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小學美術教育文化認同構建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對越南小學美術教育體制及教材的調查與分析發現,越南小學美術教育對越南學生的文化認同能夠起到潛移默化、深遠長久的作用。尤其是教材及課堂中對祖先崇拜傳統、儒釋道信仰、傳統民俗節慶的講述等,有助于引起越南小學生的共鳴,提高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可度、歸屬感和傳承力,起到維護民族團結和穩定的作用。
【關鍵詞】越南;小學;美術教育;文化認同
一、研究緣起
(一)越南認同構建的歷史與當下越南處在中西文化和中印文化交匯的前沿,作為中國的千年鄰居至今仍保留著儒釋道的文化傳統,先后“北防南進”,在防止被北方吞并的同時又吞并了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古代占婆。[1]19世紀以后法國、美國殖民者的先后入侵為越南留下了濃厚的西方文化印跡,如至今越南境內仍然保留著大量的法式民居建筑,當地居民的面包咖啡飲食文化也深受當年法國的影響等。但相比較而言,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對越南文化的影響多停留在表層,華夏文化卻通過族群的傳承深入到越南人的血液和基因之中。1995年,越南加入東盟,開始強調自身的東南亞屬性并在東盟的框架下增進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但與其他同樣位于中南半島的國家不同,越南在歷史上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深入政治體制,其文化特征與東亞民族非常接近,是東亞文化圈的一部分。而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老撾、泰國)則更多地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2]現如今中國日益崛起,對周邊漢文化圈國家的吸引力也逐步增強,越南要培育民族文化特色必須重視中華文化的影響。越南政府也逐漸認識到這一點,在構建本國文化認同的過程中,愈加重視對越南傳統文化的保留與傳承。
(二)越南美術教育概況根據2017年7月越南教育培訓部公布的總體基礎教育章程,制定了越南學生的5個教育品格,即愛國、仁愛、認真、忠實、責任。其中,愛國被排在首位。在越南民間及學校廣為流傳、人盡皆知的“胡志明主席教給我們的五條”也將愛國置于首要位置:愛祖國,愛同胞;學習好,勞動好;團結好,紀律好;保持好衛生;謙虛、老實、勇敢。顯而易見,越南民間及校方的各教育階段都會對學生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愛國教育及引導,美術教育也不例外。其中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以藝術性的、感性的、溫和的方式為學生打下堅實基礎,構建起祖國新生代對國家的文化認同。由NGUYENQUOCTOAN主編的越南2018年版小學美術教材共五冊,其中一二三年級為音樂、美術、手工的藝術合訂本,四五年級為美術單冊印刷,各分為35課時,內容涉獵線條、色彩、手工等基礎美術的各個方面,并結合服飾、雕塑、節日、運動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學生展開全面的美育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建構起學生對國家文化的認同。因一二三年級的美術課程內容非常基礎和簡單,以培養學生認識描繪簡單的圖形靜物和基本動手能力為主,在此便不多著筆墨,而將重心放在系統、成型、較有深度和目的性的四五年級美術教育上。
二、越南小學美術教育如何構建認同
國家認同是建立在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之上的,文化認同的構建又是基礎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的關鍵。學者張寶成認為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三者緊密相連,文化認同作為民族認同的根基,連接著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換言之,失去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也就成為無根之水。[3]認同問題在全球化時代備受關注,面對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和好萊塢文化的滲透,文化認同常常成為藝術和教育領域的討論焦點。越南文化在經濟整合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在革新的觀念沖擊下,曾被視為落后和迷信的地方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變得重要起來。國家層面的文化認同構建,在越南民族主義思想中有一種新的發展趨勢,把祖先崇拜視為民族認同的象征,這反映了越南社會及國家政要對祖先崇拜所賦予的全新意義。追根溯源,崇尚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鞏固民族國家的力量,已經被定位為越南在世界整合進程中的文化戰略[4],這一點在越南小學美術教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信仰傳承:祖先崇拜與儒釋道越南信仰儒釋道文化,尊崇儒學,受道教影響深刻,也受印度文化的影響,篤信大乘佛教。