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淺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愈加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森林資源作為社會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保障,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林業生態,有利于避免水土流失,維護生態平衡,凈化空氣質量,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和科技進步。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相對缺乏,城鎮化進程使綠地面積不斷減少。為倡導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理念,相關部門和企業應高度重視林業經濟的長久發展,做到林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并重,避免出現因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的情況。文章以甘肅省為例,對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作出探析,以促進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林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關鍵詞: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
甘肅省自然條件獨特而嚴酷,在城市發展和林業生態保護上均面臨著較大考驗。近年來,甘肅省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強生態建設和管理,加快造林綠化的速度,優化林業產業,保持了良好的水土狀態,也在生態治理上獲得了較大成就。林業產業作為甘肅省經濟構成中的重要環節,在甘肅省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不斷協調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間的關系,為當地創造了更好的生態環境。
1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
1.1甘肅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甘肅省古屬雍州,境內地勢起伏、山嶺連綿,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全省范圍內,有不少都是林業資源型城市,如金昌市、白銀市、張掖市、平涼市、隴南市等,對于這類城市來說,若只注重資源開采,而忽略城市發展條件和因素,往往會使其陷入資源枯竭的境地,即其累計采出儲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白銀市已赫然出現在我國2008年統計的第一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中,隨后玉門市被列入2009年3月國務院統計的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對于甘肅省來說,為避免資源枯竭,應將可持續發展充分應用于林業經濟中,做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滿足當地人民的各種需要,以及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并將這些寶貴財富代代相傳[1-3]。從本質上講,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在不破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既能做到經濟持續增長,又能統籌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問題,不僅要確保經濟的增長性與效率性,增加人均收入,還應提升資源儲量,獲得環境、經濟、社會效益共贏,逐漸實現社會的高質量發展[4-5]。
1.2甘肅省林業發展現狀
甘肅省處于黃河上游,全省面積42.58萬km2,總人口數約2558萬人。甘肅全境狹長狀分布,地理環境獨特,自然氣候較嚴酷,多山、少林、少沙、少雨。2020年國家水利部統計數據顯示,甘肅省水土流失面積為18.39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0.16%,生態環境形勢嚴峻。但正因如此,林業發展在甘肅省獲得了越來越大的重視,相關產業日益規范,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全省林業資源發展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甘肅省累計完成造林173.67萬hm2,沙化土地綜合治理68.67萬hm2,共完成了257個人工生態修復項目,總面積達946.67hm2,全省范圍內“國家森林鄉村”增加到159個,封禁沙化土地面積30.86hm2,構筑起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同時,在此期間,甘肅省義務植樹達4.64億株,優化整合國有林場252個,完成了大量的林區道路建設。此外,甘肅省林業部門加大了林業生態建設,在保持林業生態平衡發展的同時,還加強了經濟林、休閑旅游、花卉和中藥種植。2016—2020年,共栽植經濟林果149.6萬hm2,林下經濟年產值超過70億元,將甘肅省“平涼金果”“隴南花椒”、橄欖油等農產品推向市場,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2甘肅省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林業體制改革進展過緩
甘肅省城市化水平差異大,根據2009—2016年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中國及甘肅省統計局網站和電子年鑒顯示,除蘭州市、嘉峪關市城市化率在全國水平之上外,其余市、縣城市化水平均較低。近年來,隨著甘肅省各級市縣發展,建筑、工程的興建,綠地面積、森林蓄積率日漸減少。樹木占比降低,綠地面積縮小,都會導致林業經濟前行受阻。當地政府未能對林業發展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支持,使得林業發展出現瓶頸,林業資金補助分配不合理,影響相關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2.2產業結構欠完善
甘肅省不少地區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缺乏正確經濟發展理念不科學的情況,綠地面積仍在迅速減少。成年樹木是伐木者首選,每年的砍伐量未能受到有效控制,大直徑木材在樹木中的比例急劇降低,即使有部分可以得以保存,也是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進行重點保護的結果。多數地區,尤其是城市及其周邊地區,所存有的樹木都為人工種植,多為胡楊、沙柳等,不僅種類過于單一,且容易受到環境的不利影響,再加上育林方法不當,未能對樹木進行合理的保護和利用,造成很多樹木尚在成長期間就枯萎死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的覆蓋面積逐漸縮小,林業效益降低。目前,由于林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規模不足,生產欠密集,構建欠完善,導致新問題層出不窮。多數林業企業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為多,技術密集型較少,生產效率普遍不高,導致林業經濟止步不前。2.3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嚴重近年來,雖然甘肅省各級政府對林業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立足于當地實際出臺了一系列護林、營林、造林相關政策,但總體來說仍處于局部緩解、整體加劇的尷尬境地,濕地面積仍在減少,土地沙化程度越來越大,生物種類持續減少,經常可見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6-7]。據2000年衛星地圖顯示,甘肅省敦煌陽關林場的防護林面積為1333.33hm2,而到2021年1月,林場面積只剩不足333.33hm2。胡楊成型需15年,即使梭梭樹、沙柳等成型也需4~5年,這種破壞會導致甘肅省防沙屏障失守,引發環境上的負面效應。這種邊治理邊破壞的情況,導致林地資源的損失,嚴重影響了林業的協調發展。
