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培育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進入網絡社會,網絡生存已經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維度,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關系到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中國網絡強國戰略的實現。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培育的建構之維度,主要有:一是把握大學生網絡生存的技術境遇,塑造大學生的網絡主體性;二是涵養大學生網絡生存的文化素質,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力;三是關注大學生網絡生存的現實維度,實現大學生“虛實和諧”發展。
【關鍵詞】網絡生存;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培育
一、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培育的研究概述
媒介素養教育發端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歐洲,英國學者李維斯和湯普森首次就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進行闡述。20世紀70-80年代開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媒介素養課程已經列入小學、中學教育的課程;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印度、韓國等亞洲國家開始逐步普及媒介素養教育。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相對于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網絡作為一種新型媒介,引發出網絡媒介素養的新課題。葉定劍指出,網絡媒介素養是指人們認識網絡、使用網絡和改變網絡的能力[2];蘇忠釗提出,網絡素養教育需要高校、個人、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在課程設置、隊伍建設、個人自律、家長引導、政策保障、網絡監管等層面下功夫,構建全方位的培育機制[3]。總體來說,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領域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重點圍繞細化網絡素養水平的衡量標準、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體系構建等重大問題開展研究。
二、網絡生存下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建構之維
1.把握大學生網絡生存的技術境遇,塑造大學生的網絡主體性
主體性是“主體在對象活動中表現出人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造的特性”[4],這也是人類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所獲得的解放與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尺。審視大學生網絡生存的圖景,可以發現,網絡蘊含的平等化、共享化、匿名化的技術特質,使他們擺脫了外貌、出身、種族等限制,為他們的網絡生存提供了平等化的契機,但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由于主體性的缺失,導致他們出現了網絡過度依賴、病態網絡人格與行為等突出,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培育中,要著力塑造大學生的網絡主體性,引導大學生將“網絡之我”與“現實之我”結合起來,納入大學生綜合素養提升自我規劃中,增強使用網絡從“自在”到“自為”的能力轉變,助力大學生網絡時代實現全面發展。
2.涵養大學生網絡生存的文化素質,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力
網絡作為一種技術載體,除了負載技術特質外,還具有荷載與生成社會思想文化的文化生產功能。特別是相對于現實世界,網絡文化日益成熟,愈來愈成為大學生進行文化互通、思想交流和訴求表達的文化聚集地。隨著互聯網在全球的廣泛普及,大學生也面臨著不同文明與多元文化大潮的沖擊。在開拓視野、革新思維的同時,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文化自信力,淪為西方文化的附庸和盲目崇拜者,在網絡生存中迷失了精神文化坐標。基于此,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培育,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為引領,將網絡文化與現實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優秀文化精髓等有機融合,使大學生在網絡生存中實現精神成長與文化提升。
3.關注大學生網絡生存的現實維度,實現大學生“虛實和諧”發展
大學生網絡生存的虛擬空間絕非“空中樓閣”,從本質而言,其基礎源于現實社會。因此,大學生網絡生存中網絡媒介素養的培育,一方面與網絡生存的總體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則根源于大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現實之維。從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人學的視角看,大學生的網絡生存無疑是人類擺脫“物的依賴”與“人的依賴”的發展縮影,但一些大學生的網絡生存也遭遇到“現實之我”與“網絡之我”的沖突拷問,例如:一些大學生沉迷網絡交往,卻在現實交往中出現了人際問題,一些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待人溫和、彬彬有禮,在網絡生存中卻出現網絡暴力甚至是網絡犯罪行為。基于此,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培育,不僅要關注“網絡之我”的維度,更要從關注大學生現實中的學業、情感、就業等現實問題,實現大學生“虛實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8年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葉定劍.當代大學生網絡素養核心構成及教育路徑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97-100.
[3]蘇忠釗.新常態視域下福建省高校師生網絡素養教育探析[J].教育評論,2017,(5):128-132.
[4]周飛.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7):41.
作者:宋綺樊 常森森 王君 馬敏杰 張云黔 張海燕 王鳳至 劉娜 戴億綿 單位:沈陽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