越南小學美術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現了祖先崇拜和儒釋道方面的內容。如越南2018年版小學四年級第19課、20課等所呈現的具有祖先崇拜意涵的傳統節慶。特別是五年級美術教材第5課越南古代雕刻,簡單易懂地講述了越南古代雕刻的風格和內容,并分別輔以北寧省阿彌陀佛像、北寧省筆塔廟千眼千手觀音等照片,佛教文化委婉又直白地被呈現在美術課堂上。[5]但所有美術教材中并沒有出現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的相關內容。可見越南雖先后被法國美國殖民上百年,但越南政府及民眾內心最認可的信仰傳承仍是佛教文化和儒釋道文化。越南文化與中華文化同根同源,越南社會的自我建構和對家族的依附、對祖先的信仰崇拜與中國如出一轍。愛德華•斯圖爾特曾認為,中國人的自我概念深深地植根于社會等級結構之中,人們往往圍繞著包括祖先和后代在內的直系家族來建構自我,“家族里的成員已經做的、正在做的或者將要做的任何事情都屬于自我的行動。中國自我的連續性就這樣包含著家族成員們所經歷過的無奇不有的事件延伸到一代又一代”。[6]從四年級美術第33、34、35課可以發現,學生作品的范本全都以集體、家庭、親子等為核心內容,可見越南文化傳統中對家庭的重視。[7]
(二)節日共鳴:價值傳遞與美育功能節日是一種“日用而不知”的社會生活慣常模式,越南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節日習俗,與中國的節日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些傳統節日傳遞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樂觀向上的人生觀、重視倫理道德的價值觀。在四年級美術第19課專門講述了越南年畫,越南年畫和中國年畫十分相似,年畫中的葫蘆、豬、鴨、鯉魚等都是吉祥富貴的象征符,越南年畫寄托了人們對新年豐收富貴的美好愿望。第20課——我們家鄉的節日。課程第一部分要求學生思考兩個問題:問題一是,回想自己經歷過的節日、參加過的節慶活動,如舞獅子、唱民歌等;問題二是,思考節日的顏色和舉辦節慶活動的名勝古跡,并畫出全景。[8]越南的節日里常有一些游戲,如格斗、斗雞、斗牛、拔河、賽船、舞龍等,五年級第19課捏土課的節日題材便以此為題,要求學生觀察或回想在節日里出現的人物或物件的形象造型、從中找出捏土造型。[9]學者布迪厄的場域實踐理論曾闡釋過文化與實踐的關系,強調文化和實踐的相互作用,實踐通過場域和慣習的相互塑造,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并且看重反思在文化形成中的重要價值。這一教學內容所安排的問題引導學生對節日中自己的行為活動進行思考,并以插入節日圖片的形式引發學生對自己節日實踐的回憶、從另一個角度認知自己習以為常的節日和活動,巧妙構建學生對本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既傳遞了民族價值觀,又增強了對學生的美育。
(三)歷史共鳴:文化身份與集體記憶在跨文化傳播學的視角下,民族認同反映了民族成員擁有的共同精神家園和情感歸屬,不僅能使民族抵抗外來文化擠壓,更能為民族的發展方向和生活方式提供正當性依據。一般來說,民族認同往往是以文化單位為載體的,強調的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忠誠和繼承,進而決定了民族在特定歷史情境中的選擇。因此,民族成員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尤為重要。文化身份是個體的一種自我意識和文化歸屬感,這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個體賴以生存的社會所建構,是動態發展的。[10]文化身份是“一種共有的文化”,是集體中的自我,反映了集體共同的歷史經驗和共有的文化符碼,為集體提供了變幻的歷史經驗之下穩定不變和具有連續性的意義框架。越南在小學生的美術教育中以審美的、溫和的方式幫助少年兒童確立其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四年級美術第2課、13課、21課對越南民族服飾花紋、瓷器花紋、飾品花紋的勾勒和展現,引領著學生回憶和思考生活中的藝術,教會學生如何去發現、欣賞和認同本民族獨特之美。[11]此外,教材中也相得益彰地展現了越南的戰爭記憶,這些歷史文化藝術既強化了學生的民族認同,也于無形中開展了愛國教育。如五年級美術第15課軍隊展示了越南軍民一家親的和諧畫面,引導學生愛祖國、愛軍人。第17課作品賞析課——和平與戰爭,展示了兩幅關于越南軍人形象的畫作。第25課——胡志明主席出差,通過兩幅畫作,即胡主席在窗前、胡主席看新學生學認字,展示了胡主席勤勉、樸素又親民的領導人形象,進而引導學生們向胡主席學習、尊重和敬愛胡主席。胡志明主席本身作為越南國家新時代的精神象征,引導學生們認可和尊重胡主席就是引導學生們形成民族認同、熱愛自己的祖國。[12]
三、美術教育的革新開放:認同構建需做持久功
