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特色旅游論文:南洞庭特色旅游進展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龔德寬 單位:湖南城市學院文學院
南洞庭旅游資源狀況
南洞庭有著極其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山光水色,竹海蓮湖,美不勝收。先說山吧,盡管沒有五岳等名山的高大雄峻、久負盛名,但正如劉禹錫《陋室銘》所說的,“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個“仙”,恐怕就是豐富的水源、茂密的植被與森林。如安化的九龍池,位于雪峰山北麓,海拔1622米,素稱湘中第一高峰;峰頂有一池,九股清泉從池底涌出,池水清澈見底,甘甜清冽,涌動時的咕咚之聲清雅悅耳。相傳遠古時候其主峰有九座峰巒,盡得天地之靈氣,黃帝登熊山時,將其點化為九條金龍,從池中遁入東海,九龍池因而得名。這里古木森森,溪流淙淙,奇花異草與珍稀野生動物隨處可見,景色之美,不亞于名山[1]。桃江縣的洪山竹海,是一個特色鮮明的風景區。景區總面積761.2公頃,綿延數萬畝楠竹分布在一群最低海拔37米,最高海拔335.4米的山丘上;登臨竹海紅樓,極目遠眺,但覺滿眼蒼翠,加上山丘高低起伏,頓時有碧波跳蕩的錯覺。1995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曾來到竹海,夸贊“這里風景絕好”,并揮筆寫下“楠竹之鄉”四個大字[2]。南洞庭境內已經建設成為景區和擬建設成景區的山為數眾多。據不完全調查,有益陽赫山區的會龍山(會龍公園),桃江羞女山、鳳凰山、浮邱山,安化云霧山、大峰山、思游界,沅江明朗山等。
水是南洞庭自然旅游資源的招牌,以水為主要景點的景區比山更多。沅江的南洞庭湖,是域內最大的湖泊,湖面16.8萬公頃,散布著118個人跡罕至的湖洲和湖島,是一座大自然的迷宮。南洞庭湖旅游區由萬子湖原生態濕地風景區、胭脂湖休閑度假區、后江湖水上娛樂區和蠡山島風景區四個特色各異而又緊密相連的景區組成,2.4萬公頃的湖洲蘆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葦荻群落;萬頃蘆蕩、百里柳林、萬洲迷宮、湖上草原、蘆花噴雪、洞庭觀日是景區內最為出名的景點。柘溪風景區是域內以水為依托的景區翹楚,已獲國家旅游局頒發的“A級風景區”銘牌。它位于安化縣柘溪鎮境內,距安化縣城10公里,由五個小景區構成———群島羅列的神灣景區、青巒蒼翠的寶塔山景區、懸崖百丈的福壽山景區、陰河飛瀑的梅王洞景區、大壩雄踞的大溶塘景區。景區呈湖泊形,沿湖兩岸層巒疊嶂,山崖對峙,蕩舟于其中,令人心醉神迷,游客們譽之為“小三峽”[3]。大通湖風景區也具有自己顯著的特色,水面8266.7公頃,被稱為“三湘第一湖”。碧波蕩漾的湖泛舟,荷葉亭亭的荷塘采蓮,弱柳扶風的湖堤上放歌,綠蔭如蓋的樹下觀釣,讓人盡享江南水鄉的獨特情韻。其他如益陽市區的梓山水庫風景區、秀峰湖公園,桃江的桃花江風景區、桃花湖庫區、羅溪瀑布,安化六步溪自然保護區等等。
南洞庭古為荊州地域,春秋時期歸屬于楚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設立縣治,因其地處益水(資水古稱)之北,故稱益陽,距今2200多年的歷史。其間朝代更迭,名流代謝,給這里留下了無數的文化歷史旅游資源[4]。益陽市區有裴公亭、棲霞寺、白鹿寺、陸賈山(漢代辯士陸賈兩次出使南越,曾停宿于此)、磨刀亭(關羽單刀赴會前在此磨刀利器)、魯肅堤(魯肅為拒關云長而筑)、臨江亭(關羽、魯肅在此談判)、周立波故居,沅江有魁星樓、凌云塔、鎮江塔、洞庭湖博物館,南縣有南茅運河、廠窖慘案紀念館,桃江有天問閣、屈子釣魚臺、浮丘寺(有“小南岳”之稱),安化有茶馬古道、陶澍陵園景區、尚書宅、文廟、武廟、培英堂、聯元塔、北寶塔、扶王紀念堂、題詞紀念碑、永錫橋等等。
南洞庭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南洞庭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近十多年來,地方政府也在著力于把發展旅游業來作為發展本地經濟的重頭戲。旅游業為南洞庭的發展創造了契機,注入了活力,取得了成果。2009年,益陽市全市生產總值591.6億元,其中全年旅游總收入62.8億元,占到了10.6%[5];2010年,益陽市全市生產總值712.27億元,其中全年旅游總收入76.3億元,占10.7%[6]。但是對于一個工商業基礎先天不足而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的地級市來說,旅游業創造的收入遠沒有達到理想的境地,這與旅游業的發展思路和營運狀況正相關,也就是說,本地的旅游業發展狀況還不夠景氣,筆者經過調查,主要歸結為如下幾種原因。
