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課外少兒美術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正確認識少兒美術教育的意義
美術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能促進少兒感知和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更能促進他們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美術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訓練,還是一種文化的熏陶,只有在文化情境中學習美術、感悟美術、接受美術,才能真正感受到美術的魅力和精髓。美術學習對于少兒審美力、鑒賞力、創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創造美術作品的過程會使少兒掌握表達情緒、詮釋事物的另外一種方法,美術教育能影響少兒一生。
在少兒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教育機構和家長在認識上的誤區、美術教學選擇內容的偏差,都會導致少兒的美術學習道路越來越窄,對美術的興趣越來越淡。第一,教育機構存在的危機。當前很多課外少兒美術教育機構因為不是公立學校計劃招生,在保證教學環境、師資、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要面臨招生的巨大壓力,存在危機感和效益的直接壓力令很多教育機構不能堅持辦學,辦學大環境的混亂給少兒美術教育帶來不好的影響。第二,教育機構自身師資、課程內容等軟實力欠缺。課外兒童美術教育機構在近幾年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卻沒有穩定的師資隊伍、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日益完善的教學環境做支撐,往往沒多久就因經營慘淡直至倒閉,給家長在教育機構的選擇上帶來困惑,令社會對課外少兒美術教育失去信心。第三,家長盲目跟風的不堅定性。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將年輕的父母們推向兒童教育的誤區,很多家長為了孩子未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擁有一技之長,并不重視孩子的自身特點與愿望,在選擇課外教育機構的過程中盲目草率,這樣的學習往往虎頭蛇尾,沒有計劃性和持續性。第四,雙方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在少兒學習美術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往往追求速成,而評價少兒是否獲益往往是孤立地、單純地看他們畫得像不像,而不是美不美,更不是兒童是否快樂,這就把妙趣橫生、激發孩子靈感的美術課上得死板、枯燥,令人生煩。
三深入探究課外少兒美術教學對策
第一,學習初期的興趣培養。“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知傾向”,對美的追求與創造是人的天性,我們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人人都可以成為美的創造者。新《美術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就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進行了說明,“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要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第二,啟蒙階段的自由引導。孩子開始學畫最好的年齡為4~6歲,這個年齡的孩子對點、線非常敏感,他們的畫面里也主要以這兩種方式來表達。這個時候學習美術的需求是更多地接觸畫面、形象、顏色,簡單地表現自己的想法,開發少兒的想象力、專注力;要從少兒心理的角度出發,通過他們對顏色、畫面的選擇與構建來發掘他們的潛力。
第三,進階期間的“像與不像”。我們發現,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家長和孩子都認為該“見到成效了”,該“畫得像了”,他們在一張畫面中更專注的是對“形”的要求。從少兒生理與心理發育方面來看,這個要求是正常的,7~10歲的少兒,不僅有了完整的思維方式,而且手腦的配合已經完全協調了,他們已經可以理解并把形狀畫得相對準確了。但是,單純將這一階段的問題圍繞像與不像展開,則是得不償失的。很多孩子拿著范畫一筆一筆地照著畫,掙扎于像與不像之間,非常焦灼痛苦。教師應鼓勵孩子在畫畫的時候加入自己的主觀想象,只要能抓住所畫對象的主要特征就完全可以了。這一階段最好的課程內容應以他們喜愛的卡通畫、線描畫為主,通過對點、線、面、體的全面認識與運用,完成對美術進階階段的培訓目標。
第四,學會欣賞。家長是孩子作品的第一欣賞者,學會欣賞孩子的作品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正如前文所述,如果單純以相似度來評價少兒的畫,我們就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孩子的手腦局限起來,將孩子的思維禁錮起來,他們無法完全掌握教師要求的“技巧”,不明白教師為何而生氣,在不斷地否定與自我否定之后,慢慢開始排斥、厭煩美術。所以說,家長和教師對孩子畫面的嘗試性理解和發自內心的贊賞要比告訴他們像與不像更令他們興奮,更能激發和推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作主動性。“孩子是最偉大的藝術家”,如何將孩子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感受和創造美的天賦通過美術教育得到更好的延伸與發展,是美術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重要問題。
作者:徐秋實 單位:北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