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導語作用下的歷史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創設懸念,自主學習
在教學義和團運動興起一課時,我先對上一節課學的做了這樣的復述:“1898年那拉氏勾結榮祿在北京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廢除新法;康、梁被迫出逃,六君子遇難。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的失敗了,中華民族就此亡國滅種了嗎?不!失敗后,義和團運動興起,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要知結果怎樣?請同學們先自讀全文。”這樣的導入,承上啟下,巧妙地銜接了新舊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實現了章節的過渡,自然而然地導入了新課。在教學鴉片戰爭一課時,我描述了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場景——銷煙壯舉開始后,林則徐和地方官吏親自監督銷煙過程。他派人在虎門挖了兩個大水池,池中灌入海水,將鴉片放在池中浸泡,然后再投入生石灰,頃刻間,池水沸騰,鴉片消融。再將它排入大海。就這樣每天銷毀鴉片幾百箱,一直持續了20多天,才完全銷毀,整個過程令所有觀看的人極為佩服。那么禁煙后,中英戰勢如何?這使學生們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再提出自學目標,學生就會主動積極地投入新課的閱讀、思考、交流、探討中,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引用成語,加強識記
成語是中華民族語言寶庫中的一份寶貴財富,它概括性強、寓意深刻,適當引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常結合新課內容,把它作為導語。如歷史教學中可引用的成語有很多,吳越爭霸中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孫武的“三令五申”,項羽的“破釜沉舟”,淝水之戰的“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等都可以作為導入新課的導語。通過引用成語導入,學生會對歷史事件記憶深刻,只要提出這個成語,一個歷史事件就會出現在腦海中。
三、結語
總之,課前導入的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只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激發求知的欲望,都是好的方法。但對導語的設計,一定要注意語言精練,占用時間不能太長,更不能喧賓奪主,影響新課的進行。導語應作為新課的楔子,目的是為新課服務。
作者:富文娟 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太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