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由內而外”的展示空間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展示空間設計是一種信息傳播設計,原有空間設計中單純的視覺設計已無法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基于造型規律進行的空間設計缺少對受眾在空間體驗上的分析與研究、缺乏對空間的整體性和連續性考慮。文章提出將“由內而外”的理念融入展示空間設計中,從展示設計的目的與定義出發,通過對相關領域設計觀點的總結,豐富展示空間設計的思維和方法。
【關鍵詞】由內而外展示空間設計建筑設計
一、“由內而外”的設計思想
老子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其中,有是指實質的、在場的部分;無是指虛空的、不在場的部分。“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從無到有地逆向思考問題。無具有較大的彈性以及不確定性;有則是框架,是比較固定的形式。美國環境心理學家凱倫•A•弗蘭克和意大利實踐建筑師R•比安卡•萊波力最早提出了由內而外的建筑設計思想。他們將人類生活、體驗和物質放在設計的中心位置,影響了現代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內是無形的,建筑設計中用內指代人的內在需求,用外指代建筑外部的一切物質形式。外是有形的,是約定俗成的、能讓人產生共鳴的表達方式。由內而外一詞的定義沒有具體的歷史依據或源頭可尋,它與相關說法共同的特點是預示著事物的轉變與發展。由內而外作為形容詞時,預示著事物變化的過程。在其他相關研究領域,由內而外作為一種思維方式還涉及生物醫學、現代制造業、人類記憶發展研究等。國內設計領域較多地將其作為設計方法研究,例如揭示物質的視覺架構、特殊群體的物質環境等。另外,還有關于城市發展、科技發展、美學研究、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都是從由內而外的角度展開論述的。弗蘭克和萊波力在著作《由內而外的建筑:來自身體、感覺、地點與社區》中提及由內而外的觀點,涉及建筑體驗設計的有:源自身體的空間體驗、建筑與社區市場的關系、建筑空間療法等。由內而外的設計觀逐漸發展為藝術設計、藝術研究的指導方法。這一思想在文學、音樂、美術等文化藝術領域都有涉獵。在這些領域中,由內而外可代表一種質的跨越,一種在社會發展推動下由受眾的精神需求所引起的藝術創作的變革,是從無形地內化到有形地外顯的過程。但這些領域對內和外的定義偏向表面意義。筆者將由內而外的思想引入展示設計研究中,拋開純粹字面意義上對內和外的理解,將其作為描述空間內外位置轉移的概念,從展示空間設計的目的與專業定義、塑造空間體驗的重要性出發,給予由內而外新的定義。
二、“由內而外”的建筑設計
從現代建筑的構造上分析,建筑室內空間的門、窗、墻都是劃分內和外的參照物,通常有門內門外、窗內窗外的說法,這些便是對內、外在物理上的劃分。而內與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們有相應的參照物才能成立。藝術家瑞秋•懷特雷德提出:只有把內這種看不到而感覺得到的空間轉化到外,成為堅實、有形、看得見的物體,才能使它具有意義。將由內而外的設計理念引入建筑學科中,強調環境對人的身體與情感均有影響,探討如何通過設計改變人為環境,創造對人有價值的建筑與空間。建筑設計中的內是察覺得到卻看不到的人的需求,外是外現于建筑的一切物質形式。
三、“由內而外”的展示空間設計
展示設計與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的性質和目的不同。建筑與室內設計師偏向于將空間作為對象進行功能設計。對于展示設計來說,通常把設計的過程作為一個傳播過程,其中包括四種要素:傳播的信息內容、傳播的人、接收信息的受眾、傳播信息的媒介。傳播的信息內容包括對展示空間功能、主題內容以及美與空間意義的傳達。展示設計是通過媒介設計,借由空間對目標受眾進行信息傳播的設計。傳播者是展示設計師,接收者是受眾,他們接收信息并消化反饋。展示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信息整合設計,這也是展示設計最核心的內容。