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產業扶貧現狀及對策建議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根本,產業扶貧是產業振興的重點。該文以長興縣農業產業扶貧為例,分析了當地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長興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產業;扶貧;對策;長興縣
長興縣雖然早已跨入全國百強縣,農業現代化水平歷年也位居浙江前例,但相比于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縣域典范的發展目標,仍然存在不協調、不充分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低收入群體的數量仍然不少。如何結合縣域發展實際,大力扶持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通過產業扶貧,使全縣因病致貧、因殘致貧、支出型貧困戶等與全縣人民一同進入小康社會,是當前應該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的一個重大問題。為此,本文通過分析長興縣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構建產業扶貧長效發展機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建議。
1長興縣農業產業扶貧現狀
1.1扶貧政策
2018年,長興縣委、縣政府圍繞全力打造鄉村振興先行示范區總體目標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策部署,出臺了《長興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社戶對接助農增收的十七條政策意見》(長政辦發〔2018〕29號)文件,通過興建幫扶基地、農戶自主發展產業、安排就業崗位幫扶等模式,強化各級農合聯組織、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業企業的帶動引領作用,扶技扶志,助力低收入農戶增收。政策意見主要內容涉及3個方面:
1.1.1明確了助農增收幫扶項目農業產業化相關政策按以下4個方面進行補助:(1)農業設施。如新建鋼管大棚按不同類型一次性補助10.5萬~15萬元/hm2;(2)發展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并持續生產的,按產業分類給予相關政策補助,如蘆筍一次性補助1.8萬元/hm2;(3)土地流轉。進行土地流轉發展產業,補助7500元/hm2,持續補助3年。(4)基礎設施。參照《長興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轉型發展十五條政策意見》(長政發〔2018〕3號)的文件有關標準給予補助,每個基地資金的最高限額10萬元。
1.1.2明確了助農增收幫扶項目的金融扶持政策(1)貸款政策。自主發展產業的低收入農戶,由長興農商銀行提供不高于10萬元的基準利率貸款,由縣財政進行全額貼息。(2)保險政策。幫扶基地及農戶購買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自行承擔部分由縣財政給予全額補貼。
1.1.3明確了助農增收幫扶項目的政策保障重點是明確2018—2020年縣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資金用于幫扶低收入農戶增收工作。同時,在強化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強化鄉鎮財政配套等方面給予保障。
1.2扶貧措施
1.2.1興建基地集中幫扶以行政村為主導,依托當地區域發展優勢,選擇技術成熟、效益穩定、見效較快的農業產業,興建一批面積在1.33hm2以上、入駐低收入農戶10戶以上,為入駐低收入農戶統一提供設施、種苗、技術指導,解決產品銷售,持續幫扶3年以上的產業扶貧基地。目前全縣共有產業幫扶基地55個,其中培育創建示范基地23個,涉及大棚蘆筍、設施葡萄、精品水果、商品蔬菜、特種水產、茶葉、湖羊、蜂蜜等10個產業,入駐基地的低收入農戶698戶,1593人。各類基地充分發揮農業主體、村級組織、農民“土專家”的作用,通過“帶著學、領著干、合力管、幫助銷”,快速實現產業增收,使扶貧基地成為產業增收基地、技術培訓基地、公益互助基地。如呂山鄉南楊蘆筍產業幫扶示范基地、由高地村和合溪村兩村聯建的小浦鎮葡萄產業幫扶示范基地、龍山街道諸山養蜂產業幫扶基地、煤山鎮東風吊瓜產業幫扶示范基地、虹星橋鎮宋高蔬菜產業幫扶示范基地等。2019年,全縣產業扶貧基地實現增收1594.35萬元,戶均增收2.28萬元,戶人均增收10008元。
1.2.2自主發展產業幫扶充分發揮低收入農戶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農戶發展自己熟悉的種養殖產業,資金上提供金融政策扶持,技術上實施農技人員“1+1”幫帶式服務,銷售上推行自銷結合幫銷,扶持農戶因人而異自主發展農業產業。2019年全縣自主發展產業低收入農戶有292戶,807人,實現增收902.32萬元,戶均增收3.09萬元,戶人均增收11181元。如畫溪街道徐志祥通過“興扶貸”政策,流轉土地1.34hm2,新建鋼管大棚發展種植青菜、茄子、辣椒、玉米等商品蔬菜,實現年增收8.12萬元。
1.2.3安排就業崗位幫扶對有就業需求的低收入農戶,由村級組織、合作社或農業企業根據幫扶對象身體條件及就業能力提供適宜的工作崗位,如村級保潔員、蘆筍分級包扎、施肥除草等長期和臨時用工。2019年,全縣提供就業崗位幫扶的有689戶、1581人,實現增收1978.64萬元,戶均增收2.87萬元,戶人均增收12515元。如和平鎮朱其龍,通過加入蘆筍扶貧基地種植蘆筍和進入當地企業就業,全家年增收5.80萬元。1.3增收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2019年幫扶貧困戶總增收4475.31萬元,較上年增收29.57%;戶人均增收1.1242萬元,較上年增收24.49%,取得了較好的幫扶成效。2019年幫扶戶數較上年增加154戶,幫扶人數較上年增加156人,主要原因是對幫扶貧困戶實施年度動態化管理,完善進出機制,實行“一年一調整,一年一公示”。
2長興縣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
2.1精準識別不夠到位
