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活化在美術教育活動中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讓幼兒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是近年來教育界的熱點問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正是如此,它強調了生活與教育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我們幼兒園的美術教育中,教育應該以生活為中心。幼兒生來就是熱愛藝術的,喜歡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在開展幼兒園的美術活動時,教師應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在活動中貼近幼兒的生活,聯系幼兒的生活經驗,堅持以幼兒發展為本位的美術教育模式。
一、選擇生活化的教育內容
美術活動的內容必須立足幼兒的生活,教師應創造機會讓幼兒感受自然,用心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感受美、欣賞美的機會。另外,無論是平時的美術教育活動還是根據幼兒生成的美術活動,其內容都應來源于幼兒的生活,讓幼兒真正地表達美、創造美。幼兒園的幼兒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結合幼兒的生活,用幼兒熟悉的生活內容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引導幼兒創作出獨具特色的作品。另外,我們的主題活動也應該來源于生活,這樣更容易被幼兒接受,也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在各色藝術作品中,教師能看出幼兒的奇思妙想。
二、營造生活化的活動環境
富有美感的環境氛圍也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美,但并非所有人都具有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教師能為幼兒創設生活化的環境,并且具有一定的美感,幼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增加審美經驗,更具有表達創造的欲望。教師在進行美術教育活動時,不能只重視課堂內的教授,還應該重視美術環境和氛圍的營造,創設富有美感的生活化情境。例如,在“過新年”的主題中,幼兒描繪過年的場景的時候,教師可先和幼兒在教室內進行裝飾,在教室的門上貼上福字,門口掛上紅紅的燈籠,窗戶上也貼上一起制作的窗花,這樣的喜慶氛圍不僅能讓幼兒更真實地感受過年的氛圍,還能使幼兒清晰地認識到過年的習俗、特征等。除了創設生活化的美術課堂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走出課堂,在大自然中感受美、創造美。例如,在“我們在春天里”這個主題中,教師可將探尋春天秘密的主動權交給幼兒,和幼兒一起走出教室,去尋找春天的秘密。有的幼兒根據自己在自然角和校園中找到的春色,用勾線筆勾勒花朵,為花朵著色,描繪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花朵;有的幼兒設計了各種各樣的風箏,用絲帶、KT板進行裝飾后,創設了一幅放風箏的美好畫面……幼兒在充分感受、觀察的過程中,會感受到春天的變化,了解春天的特征,從而激發自身積極探索的興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選取生活化的活動材料
陶行知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運用天然材料開展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獲得真實的感受。”材料是美術教育活動的重要工具,貼近幼兒日常生活的材料是幼兒所熟悉的,也更容易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教師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將材料生活化,不僅能將生活中的材料加以利用,也實現了美術的教育價值,二者巧妙結合的方式能讓幼兒玩著學、學著玩,體驗到美術活動的樂趣。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豐富的材料,有許多廢舊物品稍加改造后也能成為靈動的藝術品。教師可將幼兒生活中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一些廢舊物品作為活動材料,進行再創造活動。例如,教師可引導幼兒主動搜集家中的一些廢舊物品,然后進行再加工。例如,卷紙用剩后的紙芯筒在活動中就能發揮大作用,幼兒會把紙芯筒涂上橙色,再用橙色和黑色廢紙做出小獅子的頭像和尾巴,貼在紙芯筒的上下兩端,一個可愛的小獅子就完成了;用過的一次性紙杯也是創作的好材料,將杯子倒扣,將彩紙做成圓錐體粘上去,做出窗戶和門,一棟棟小房子組成了美麗的村莊;還有光盤、報紙、紙盤等,在幼兒的手中,這些廢舊材料都能成為精美的作品。大自然蘊含著豐富的材料,能為幼兒的美術創作提供許多天然的材料。例如,在“秋葉飄”這個活動中,教師可和幼兒一起到校園中尋找樹葉,讓其充分感知樹葉的特征。回到教室后,幼兒會將樹葉進行組合,大家相互討論、大膽想象,創作出各具特色的樹葉粘貼畫。此外,在大自然中,貝殼、石頭、木塊等材料,都可以成為幼兒創作的天然材料。總而言之,在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應通過選擇生活化的美術教育活動內容,營造生活化的活動氛圍,借助各種生活化的美術材料,實現美術的生活化教育,使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產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和創造。
作者:李嘉 單位:昆山開發區青陽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