受眾的反饋是展示空間設計是否成功傳達信息的衡量標準。展示空間中的內不再單純地指空間內部,可以定義為展示空間所要傳達的信息內容,有了內,空間才能顯現出所有形式和功能。其在展示信息設計中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呈現。設計師通過不同的手段對空間媒介進行設計,把信息內容轉化為空間中具體的形式,并賦予其特殊意義。展示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信息整合設計,第二個環節是空間的表達,即空間中的媒介設計。將信息通過空間中有形的載體包括道具、色彩、光影等進行傳達,使它們能被觀眾觸碰或感覺到,這與人的知覺相關。不同經驗與立場的人對事物的感受程度和反應不同,通過知覺媒介的互動能激發受眾無限的聯想。《受眾分析》一書中指出:“受眾經驗往往是個人化的,小規模而融入到社會生活與習慣方式中的,許多媒介在地方環境下生存并植根于當地文化,大多數人會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媒介,他們并沒有明顯地察覺到自己受到來自遠方的某種力量的操縱……受眾群體顯現的特征是基于地域與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很多互相交錯的社會關系網所構成。”這與展示設計的多義性相通。展示空間的類型不同,受眾定位、場地條件、需求則不同。針對不同的空間主題、信息與受眾,傳播者應選擇適合的知覺要素構建空間情感體驗,這是有效傳遞展示空間信息并加強空間體驗的方法。因此,展示空間中的外,指代信息內容外化于空間有形的信息載體中,這與建筑中的外相似,注重外現的空間形式對人的體驗的塑造。信息轉化到空間中、展現在受眾面前,由于不同受眾有不同的體驗感受,其產生的效應帶有不可預知性。以博物館類型建筑為例,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斷裂的建筑體塊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回顧,令人感受到悼念者憤怒、悲傷的情緒。公共建筑強調功能性,博物館建筑更加強調其承載的歷史紀念意義以及文化信息內容。其外部形態設計與主題相關,與設計者自身的文化環境相關,也必定與受眾需求相關。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展示空間傳達的信息內容不但外現于空間形式,其主題概念、設計者的情感也外現于空間,存在于與受眾達到共鳴的一切載體之中。由內而外的展示空間設計主要研究如何將無形的信息內容轉化到有形的空間中,其目的是塑造針對不同受眾的空間體驗。展示空間設計包括商業展示空間設計、會展設計、博物館空間設計等。因類型不同,其空間展示文本、主題、場地條件、對象與受眾需求也不同。無論何種類型的空間設計,都是生活經驗的折射,將展示信息文本中提煉的題材、情節等融入空間體驗設計中,其思維與方法是共通的。展示空間設計主要體現在內容設計、形式設計和意義的表達三方面。基于此,筆者對展示空間中的由內而外做出新的定義。可以把由內而外的展示空間設計分解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內的解讀,即對展示信息文本的解析與定位,包括信息的整合;第二階段是對內的轉化,即將信息傳遞給受眾的同時,塑造令人難忘的空間印象。
四、建筑設計與展示空間設計的異同
建筑設計與展示空間設計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提高了。科技發展輔助信息的傳達與媒介設計,為滿足受眾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需求,多元化的體驗設計隨之出現。建筑與空間是人類常駐的場所,它們都是思想文化傳承與信息傳遞的媒介,建筑與展示空間設計朝著注重人的體驗與感知的方向發展。木心美術館是從建筑到內部空間進行體驗設計的案例之一。外觀看上去,它是一個組合而成的方盒,建筑表現了設計對象寬廣的胸懷與豐富的生活閱歷。建筑外在形式也是對主人翁精神追求的概念表達。內部空間從大堂的肅穆,到時光隧道般的悠長,最后是書房的靜謐。空間的形式節奏變化體現了設計者對作家木心深入了解之后,通過空間元素對人物性格、生活情節的敘述。人物紀念性博物館很多,但是像這樣能真正傳達人物情懷的建筑空間并不多。可見,由內而外的展示空間設計離不開對人與生活的思考、感悟,只有對切身經驗的深入思考才能造就有情感記憶的空間,讓空間與受眾產生交流。通過分析由內而外的展示空間設計的定義與特征,筆者將其與建筑設計進行對比,總結它們的異同點。