(一)找準自身定位,提升文化認同一個國家找準自身定位就是要找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這就要求國家首先要有完整的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國家文化的洞察和理解,要客觀、真實、尊重歷史事實和客觀規律。不論是個人還是集體、民族和國家,只有明確認知自我,才能更好地找準自身定位,同時明確自我認知也是構建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一個先決條件。當前,革新開放的越南經濟上在高速增長,政治上也在推進民主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政治社會基本穩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強勁的經濟必然會促使文化繁榮發展。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如果越南能在推動經濟發展、發揚優良民族文化傳統的同時,正確對待漢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本民族留下的深淺印跡,取精華、去糟粕,越南文化將會既立足本土、保留真我,又兼收并蓄、海納百川。
(二)兼容并包:推動多邊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越南在借助藝術和教育形成民族共識、實現民族團結、構建民族認同時,不僅需要內部發力,也要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越南文化在東盟、在亞洲、在世界舞臺的“朋友圈”。要不斷追求更廣泛的受眾人群,讓學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藝術也獲得了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欣賞和認可,這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近年來越南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前往中國廣西等地進行文化藝術交流,以廣西藝術學院及其附屬中學為載體,搭建了一條文化藝術交流、藝術教育合作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是文化通過交融互鑒而變得豐富多彩的生動注解。這些留學生畢業回國后,能將越南文化對外交流傳播的經驗帶回國內,指導越南本土以后的跨文化傳播實踐。此外,學生們也充分了解了中國文化,從他者角度反觀母國文化,能夠更加全面地欣賞和認可本民族文化。同時,這樣的多邊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也讓外國民眾親切感受到越南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魅力,了解到當代越南社會精神風貌,一舉兩得。
(三)繼承傳統、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在全球化語境下,對于整個族群而言,繼承傳統形成的集體記憶尤為重要,尤其是構成了族群整體性的傳統節日紀念活動。族群的集體記憶在節日中以講述的方式形成傳承機制,構成了一個族群穩固的身份認同基礎,給一個民族的思維和行動提供歷史文化坐標系。[13]因為只有“借助集體記憶,借助共享的傳統,借助對共同歷史和遺產的認識,才能保持集體認同的凝聚性。”[14]因此,不僅僅是美術教育,而是整個教育體系,都要繼承和發揚越南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變化,傳統流失不可避免,因此,如何使傳統文化藝術適應現代化社會、適應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是接下來越南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找到傳統服務于當下發展的路徑,才能扎根越南的民族根基和國家根基,保證國家意識穩定,無后顧之憂地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1]古小松.東南亞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207.
[2]古小松.越南文化的特點、發展趨勢與中越文化交流[J].文化軟實力,2018(2):58-67.
[3]張寶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比較[J].貴州民族研究,2010(3):1-6.
[4]阮文政,王晨娜,張家奇.文化認同與民族主義——越南祖先崇拜問題的文化人類學反思[J].思想戰線,2010(4):21-25.
[6][美]愛德華•斯圖爾特,密爾頓•貝內特著.美國文化模式[M].衛景宜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180.
[10]孫世權.文化身份如何被塑造和建構——以跨文化交際為理論視角[J].學習與實踐,2014(12):111-115.
[13]舒開智.傳統節日、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J].天府新論,2008(2):130-133.
[14][英]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著.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和文化邊界[M].司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98.
作者:趙悌榮 阮梅芳 單位:影視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