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建筑教學區單元空間設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深入,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接受中小學教育,因此中小學校園的建筑問題就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隨著城市的建設,校園建筑所占有的空間被大大的擠占,因此就需要通過對教學區的單元空間設計來進行仔細規劃,確立更加完善的教學建筑來滿足學生們的學習條件,在物質基礎上為學生們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中小學校園;建筑;教學區;單元空間設計
引言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攀增,經濟越來越發達,城市發展的功能越來越完善,并且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中小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現有的中小學校園建筑難以滿足需求,因此要不斷的擴大中小學建筑教學區的規模。同時,中小學生受到的教育也在不斷的完善,配備的教學區單元空間的功能也越來越齊全,要更加注重在設計上的一些細節,合理的利用空間,優化現有的一些教學區單元的缺陷,讓中小學生體驗到更加豐富的教學活動。
1單元空間的使用面積
教學區內有普通教室、專業教室、教師辦公室與衛生間四種單元空間,普通教室和專業教室是給學生提供學習和活動的空間,教師辦公室是教師備課和休息的空間。根據《中小學設計規范(GB50099-2011)》中對普通教室和專業教室的的面積的規定,必須要結合各班學生人數,小學的普通教室的最小面積不得小于67.5㎡,中學教室不得小于75㎡,即學生人均最少要有1.5㎡的活動和學習的空間。而專業教室種類有非常多,包括書法教室、鋼琴房、科學實驗室、金工教室、美術、音樂、舞蹈教室、多媒體教室等。專業教室的面積在96、90、110、120幾個面積之間,為了更好的統一教室尺寸,教室的面積常常都在96㎡與120㎡之間選擇。
2中小學教學區建筑單元空間設計存在的問題
2.1教學區建筑單元空間組織緊湊
我國的教學建筑的研究成果較少,因此現在的教學區的單元空間組織緊湊,學生無法擁有良好的學習和活動的環境。教學區作為學生和教師所共同擁有的學習和活動的場所,不僅僅要提供給所有的師生學習過程所需要的空間,更要給學生提供更加便于學習的空間。現在許多的教學區在設計上無法完善使用空間,造成了空間的浪費和單元空間緊湊。通過調查數據研究發現,現在的中小學建筑教學區內的單元空間過于緊湊,其原因是沒有利用好整體的空間,沒有研究出不同教學空間所擁有的聯系,導致教學區的單元空間之間的組合效率極低。例如許多的教學公共資源如圖書館置于一個角落之中,或者沒有將其并入教學區的建筑之中,降低了對教學區的單元空間的利用率。
2.2教學區多樣性有待加強
中小學建筑由于過度的追求學生學習的空間,導致在設計時空間過大而單調,不利于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學生過于刻板而缺乏活力,因此要大大的增強教學區的空間多樣性。現在的許多教室空間仍是依照著之前的傳統教室來布置,導致空間過于擁擠而單調。教學區各個教室互相挨著,沒有考慮到設置一些教師和學生共享的空間,使教學區的功能過于單一,不能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2.3空間環境適應性有待改善
教學建筑所需要的設施比較完善,所需要的場地也很大,就需要選取一些比較合適的環境來對學生的學習和活動的教學區域來進行建造。在設計教學區時,現在的許多建筑沒有注重建筑所在場地的氣候環境與建筑周圍的環境。許多的教學建筑沒有注重教學建筑與氣候環境的關系,導致現在的教學區的環境過于惡劣,影響到了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例如有的學校的空間過于緊湊,沒有考慮到通風和采光等問題,雖然現在許多的學校安裝了空調、暖氣等設施,但是空調等工具并不能完美的改善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還是會導致學生身體上和心理上的一些不適。校園內的一些綠化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設計時要注重與周邊的環境相結合,確立一個完美的主題,呵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3改善教學區的單元空間設計
3.1中小學教學建筑教學單元空間設計
教學區中的每個空間都有著相應的功能,因此要在設計上更注重空間的松散性,避免單調和統一,設計上要鮮明的特點,同時要完美的與當地的環境所匹配。中小學教學建筑的空間設計應當隨著現在中小學生的需求的改變而改變。現代的教育注重互動、體驗和個性,因此要對教室單元進行多元的設計,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空間的組合,例如將圖書館建于建筑內等新型的嘗試,讓老師更加方便的進行教學,讓學生擁有多元化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2單元空間的組合方式
教學區的單元空間有四種空間布局,但是由于教學空間的特殊性,可以考慮將三類單位空間進行不同程度的組合,來滿足教學區的建筑的功能的多樣性和教學的功能。第一種教室的布局方式是分棟布局。將普通教室和專業教室分別放置于不同的教學樓中,由于專業教室和普通教室所需要的要求也不同,置于不同的環境中,防止了專業課的噪音影響到其他教室中的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第二種是中廊式布局。在一些城市中,用地較為緊張,但是教學樓之間要有最少的25m的間距,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感受到光照,這樣就會考慮采用中廊式布局,在光照充足的南方設置一些普通的教室,在北方設置專業教室,大大的減少了教學的用地,但是這種布局會影響到走廊中和專業教室的采光問題,讓中小學生在歡快的環境中感到壓抑,因此要慎重的采取這種教學的方式。第三種教室布局為回字形布局,這種回字形布局將普通教室設置在南方,專業教室設置在東西方位,保證了專業性教室的關照問題,完美的彌補了中廊式布局所缺乏的關照的問題,并且優化了教室的設置的方位,減少了土地的占用面積,所以現在的大部分的中小學的教學區都采用這種單元空間的設計方式。第四類空間單位布局同樣設置普通教室和專業教室于一個教學樓之內,但是這樣會使教學建筑在建造的過程中的建造難度增加,致使占用的柱跨不統一,使設計者在立面設計的過程中增加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將專業教室設置在底層,普通教室在二層以上,專業教室的柱跨也可以一個班級設置一個,滿足現在的教學的需求。以上的種種方法都需要設計人員根據實際的需求來對教學區進行單元空間設計,進行任意的組合,保證學生在建筑中的學習生活。而教師辦公室設置就有很多種選擇,一般設置在教學樓中一些日照條件弱的位置,或者將教師辦公室設置在一些角落,在東西方向的位置。現在的一些情況下,一些學校中的一部分教師教兩個班級的學生,所以將辦公室設置在兩個班級的中間,或者將教師辦公室設置在走廊的一端,讓教師更方便的服務于學生,并且有利于教師更好的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為中小學生的自制力比較差,容易分心,更應該受到教師的管理與監督,所以這種方式更應該得到推廣,增加教學質量,讓學生能夠享受到美好的學習生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3教學區建筑空間對氣候環境的適應
