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齡前兒童涂鴉式美術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學齡前兒童的涂鴉行為是其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繪畫經歷,涂鴉形式繪畫是學齡前兒童對視覺美的感性認識和表現方式。在學齡前兒童的涂鴉期,教師要將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點與美術教育手段相結合,遵循學齡前兒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導學齡前兒童的繪畫表現方式,促進學齡前兒童思維能力與繪畫表現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涂鴉美術教育思維方式
一、學齡前兒童涂鴉的基本特征
繪畫作為一種符號表達形式,是人類心智發展的重要成就之一。筆者以美國美術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維克多•羅恩菲德的理論為基礎,分析前運算階段學齡前兒童的涂鴉特征。這一階段的學齡前兒童普遍以涂鴉作為基本的繪畫形式,并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不斷成長。這一階段成為繪畫中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具有與語言相似的功能。
1.學齡前兒童涂鴉的心理特征
學齡前兒童因表達能力的限制,迫切需要一種較為便捷且易于理解的表達方式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涂鴉形式完美契合了這一階段兒童的心理特征。涂鴉的過程也是學齡前兒童自我總結的過程,在滿足兒童心理的同時,可以幫助學齡前兒童建立自信心,認識自我并得到自我認同。學齡前兒童涂鴉開始出現具象性形態和抽象性線條,逐步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這種傾向會在其一生中保留痕跡。他們雖然不懂藝術,卻明白涂鴉在信息傳達上的“意義”,會自由創作屬于自己的多彩世界。涂鴉既是一個自我表現的舞臺,又是一種傾吐內心的語言。涂鴉式美術教育可以幫助學齡前兒童了解內心世界,引導學齡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其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讓學齡前兒童的個性從一開始就能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發展。
2.學齡前兒童涂鴉的表現特征
隨著學齡前兒童適應能力的不斷增強,家長會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其獨立完成簡單的事情,如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雖然學齡前兒童能力有限,缺乏知識和經驗,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渴望獨立參加實踐活動并從中體驗成就的迫切心情。“一旦兒童開始反復他的動作時,我們就可以確定,這個兒童已經發現了以視覺來控制動作,從這時候起,兒童會有意識地上下或左右地畫線,但還經常把可以控制的線條與不能控制的動作混在一起。”①88大部分學齡前兒童不具備運用語言形式準確表達內心想法的能力,而是傾向于以涂鴉的方式描繪自己構想的空間,運用自己喜歡的形狀、線條、顏色等自由發揮。因此,美術教育要格外重視學齡前兒童行為的自覺性,使學齡前兒童的個性發展與教學目標方向一致,為學齡前兒童的個性發展提供有利的成長條件。
二、學齡前兒童涂鴉的美育導向
學齡前兒童涂鴉區別于商業涂鴉,是一種沒有束縛的繪畫形式。兒童涂鴉作品中線條、圖案等抽象的內容既體現了學齡前兒童內心世界的天真趣味,又流露出他們試圖與他人交流、分享的迫切心情。在美術教育中適度規范學齡前兒童的涂鴉行為,將有利于學齡前兒童形成正確的審美取向和創造性思維模式。
1.規范學齡前兒童涂鴉的盲目性
早期的涂鴉教育會影響學齡前兒童思維的發展,通過良好的涂鴉氛圍、積極和適度的引導訓練,將會大幅度提高學齡前兒童的發散思維與審美能力。對于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與課堂教育同等重要,家校合作是促使學齡前兒童不斷進步的有效方法。觀察學齡前兒童的成長過程,可以發現不少學齡前兒童從兩歲左右起對亂涂亂畫很感興趣,他們的作畫方式與成年人有所不同,對畫筆的接觸讓他們感到興奮,興起時不論畫紙、書本或是墻面、地面,只要是能畫的地方,他們總想留下自己的符號。這是學齡前兒童的共性特點,也是很多家長感到煩惱的地方。面對學齡前兒童雜亂無章的涂鴉行為,家長要正確對待,不可因為怕臟怕亂而隨意斥責,打擊學齡前兒童的自信心,要采取有效的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味指責或限制學齡前兒童的天性。學齡前兒童涂鴉不受環境牽絆和規則限制的直覺創作更富有藝術生命力,每名學齡前兒童都向往無拘無束的自由創作空間,這種開放性的環境會增強他們表現的欲望。“我們必須牢記:教室學習的一項貢獻,便是可以自由地交換意見,以及在群體活動中發展思想和運動力。假如這種自由被扼殺了,那么,創作活動便不會興盛,但是我們一定要能辨別秩序混亂以及創作活動中交換意見的自由。”
2.激發學齡前兒童涂鴉的創造性
藝術教育如果能在早期形成,便會有極大可能造就出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人。美術教師不能僅僅著眼于課堂的規范教學。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對于繪畫本身不設標準答案,更多的是天性使然,畫什么樣的線條、配什么樣的顏色、用什么樣的材料等,都根據畫者自身的喜好,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形式。在學齡前兒童階段利用好繪畫的特性,可以有效引導他們的審美取向,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富有創造力的表現行為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重復練習也不必以技巧取勝。在涂鴉創作中,情感的創造力占據主導因素。在學前教育期間如果受到教條式的限制或批評的壓力,學齡前兒童的涂鴉創作就會受到抑制,從而轉向模仿式表達,導致學齡前兒童對原創缺乏自信、產生畏懼心理。因此,美術教育要盡可能避免對學齡前兒童的外界干擾,給他們創造出一個能夠自由活動的空間。
