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預算單位新會計制度運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作為我國兩大會計體系之一,預算會計以預算管理為核心,以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的,強調會計預算收入和支出,用于計算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被分配領域的各級政府部門、行政單位、非營利組織預算會計系統運動的過程和結果。近些年以來,伴隨著財管機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預算編制、執行等環節的管理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核算內容、方法、預算編制及管理等方面又發現了很多新問題,出現了很多新情況,這些都促使預算會計制度面臨進一步的挑戰。
一、在我國預算會計制度的不足
基于對國內政府預算會計的研究現狀的梳理,我們認為目前國內研究的不足之處如下:
1)研究方法方面,分析和描述性研究居多,而罕有案例和問卷調查方面研究;
2)研究內容方面,分析改革的動機、必要性居多,而罕有其他一些相同的影響因素改革的可行性研究;
3)研究對象方面,從政府監管部門角度的分析居多,但很少會受到相同的利益相關者的改革研究。
4)現行預算會計制度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反映政府的債務狀況。
5)政府信息不完整,會計信息透明度不足,缺乏完整的財務會計報告,以用來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
二、調查數據及調查方法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了吉林省各企業及事業機構的一部分。共發放問卷90份,回收有效問卷82份,受訪單位遍布吉林省多個地區,涉及包括包括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中小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20余個單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問卷包括了受訪者單位的基本信息,在當前的預算會計制度下,受訪者單位會計核算情況;新預算會計制度的操作運行情況。近年來,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快速深入發展,不僅對每一單位的核算有著重大影響,也給未來的預算會計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非常有必要掌握預算單位新會計制度在各單位的運用情況,以及在操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今后進一步的改革提供事實依據。
三、研究結果分析通過對受訪單位的問卷數據初步分析可得出:
(一)預算會計財務報告信息質量狀況分析
1)約52%的調查認為,財務報告的會計信息能夠準確地反映預算、決算之間的差異。說明了當前預算單位會計報告信息,在滿足信息使用者分析預算、決算差異方面仍然需要改進。
2)約有62.5%的受訪單位的財務報告可以更準確地評估本單位的財務狀況,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增加財務報告會計信息在大的金融環境下可以更好地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差距仍然明顯。
3)大約33.44%的受訪單位認為財務報告會計信息可以用來評價一定時期內本單位的經營成果狀況。
(二)預算管理體制改革措施在受訪單位的運用執行情況
1)部門預算及其運行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實現了部門預算的單位占44%,結果顯示出在基層單位,仍然需要提高部門預算宣貫的強度。但也有很多單位的會計人員對于部門預算算是一個陌生人,有5%的受訪者甚至不知道部門預算,所以我們必須加強相關專業培訓尤其對預算會計人員。
2)政府采購及運行狀況:2003年以來,我國自1月1日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得到了新的發展。調查顯示,約65%的事業機構和80%的行政單位對政府采購非常重視,相比之下,這一政策是實施情況很好。大家都認為其最大的優點是:政府采購,加強了財政支出管理,對于政府宏觀調控,適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是非常有利的,通過招投標管控系統可以提高政府采購資金監管和使用的透明度。同時政府采購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審批程序多,采購流程長。因此,有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對我國政府采購制度進行更深入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四、預算會計制度改革初探
結合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以及現有理論研究成果,對于預算單位新會計制度改革,我們認為可以提出如下幾點設想:
1)預算會計核算應調節好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兩者之間的關系。會計權責發生制和現金基礎會計,除了在權責發生制下,會計信息更全面之外,在推進我國預算管理改革和會計,權責發生制的引入是一個必然選擇,然而,我們不能理解偏差,不能在權責發生制存在的前提下,又是忽略了收付實現制會計信息。
2)更深層次規范預算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真實有效的會計信息,不僅要準確地反映預算單位預算的規劃和實施,還要為相關部門負責監督預算的使用提供依據。具體來說包括,規范預算外收入的核算;新增基建會計核算科目,全面反映預算單位收支情況;增設“政府采購資金專戶”等。
3)預算會計改革應分布開展。由于我國預算會計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推行現行預算會計改革,已迫在眉睫。具體推廣預算會計的改革,應該是漸進式的。第一步,不適應當前預算管理改革的條款,應制定相應的會計規范,補充和完善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第二步,著手開發制定我國政府會計制度和政府財務會計報告系統。一個新的系統制度出臺實施,應當在一些地區和部門作為試點,待條件和機遇成熟后全面推廣實施。
作者:高露 單位: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