2.4林業經濟補償機制不健全
目前,甘肅省林業體系仍以國有林場為主、林業戶為輔,需充分調動林業戶的積極性,才能推動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由于相關經濟補償機制的不健全,缺乏配套的優惠政策,林業戶積極性普遍不高,也不會主動在森林砍伐后及時補種。不少林業戶并不了解種植優惠政策,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保障,無法順利進行林業建設和生產管理。同時,林業市場培育工作不夠細致,不能建立起相應的市場競爭機制,林業資源開發與市場缺乏足夠的聯系,信息掌握不充分,對林業市場的規模造成一定限制,相關企業競爭實力較差,林業產品營銷策略不合理,不利于林業的生產效果[8-9]。
2.5林業管理方法不合理
推動生態林業建設,應立足當地實際,根據市場規律選擇最適合的林業管理方法,做到對林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及時彌補因利用而造成的缺失,達到維護林業生態環境平衡的目的[10-11]。就甘肅省林業目前情況來看,不少林場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積極性和責任心均不足,沒有嚴格落實各項相關政策。如一些林場內各部門間缺乏有效協作,工作中存在較多紕漏,日常管理制度不能結合自身林場實際情況,制約了林業生態經濟的發展。一些林場沒有進行合理的資源結構調整,沒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忽略了自然環境的承載力,不切實際地安排林業生產。還有一些地區的林業部門未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生產戰略,不能做到嚴格執法,對當地的違法亂紀、過度砍伐等行為未起到威懾作用,林業監管效力弱化。此外,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導致管理技術手段落后,嚴重制約了林業市場的發展。
3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3.1深化林業體制改革
林業體制改革中,應完善林業的運行機制和體制,以便創造出良好的運行環境。進行深化改革時,應注重區分林業資源性質,實施分類管理,如由各級政府主導管理公益林,發動社會各方力量,讓他們都能參與到森林建設和保護中。政府相關部門應強化服務意識,認真研究相關法律,將其中所涉條款充分落實到林業政策宣傳、計劃種植、投資等方面,為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2鼓勵發展林業生態建設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甘肅省具有重要的生態戰略價值,林業生態建設的優劣關系到國家全局。甘肅省的林業建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推動當地經濟的根本驅動力。因此,甘肅省各級政府領導班子和林業相關部門應強化職能意識,根據科學、循環發展原則,將綠色發展理念滲透于各個環節中,并成為各項建設活動的指南。將生態建設和民生作為發展重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讓甘肅省林業發展走出一條特色之路。為確保現代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堅持生態林業建設,以便于整合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此過程中,應把握好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關系,推進林農結合式發展,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林業科研成果,運用科學方法,建立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同的新型模式,加速推進生態和經濟價值的結合,建立起林藥或林果間作等種植模式,讓林業在農產品生產及結構調整中起到重要作用,增加基層林農收入。可通過旅游、種養等產業和林下經濟、林副產品開發等,為甘肅省農民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基礎。開展大規模造林,優化林業景觀和生態效應,進一步提升林業的經濟價值[12]。
3.3完善林業可持續發展法律機制
完備的法律機制,是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在相關立法中,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尊重生態規律,納入對生態環境、森林資源的保護工作,協調生態和經濟利益。完善管理機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健全管理辦法,制止違法砍伐行為,做好對森林資源限額采伐的監管,確保森林資源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保護天然林地。強化林地管理,嚴格落實林地多用途管控制度,防止人為將林地非法轉為耕地。一旦發現此類問題,需及時追責,對相關人員進行嚴懲。重點管理國家原有林地資源,出臺相關監管政策,尤其對于濫砍亂伐、私自占用林地謀利的群體和商家,應予以重罰。加大對木材經營和加工企業合理伐木的監管力度。只有堅持法治治林,才可實現從源頭上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發展的可持續性。
3.4增加資金投入,完善林業補償機制
為順利開展林業相關工作,必然需要充足的資金。甘肅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需有力籌集資金,如引入社會團體、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并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做好營林造林宣傳,為林業資金的引入、林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驅動力,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圍繞林業戶實際需求,完善林業補償機制,立足于林場實際,貫徹落實相關優惠和保護政策,使林業資源被更好地開發和利用。加大宣傳力度,讓每個林業戶都能充分了解國家相關政策,精確切入兩者利益契合點,邊開發、邊補種。加快前沿技術成果的轉化,優化撫育技術,提高樹木成活率,為營林造林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3.5優化產業結構
建立綜合性產業結構,為森林經濟的快速轉型提供充足的科學優勢。作為以木材生產為主的行業,生態建設所帶來的效益必不可少,因此應從戰略高度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全面推行循環經濟概念,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優化資源配置,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如開發環境友好型產業道路,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創造效益,以精細化的管理,實現向資源節約型管理的轉變。充分運用科學技術,調整原本粗放的發展模式,規范對林業的經濟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管理現代化,推動林業科技的持續改革,幫助林業生產、管理;組建高水平的林業科研隊伍,通過技術轉讓等方式實現科研成果的應用;加大對應用技術、基礎技術的研究力度,提高木材加工、生產的技術水平,開發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林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科學育種,改變樹種結構,全面檢測森林生態系統,及時處理相應問題,更好地保護生態系統。正確處理林業資源和經濟開發間的關系,杜絕“竭澤而漁”的模式,對林業經濟發展作出科學部署,發展育林保山、植樹種草等環境建設,予以科學的管理和養護,真正將林業經濟置于良好的森林資源基礎上。
4結束語
森林資源對人們的生存及我國社會、經濟提供了發展環境,在社會進步中起到重要作用。各地應立足于當地林業實際,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借助前沿技術建立林業經濟系統,做到科學管理,合理開發,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提高林業質量,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劉建超 單位:莊浪縣桃木山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