三、學齡前兒童涂鴉的教學方法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發現、發明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對于學齡前美術課堂實踐而言,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是首要任務。針對學齡前兒童涂鴉式美術教育,在材料的選擇上要格外重視,要積極分析材料特性,正確把握不同繪畫材料所產生的特殊肌理效果,以恰當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
1.蠟筆畫涂鴉教學
蠟筆畫是一種傳統的兒童畫形式,適用于相對粗糙的紙面,依靠附著力固定畫面,但不可反復疊加各種顏色,以擦、涂等方式表現色相,藝術效果既可透氣鮮艷又可沉著穩重。學齡前兒童涂鴉作品可以創作在紙、板、布等材料上,表現形式自由,結合筆觸的長短、肌理的變化、色彩的搭配、獨特的造型,將事物以圖畫形象再現。這是學齡前兒童感受線條變化、了解肌理規律的有效途徑之一。
2.手指畫涂鴉教學
手指畫獨特的藝術魅力給學齡前兒童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在實踐中易于操作、效果豐富、色彩單純,并且具有其他教學形式所缺少的游戲性。手指畫在教育領域獲得了良好口碑。學齡前兒童通過游戲和觀察的形式,以手蘸取顏色在空白處印壓、涂抹,以直接觸覺的方式加深對不同材質的認知,表達內心的想法。在學齡前兒童成長階段,良好的涂鴉環境可以自然提升其藝術潛能,促進其大腦與眼睛、肢體的協調發展。
3.水粉畫涂鴉教學
水粉畫是介于油畫與水彩之間的一類畫種,屬于水溶性質地。當大量清水與不透明的水粉顏料相結合時,會產生類似水彩的效果。雖然在透明性方面無法與水彩畫相比擬,但水粉畫具有很強的覆蓋力,具有易于修改的特點。在調色時,水粉畫一般不會使用過多的水分稀釋,而是采用白色調節色彩明度,這一點與油畫的繪制方法相似,都是具有遮蓋力的顏料。水粉畫吸收水彩畫與油畫的調色方法、用筆技巧,不斷發展并形成自己的技法體系。在學齡前兒童美術教育中運用水粉畫,有助于學齡前兒童對不同的顏色形成認知,以輕松、大膽的心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4.水墨畫涂鴉教學
水墨畫在中國畫發展歷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以傳統的繪畫形式流傳至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氣節等文化底蘊,以鮮明的風格特色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系。水墨畫與學齡前兒童涂鴉式教學相結合,可以使學齡前兒童從小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為傳承中華文化儲備實力。水墨畫涂鴉會促使學齡前兒童逐步理解水墨畫中簡潔、概括、留白、暈染等繪畫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齡前兒童在臨摹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作,添加內心想法,大膽表現自己的所感所想。教師不可拘泥于標準的造型和固定的色彩,只追求技法表現而忽視學齡前兒童的創造力,要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齡前兒童創造出富有個性的水墨畫涂鴉作品。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齡前兒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漸進地導入課題,結合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經典戲曲等傳統文化形式激發學齡前兒童的表現欲望,培養他們對人物形象的表現能力。
5.水彩畫涂鴉教學
水彩畫是以水為媒介調和透明的水性顏料在紙本上作畫的獨立繪畫種類,水色交融時所產生的微妙效果是其他繪畫種類難以實現的。水彩畫具有透明性、偶然性,學齡前兒童在實際操作時會使感受到一層顏色與另一層顏色碰撞時所產生的漸變效果。當顏色重疊后,學齡前兒童可以直觀地欣賞水、色相溶的過程,時而靈動、自由,時而靜謐、沉著。在教學中,運用水彩的特性可以給學齡前兒童帶來無限的驚喜,滿足他們對于色彩的探索欲望,體驗水色酣暢淋漓的明凈之美,在觀察、體驗的過程中形成對色彩變化的敏銳感受力。
結語
學齡前兒童的涂鴉行為是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教師在這一時期要格外注意學齡前兒童的心理變化,以學齡前兒童為中心,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在保證其天性的同時,啟發學齡前兒童認識美并主動了解相關的美術知識。家庭與學校要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將正確的創作形式貫穿學齡前兒童涂鴉創作的始終,使學齡前兒童在創作中提高動手能力、自信心,增強創造性思維,傳遞給學齡前兒童以原創為美的觀念。在學齡前兒童涂鴉繪畫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齡前兒童的天性,使其自由發揮,這樣其創作出的繪畫作品才會更具童真趣味,更符合學齡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陳旭.涂鴉式水墨畫在兒童美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湖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作者:崔碩文單位:延邊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