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著名學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二十世紀初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就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為“養成健全的人格,發展共和的精神”。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教育更應該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和養成,這是我們教育的努力方向和終極目標。然而當前中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著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一些中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價值觀正發生扭曲,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各種現象讓人在瞠目結舌之余,內心涌起更多的,是一種深深的失落和悲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就是要解決當前存在的這些問題,更好地去體現歷史教學的真諦。《課程標準》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三維課程目標之一獨立地提出來,就是要體現了歷史課程在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格素養養成方面的獨特作用。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格教育在新一輪歷史課改中所占的比重與份量,以及當前歷史教育教學中貫徹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二、歷史教學中人格教育培養的實施策略
1.挖掘歷史現有資源,強化學生人格教育熏陶
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知道歷史人物和事件,了解朝代更替,理解國家的經濟、文化和制度,更應該通過歷史學會做人和做人的道理,培養年輕一代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中學歷史教學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它本身就有許多豐富的人格教育的資源和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激勵和熏陶,給學生潛移默化施加影響,從而推動學生建塑和完善人格。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敢于擔當的林則徐;堅持“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桖、祖宗之法不足守”敢于改革的王安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等。在與學生一起討論他們為什么會抱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后,情感的教育意義就自然在其中了,讓做人的良知和責任深深進駐學生的心靈。
2.構建高效課堂模式,推進學生人格教育體驗
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太陳舊,滿堂灌,毫無生動有趣可言,學生僅有的一點好奇和興趣被漸漸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蕩然無存,所以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新情境、新材料打破傳統說法,還原歷史。譬如講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時候,可讓學生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國代表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指出,山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應直接歸還中國;代表團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條、直接收回山東權利的書面照會。———據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材料二:……當時國內公眾團體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長們甚為焦急,紛紛致電代表團,堅請拒簽。———摘自《顧維鈞回憶錄》。材料三:因感覺大會對山東問題解決辦法之不公道,中國代表團曾于1919年5月4日對最高會議提出正式抗議,……中國非犧牲其正義公道愛國之義務,不能簽字。———摘自1919年《中國代表團宣言》。根據以上材料,評述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努力。答題應成文,無需羅列材料。這道高考題就打破了我們傳統的說法,說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代表團賣國求榮,卑躬屈膝。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辯論,然后得出了巴黎和會中國外交代表團在會上據理力爭,針鋒相對,來爭取國家利益。那巴黎和會最后中國外交最終又失敗了呢?讓學生繼續討論,最后得出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結論。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震撼。國家的強大是我們每個人的應盡責任。這樣的人格教育體驗學生印象深刻。
3.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完善學生人格教育養成
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劉芃老師在中國教育學會歷史專業委員會2013年年會上曾指出:目前,中學歷史教師受到學術視野的局限較大,歷史教師個人的學術研究不夠,專業素養不夠。那么我們歷史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必備基本素質呢?首先歷史教師要自覺加強自身人格修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典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理想信念無不對學生起著巨大影響和示范作用。所以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除了要有廣博的知識、過硬的素質外,還必須有強烈的愛心、寬和的性格、嚴謹的作風和堅定的信念。二是歷史老師能夠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特別使用電子白板技術,來提高學生人格教育的功效。去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在講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我播放《甲午風云》的致遠號在即將沉沒的時候還向敵人的旗艦吉野號撞去這一片段,使學生對鄧世昌等官兵的英勇殺敵的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染。在講新航路開辟時,我們運用電腦技術制作《航海家開辟新航路示意圖》,讓學生到電子白板上自己劃出航海的路線,結果,既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又提高了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的理解程度,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三是歷史老師還應該根據學校具體情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歷史活動,來健全學生的人格教育。如組織學生參觀、考察當地一些歷史文物古跡,如我們這里的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如東烈士園林等;編輯歷史園地小報;開展研究性學習,撰寫歷史小論文;建立春秋史學社等,總之,通過課內外多樣形式、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實踐中真真切切感受人格教育的體驗,提高自身的人格素養。歷史教育的人格培養任重道遠,責任重大。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必須審時度勢,牢牢把握什么是我們正在全力做、應當做、必須做的事。我們只有刻苦讀書,立志成才,腳踏實地,養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那才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
作者:儲開勇 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