在農村產業扶貧過程當中,貧困戶是扶貧的主體,困難幫扶對象的精準識別是關鍵。個別鄉鎮(街道、園區)在幫扶對象選擇上,存在涉及面不廣、精準識別度不足等問題,仍將一些沒有勞動能力、沒有勤勞習慣或不愿自主脫貧的低收入農戶納入幫扶中,造成后期幫扶出現部分農戶不能參與、不愿參與或參與度不夠等情況出現。還有少數貧困戶“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自求發展、自我脫貧的意識還不高。
2.2綜合施策不夠精準
少數鄉鎮產業幫扶項目倉促上馬,并且大多數是“短平快”項目,集中在小規模種養殖上,弱小散、大路貨,缺少龍頭企業、名牌產品引領,附加值不高,形不成規模,打不開市場,產業單一,無法形成完整扶貧產業鏈,“豐產不豐收”現象突出,導致扶貧產業不可持續發展[1]。此外,部分產業幫扶基地對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環節缺乏系統考慮,基地生產和管理脫節,從而影響了增收成效。
2.3扶貧機制不夠健全
扶貧模式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模式,優勢產業帶動、“互聯網+扶貧”和“觀光農業+旅游扶貧”等模式還較少,扶貧帶貧模式創新力度不足,缺乏因地制宜的產業創新發展思路[2]。同時,社會參與度不高,部分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主動帶動貧困戶的意識還不是很強。幫扶農產品市場化、長效化銷售機制還不夠健全,銷售途徑目前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托底、社會愛心力量參與,雖然短期內增收成效明顯,但并未回歸市場,幫扶農產品的市場化競爭力較低,沒有較多的交易渠道和先進的交易方式,不利于低收入農戶的長期持續增收。
3長興縣農業產業扶貧對策建議
3.1完善進出機制,精準篩選幫扶對象
堅持“鄉(鎮)為單位、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將經村民代表大會公議公推公示后經鄉鎮(街道、園區)審核認定,符合有勞動能力、有脫貧愿望、有勤勞習慣的“三有”標準低保戶、低保邊緣戶、支出型貧困戶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并逐步向困難黨員戶、困難退役軍人、困難大學生戶等特殊群體延伸。進一步健全幫扶對象“一年一調整,一年一公示”的動態管理機制,完善幫扶對象“民主推薦、層層篩選、精準識別、一戶一冊”的管理制度。
3.2突出重點環節,強化服務保障
一是農業技術保障。實時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能培訓,增強貧困戶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加快“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開展一對一技術幫扶,讓低收入農戶切實掌握農業產業技術,幫助解決種養過程中的各類技術問題。二是銷售渠道保障。推行自銷為主,包銷兜底,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銷售機制。積極舉辦農事節慶、愛心認購、“幫扶在行動”等活動,借助電視、報紙、網站及社交媒體等各方力量進行全方位、立體式、持續性的扶貧農產品幫銷推介,確保幫扶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從而提升增收效益。
3.3培養自主意識,注重精準管理
一是重扶志、強引導。扶貧先扶志,激發貧困戶想要實現脫貧的決心。要制定脫貧攻堅專項宣傳工作方案,讓黨的精準扶貧政策進入千家萬戶,讓廣大群眾都正確理解精準扶貧政策,更要挖掘和培養通過自我努力主動脫貧的典型,明確“扶貧不是扶懶”“扶貧要精準,扶貧更要扶精神”的導向,用典型引路,注重引導激發廣大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二是立足長效,精準管理。幫扶責任人要做好因戶施策,摸清幫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產業發展意愿和優勢,因戶制定產業幫扶措施,加強同幫扶貧困戶的聯系,及時發現各戶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主動協調解決。結合貧困戶的實際情況,把貧困戶的需求進行分類,提高其發展能力,實現精準管理。
3.4加強基地建設,探索扶貧新機制
一是強化基地管理。指導督促鄉鎮(街道、園區)強化對本轄區產業幫扶基地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的優化和完善,同時加快基地創建,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要求進行查漏補缺,真正把產業幫扶基地變成效益基地、示范基地。二是探索建立產業扶貧新機制。堅持把培育發展產業作為解決低收入農戶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探索建立“大產業覆蓋、小產業帶動、點對點幫扶”產業扶貧新機制[4]。創新發展“互聯網+扶貧”和“觀光農業+旅游扶貧”等新模式。三是扎實做好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擴大保險覆蓋面,在鞏固種植險、養殖險、森林險的基礎上,按照“一年一特色”的思路,探索開辦地方特色險種,為低收入農戶增收提供安全抵御風險的政策金融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淑芳.連片特困地區產業扶貧的經驗、困境與績效提升——以湖北省為例[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7(2):71-75.
[2]王賀偉,李穎,常強強,等.安陽市農業產業扶貧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0,25(14):225-226,228.
[3]辛美琪.鄉村振興視角下產業扶貧長效機制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5):175-177.
[4]王俊艷.平山縣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0(1):236-238.
作者:曾兵兵 宋榮榮 單位:長興縣和平鎮便民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