教學區的建筑空間是現代的中小學生所停留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地點,教學區的建筑空間的環境會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現在的一些教學區建筑由于空間的原因,使建筑之間過于緊湊,從而降低了教學區的整體環境,忽略了建筑的采光、通風、遮陽的需求。因此要在對建筑進行設計時要注重采光、通風、遮陽的要求,結合當地的氣候與環境進行合理的設計,從而降低空調、電扇等的能源消耗,同時也能增加建筑的壽命,增強學生的學習的舒適性。(1)采光設計1)側窗采光側窗采光是教學建筑中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種采光方式,能夠完好的代替人工照明,節約能量。但是這種方式如果設計的不合理,會導致黑板上出現反光現象,嚴重影響學生的聽課質量,導致學生的聽課效率大大的下降。2)天窗采光天窗設置在教學區的屋頂,通過玻璃將光引入室內。這種方式會對建筑本身有很高的要求,必須要在空間足夠大的教學區設置,因此現在的很多的教學區并不會采用這種方式。(2)通風設計自然通風是對人體最健康的一種方式,中小學生需要更多的接觸環境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要對建筑布局形式建筑空間進行設計,促進環境的空氣流通,保證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自然風,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1)建筑平面布局應當結合當地的環境,通過對當地的主風向的觀察和總結來設計建筑空間,夏季可以將主方向的位置的窗口設置的寬敞一些,將冬季主風向的窗口設計的狹窄一些,使教學區的建筑能夠冬暖夏涼、四季宜人。2)建筑空間形式是在不同位置設計不同的通風口,例如風口、屋頂隔層、中庭等位置設置通風口,可以很好的改良教學區建筑內的通風情況。同時在不同位置設計通風口還可以改善環境,結合學校內部的教學活動,增強師生的身體素質,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3)遮陽設計1)建筑自身遮陽在建筑的設計中要通過對各種方式的運用,避免陽光的直射,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教學區通常設計出陽臺、高窗、深檐、凹凸立面等方式減少太陽的直射,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方式的組合,形成更好的遮陽形式。2)良好遮陽構件良好的遮陽構件也是學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設施,外遮陽的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室內的光線,并且提高室內的舒適性,使室內能夠冬暖夏涼,降低對空調暖氣等的需求,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節約能源。同時,可以將直射光轉化成更為柔和的漫反射光,避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反光的現象,提高學生的上課的專注性。3)綠色遮陽在我國的南方等地區通常會在建筑外的墻面種植綠植來進行遮陽,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教學樓的美觀性,還能改變教學區附近的濕度,讓環境更加的怡人。在對空間對氣候環境的適應設計中,從采光、通風和遮陽三個方面采取應對環境的措施及不同條件下的應對策略,實現高品質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區的整體的環境質量,增強師生的身體素質,增加教學的質量。
4結語
本文的文章對教學區內單元空間的使用面積、中小學教學區建筑單元空間設計存在的問題以及如海改善教學區的單元空間設計均進行了探討。我國的教育環境越來越好,學校所需要的功能越來越齊全,因此校園的教學區在設計過程中要不斷的結合實際,總結經驗,并且在國家的規范的要求下,對教學區的單元空間進行設計與研究,滿足學生和教師的要求,讓中小學生能夠更好的體驗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中小學設計規范(GB50099-2011).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2.
[2]江蘇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十二五”版).江蘇省教育廳.2011-7
[3]武瑜葳.城市小學教學區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9.
[4]芮榮.超大規模高中空間環境品質優化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5]孫迪.“教育、行為、空間”互動視角下的小學教學空間及其組合模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6.
[6]國忠巖,成維根,劉明文.鋼鐵企業封閉式鋼結構通廊設計要點[J].工業建筑,2014,44(S1):538-539.
[7]趙宏玫.當代中學校園建筑研究及未來發展趨勢[D].天津大學,2014.
[8]黎繼超.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學校校園空間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08.
作者:劉澤江 單位: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