深化。學生在學習印度音樂時,當他在課堂中積極參與“音樂活動與體驗”,學會演奏一段印度塔布拉鼓,學會演唱一首拉格,學會表演一段婆羅多舞蹈,他定能感知印度音樂豐富的裝飾音、神奇的微分音、循環的節奏圈、低啞的聲音追求……學生感受到印度古典音樂的神秘與精妙,感悟印度古典音樂靜穆的審美觀念,這些都將促使學生對印度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驅使他深入地了解印度音樂,了解印度音樂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民族民俗等跨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正是在這樣的“音樂活動與體驗”學習中,才能啟發學生建立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從孤立走向聯系,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排他走向包容,從靜態走向動態,形成跨學科綜合探究能力;才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熱情,好奇與期待,探索與研究,學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深入探索音樂的奧秘,理解音樂中的真知灼見,啟迪心智。[2]同時,驅動學生認識音樂發展的人類文化背景,以及基于這個背景的廣度和深度來審視和賞識音樂,形成對音樂獨到的見解與判斷,形成普遍聯系的、動態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發展更加寬廣和深遠的想象力、表現力、思辨力、鑒賞力與創造力,提升人文底蘊與人文素養。[3]
三、完善落實世界民族音樂學業質量評價,發展學生綜合素質
世界民族音樂學業質量評價的目的是對學生的音樂素養成就,以及與世界民族音樂相關的知識、能力、必備品格進行測評與研究,強化評價的育人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在測評中,評價學生是否能夠運用正確的價值觀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音樂文化現象,面對世界音樂文化多樣性;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在世界民族音樂課程中已學的知識與技能解決社會的、世界的音樂事件或現象;在解決過程中是否體現世界民族音樂學專業的觀點、視角、思維、方法及標準。世界民族音樂學業質量評價的內容包含八個音樂文化區的音樂文化,每個音樂文化區精選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作為考查的重點。評價維度以素養為綱,由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跨學科綜合創意表現三個部分組成,音樂創造與音樂文化理解有機融入以上三個部分中。[4]世界民族音樂的評價標準分為兩個層級:音樂表現標準和音樂育人目標。表現標準對學生應具備的能力與素養進行詳細的描述,教師依據清晰的評價標準評估學生的學習。育人目標對世界民族音樂教育教學目的給予具體的表述,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的成長放在更加長遠的時間軸上考慮,以學科內容為載體,以學科實踐為路徑,向著有益學生發展的素養和育人目標而努力。世界民族音樂學業質量評價強調在“音樂活動與體驗”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方式。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對音樂的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的評價都應在“音樂活動與體驗”中實現。世界民族音樂是學生認識世界、連接世界的一門課程,能培養具有藝術素養、人文情懷、國際視野、文化自信的多元化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安平.世界民族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2]劉沛.基于超鏈接以音樂為核心學科的綜合課程[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4):78-81.
[3]劉沛.美國國家核心藝術標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8.
[4]陳文雯,趙易山.初中音樂教學指導與學業評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20:65.
作者:陳文雯 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音樂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