一是單打獨斗,沒有形成整體格局。各景區之間很少互通聲氣,都在各自埋頭做自己的生意,客源無法共享,一錘子買賣注定了這種經營方式難以形成整體氣候,做不成產業。
二是對旅游景點的利用和開掘不足。自然風光為主的景區缺少職業導游,人文景點為主的景區缺少職業講解員,旅游過程中缺乏方向與目的引導,全憑游客興致,不利于加深景區留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三是旅游類型單一。本地游客多為節假日休閑,主要是刺激了農家樂的發展,對景區建設和旅游層次的提升沒有很直接的效果;外地游客多為觀光休閑,對景區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商品文化缺乏全面接觸和了解的機會,使得旅游活動的收獲停留在較淺的層次。
四是景區建設狀態不均衡。地域好、面積小、領導重視的景區投入多,建設快,態勢好,如益陽市區的秀峰公園、梓山湖風景區。地域差、面積大的景區投入不足,狀況不如人意;如裴公亭面積狹小,多年來沒有投入,現在已經鮮有人問津;安化茶馬古道因為地域狹長且不集中,政府和民間即使想大力投入,恐怕也無從借力。
南洞庭發展特色旅游的措施
一是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旅游局或文化局(有的縣、區不設旅游局,旅游歸文化局對口管理)在對轄內景區進行行政管理的同時,更應該把精力放在為景區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上。如協助景區做好對外宣傳,樹立景區的外部形象,提高知名度;為景區的建設牽線搭橋,籌措資金等。
二是加強域內各景區之間的橫向聯系。要把旅游業建設成為南洞庭經濟發展的品牌產業,一定要改變以往各景區獨力支撐的局面,實現景區之間的聯動,做到客源共享。此舉能把游客旅游的偶發性行為引導成續發性行為,實現旅游在經濟意義上的最大值,真正把旅游業做大。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旅游管理局牽頭,整體布局,統籌安排;其次還需要各景區消除門戶之見,精誠團結,通力合作。
三是大力開發情境體驗式旅游項目。觀光旅游中游客永遠是客人的角色,即使憑相機攝下了珍貴的相片,但游客在感情上對景區還是有著較遠距離的,因此留下的印象久而久之會淡漠。情境體驗式旅游能夠改變這種狀況,游客的親身體驗可以影響他或她一輩子,如坐纜車、攀援、漂流等旅游項目的開發,就是基于這個道理。對于南洞庭而言,這樣的項目還是挺多的,只是沒有做出規模而已。如南縣可以大力開發荷塘采蓮、南茅運河自駕項目,桃江鸕鶿渡可以開發游客在資江上用鸕鶿捕魚的項目,安化茶馬古道可以開發游客騎馬或驢子漫游古道的項目。這些項目做成了規模,就能真正體現出南洞庭旅游的特色二字。
四是拓展南洞庭旅游的文化內涵,全面提升旅游品位。首先是精心梳理本地的歷史文化名流,他們的居住地與足跡還沒有建成景點的可以考慮修建。如安化龍塘鄉黃自元,清末著名的書法家,同治七年榜眼;安化大福鎮浮山村人羅饒典,咸豐三年任云貴總督,太子少保。胡林翼,益陽泉交河人,晚清中興名臣,湘軍重要首領,特別崇拜的人,蔣曾經把曾國藩、胡林翼的治軍用兵之道編成《曾胡兵法》,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青年時代的特別崇拜他,而把自己的字改為“潤芝”(胡林翼字潤芝)。現當代有周谷城、周揚、葉紫等。他們的生平事跡都沒有專門的景點來反映,在名人效應對旅游業至關重要的今天,這不能不說是本地旅游業的一大損失。其次是已建成的文化景點要充分利用,可以考慮舉辦歷史文化專題旅游,把分布于域內的文化景點串連起來,這樣做更易于產生品牌效應。
藍天,白云,綠樹,碧草,逶迤的山,澄澈的水,勤勞淳樸的鄉民———南洞庭是靈秀的、詩意的。很少濃煙滾滾的煙囪聳立的天空是干凈健康的,很少噪聲四起的飛機、火車穿行的土地是寧靜祥和的。假以時日,南洞庭一定會成為湖南旅游業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