(一)共同點
第一,由內而外的建筑設計與展示空間設計都是從無形到有形的轉化過程。建筑的內是需求,展示空間的內是信息內容,都是無形的,而外在的形式表達是有形的。由內而外的建筑與展示空間設計運用的方法不同、要素不同,目的也不同。第二,二者都需要設計者對生活的切身體會與感悟。轉化的過程需要設計者轉變角度、換位思考。設計師引導受眾親身體驗,并準確獲取展示信息內容是首要任務。第三,二者都強調人自身的感知、需求與體驗。它們源自于生活中的題材,需要受眾親身走進去體驗,對人的心理行為構成影響,從而產生效應。在電影《后窗》中,導演希區柯克揭示了劇本人物內心所隱藏的偷窺心理,并通過長短鏡頭把這種心理演化為人眼中所看到的現象。建筑師張永和借用電影手法,創作了同名建筑作品《后窗》。他在著作《作文本》中這樣描述:“影片中的一排公寓,每個窗框猶如一個講故事的人,通過窗子所能看到的情節片段簡化為作品圖中的家具,室內進深縮小成為空間設計的手段。”建筑作品中窗框是敘述者,窺探者是設計師本人,而展示空間設計中的窺探者是受眾。窗戶如同展示空間中承載信息的媒介,設計者將信息轉化為可以展現的形式,賦予其貼近生活的故事情節,讓受眾接收信息并產生共鳴。
(二)不同點
第一,建筑設計中的內強調人對建筑的功能需求,展示空間設計中的內是指其承載的信息。展示空間的信息立足于受眾需求,是對展示空間所要傳達的內容的統稱。第二,塑造建筑體驗與展示空間體驗的方法不同,目的也不同。建筑是立足于功能基礎上傳達情感的載體,而展示空間是以傳播為目的的傳達信息的載體。建筑設計重在自身功能與形式設計的表達,由內而外的展示空間設計則偏向對空間情感體驗的塑造。第三,建筑設計強調人對建筑的觀感體驗,展示空間設計強調將主題信息內容轉化為不同的知覺體驗方式,讓受眾通過親身體驗接收空間所要傳遞的信息內容。南海一號博物館是一個從建筑到內部空間展示一體化的展陳空間。博物館建筑內部通過幾個船艙的結構相互連接,其建筑結構設計結合了空間內部展示對環境的需求,同時考慮到人們觀賞沉船時的最佳視角。展館內部空間展現了與南海商貿文化相關的數千件展品,此外還展現了沉船“南海一號”的考古現場。建筑本身從功能形式上傳達出設計概念,而空間內部信息內容則需要通過展示空間設計的方法以及豐富的視覺媒介來傳達。
結語
建筑與展示空間設計的內與外既有區別,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二者共同影響展示信息的傳遞,影響觀者在空間中的體驗感受。隨著時代進步,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單純視覺上的設計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針對不同受眾的定位與需求,設計師將多感官的綜合體驗設計加入空間設計中。如何讓空間體驗感受多樣化而不脫離主題,如何讓展示空間充滿趣味而不乏情感體驗的帶入,這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注重人的需求與體驗感受的由內而外的建筑設計思想與方法,對展示空間設計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隨著社會發展與受眾群體的細分,不同主題空間的展示手段應隨之豐富,立足于展示信息內容與不同受眾需求而塑造空間體驗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由內而外的建筑:來自身體、感覺、地點與社區[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2]李媛.從傳播學視域對展示空間的設計研究[D].同濟大學,2006.
[3]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張永和.作文本[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作者:林曉丹 單位: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