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由于當前我國歷史學科始終作為開卷考試項目,所以很少受教師的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不高,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所以通過史料實證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希望能夠對我國歷史學科的教育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新課改的發展過程中,歷史學科的課程標準也有了新的定義,在史料實證素養方面有了初步的水平劃分標準,第一水平是能夠區分不同類型的史料,并從不同類型的史料中獲取的信息,第二水平是能夠認知到史料存在的價值及作用,并且能夠在研究過程中運用史料進行論證,第三水平是在不同史料中發現史料的長處,并且對史料進行合理的解釋,第四水平則是在研究史料的基礎上將歷史與現實進行整合,通過材料建構來充實自己的敘述。這一標準的提出使我國教師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方面有了更多的可參考價值,也讓歷史學科受到了更多的重視。
1.史料實證的概念
史料實證是在歷史課程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并利用所獲取到的史料進行辨析運用,使學生在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可信的史料運用重現真實的歷史。對于我國目前采用的史料實證來說,出土文獻因為沒有被后人改動的真實記錄可以有效的體現出對歷史的糾正和撰寫的價值。所謂的出土文獻就是以出土文物作為載體的文字性記錄資料,無論是青銅器還是帛書,亦或是骨器或者陶器,它們都具有不同的出土文獻的應用價值。在新課標頒布之后,這些出土文獻的應用提上了我國歷史學科的教學日程,通過這些史料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帶給學生的視覺沖擊,也能夠通過對出土文獻的合理利用促進學生認知并重構歷史事實,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2.史料實證在歷史學科的教學應用
2.1合理引入豐富史料
歷史材料的類型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樣性,其涉及的歷史內容載體上至金器銀器青銅器,下到陶器、帛書、竹簡,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載體,而一些考古文物或者是碑文也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不同歷史材料上的歷史視角也不盡相同,所以了解某一歷史事件不能基于單一的歷史材料證實,應該通過多種類型的歷史材料進行相互的印證。圖像在一些時候與文本的陳述有著大同小異的應用價值,它們都代表了歷史目擊者所看到的行為,而在一些詩歌當中也會滲透出朝代的背景及事件的發展,在對圖像詩歌等多種材料的分析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逐漸養成多角度判斷歷史問題的意識,記住多種材料類型來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理解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作品的關系,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歷史背景下的文化魅力。豐富的史料可以讓學生在歷史學科的內容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在史料中不斷充實自身,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促進學生對于我國發展變遷的了解。
2.2鼓勵學生恰當運用史料
在我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的歷史經典著作可以有效的感受到我國歷朝歷代史學家的實證精神,通過對史學家思維方式的探討,也能夠促進學生在思維模式方面的不斷優化,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史料來構建自身的敘述,在語文寫作過程中也可以應用歷史人物或者事件來闡述自身的觀點,這樣不僅可以讓史學與學生形成思想方面的對話交流,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歷史問題時,能夠借助史料闡述自身觀點,而且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將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變得更加具有深度。而且這一方式中滲透著學生由簡入難的漸進性認知規律,直接促進了學生在史料方面的素養提升。當前我國有許多思想道德內容都是受古代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儒家思想中蘊含的傳統美德也能夠引領學生在生活中采取正確的問題解決策略,通過將傳統儒家觀點與時下政治相聯系,也能夠引導學生對早期儒家思想進行現實性的認知,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內容的學習興趣,也增加了學生在生活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信息化時代下能夠展開多維的互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結束語
我國具有光輝而璀璨的歷史文明,這些內容值得被每一個中華兒女記住,并且成為中華兒女骨子里的民族精神。而史料實證在我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歷史的認知,也可以讓學生借助史料實證這一手段來更好的認知現實社會,從而在未來發展中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綜上所述,如果能夠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合理引入豐富史料,適時制造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模仿史學內容進行語言能力的積淀,這不僅能夠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也能夠在學生的未來發展過程中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所以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對初高中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東寧.史料實證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應用手段[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12):837.
作者:黃洪章 單位: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