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推動下,會計工作不斷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進而使《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將面臨諸多的改變與挑戰。本文首先闡述“大智移云”背景下,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其次,對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找出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教學資源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及評價體系不科學等問題;最后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智移云;會計信息系統;教學改革
1《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現狀
1.1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大智移云”背景下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相脫節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會計的基本職能由原來的核算、監督逐步向數據分析、經營決策轉變。目前高校《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簡單介紹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系統軟件的簡單開發與設計過程以及其功能,重點講解在系統模塊的原理與使用。在講授的過程中,一般以用友、金蝶等常用的財務軟件為基礎,通過演示法使學生掌握財務軟件的具體應用,多以模塊講授與實驗為主,對于財務分析、財務預測與決策的綜合性實驗較少。“大智移云”背景下,會計更多的是業務與財務的融合,很多會計的職能將被財務機器人所取代,而未來的會計人員則需要具備財務數據的收集、分析以及預測、決策的能力。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會簡單的軟件操作,無法理解信息系統中數據傳遞間的邏輯關系,很難適應“大智移云”背景下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1.2缺乏與“大智移云”相適應的教學資源
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等理論知識較少,因此,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在這方面比較欠缺,使得其在教學的過程缺乏理論支撐,只是將軟件的運行原理作為會計信息化的理論。另外,在“大智移云”背景下,《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除掌握基本的操作外,更應該培養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要深入掌握相關理論,更關鍵依賴在于教學軟件以及實訓基地的建設。目前,高校一般采用的是用友或金蝶K/3財務軟件的教學版,但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較快,一個軟件一兩年就會換一個版本,往往新開發出來的軟件,功能較前期更強大,信息化程度也更高。雖然這些新開發出來的軟件能滿足目前教學的需求,但是每次的升級費用較高,大多數高校為了節省開支,仍然使用舊版本的軟件,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在校外實訓基地,一方面,由于學生數量較多,并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企業的實訓;另一方面,由于財務數據涉及企業的機密,一般企業也不會讓學生到每個崗位去實習,學生只能進行一些盤點、資料整理等輔助工作,因此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訓,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1.3師資隊伍知識結構更新滯后于“大智移云”時代發展的要求
《會計信息系統》作為與新技術結合最緊密的課程,隨著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對計算機的應用能力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僅具備會計學專業知識,同時要懂得計算機及信息化知識,在這個新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相關知識,具備智能會計、財務共享及大數分析等理論基礎。目前,具備這些知識、能力的教師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高校《會計信息系統》的授課需求,大部分高校講授《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師主要來自于會計學專業的教師,對計算機新技術的知識更新相對難以盡快適應。在上課的過程中只就業務流程進行演示講解,從而導致學生對“大智移云”在信息系統的理解不透徹,遇到實際問題時無法解決,難以調動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所學知識滯后于“大智移云”背景下的信息技術發展的要求。
1.4教學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重結果輕過程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會計信息系統》具有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揮。而在考核時,則側重課本知識點及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一般情況下,采用固定的案例進行期末考核,并且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重較大,對學生的數據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進行合理的評價,無法全面反應學習效果的真實性。由此導致學生只關注考試成績,重結果輕過程,這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產生較大的影響,也失去了教學評價的意義。
2《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改革措施
2.1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在“大智移云”背景下,《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目標有了新的要求,除熟練應用計算機進行基本的會計核算外,還要求學生能夠應用新的信息技術對數據的采集、儲存、加工處理,從而輸出對財務決策有用的數據,并且具備數據分析的能力。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不應局限于基本的信息系統設計與操作流程,需結合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增設與計算機相關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結合企業真實案例,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探索理論創新。
2.2充實會計信息系統理論,搭建課程實踐平臺
隨著“大智移云”時代的到來,會計人員的工作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財務機器人可以代替會計人員進行高效的處理會計核算、報銷等基本的會計業務,會計人員的職能也發生了轉變。原先會計信息系統理論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發展,這就要求構建適合新技術發展的信息系統理論體系,將會計信息系統的理論不斷完善、優化。具體來說,為了適應會計人員的職能的轉變,應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新技術與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等理論相融合,構建《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理論教學體系。搭建課程實踐平臺,一方面,在加強維護現有的實踐教學平臺的基礎上,應用本地虛擬技術,安裝虛擬機軟件。通過安裝虛擬機,提供軟件系統環境,可以讓學生練習相關的操作。除此之外,還可以應用虛擬技術搭建虛擬云桌面,通過云桌面連接,學生就可以完成學習與練習。另一方面,應用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作。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既可以將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人才引入會計信息系統教學,也可以讓學生深入企業進行實習,從而讓學生在與企業合作的教學的過程中接受新技術、激發新思維,提升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實踐效果。
2.3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力度,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
在信息化程度不斷推進的時代,教師的知識結構需要不斷地更新。高校必須加大對授課教師的培養力度,使教師在需要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的時期,能夠有機會參加新技術以及相關理論的學習,使自己的知識面得到全面的拓展。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培訓模式,分類實施,滿足教師的培訓需求。既可以聘請其他高校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及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為本校的教師傳授新知識和教學經驗,也可以將教師送往到其他高校及企業進行深入的調研與學習。另外,鼓勵教師在授課之余積極參與《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改革項目,進行理論與實踐教學研究,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2.4設定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提高評價的有效性
將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雖然促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復習,使學生將前后所學內容串通起來,但也會有一些負面效應,比如,學生抱著期末“抱佛腳”的態度,忽略平時的學習,只是到最后死記硬背,無法靈活應用。《會計信息系統》課程考核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模式,適當降低期末考試成績的比重,注重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作業成果的考核。教師可以結合所學內容的不同設定不同的考核方式:理論部分的內容可以用課程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會計軟件的開發設計部分,分成小組,讓學生發揮個性化思維,積極創新,最后將自己的成果做成PPT,在全班匯報,各小組間互相評分;軟件的應用部分,在班級開展競賽,比拼對財務軟件操作的熟練程度。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教學平臺,發布主題討論,把學生的參與度,作為平時考核的形式之一,激發學生的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經過學生間的互相討論,教師的點評,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束語
在“大智移云”背景下,新技術的發展給會計工作環境帶來了大的變革,會計行業正逐步向智能化發展。《會計信息系統》作為與信息技術結合最緊密的課程,高校對《會計信息系統》的教學模式應做出新的變革。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對于《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的改革,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深入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的相關知識。同時,在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推行“大智移云”的理論,結合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重新設置課程教學的內容,搭建多方位的實踐平臺,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通過課程教學改革,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學校在“大智移云”背景下,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祝揚.“大智移云”環境下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財會研究,2021,(07):52-56.
[2]張嘉欣.“大智移云”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路徑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13):77-78.
[3]高聞婧,范晨誠,徐克,等.大智移云時代下會計高等教育轉型及人才培養探索[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1,(12):123-124.
[4]王曙光,劉偉樂,張子山,等.“大智移云”下企業集團財務共享能力構建研究———基于資源編排理論視角[J].財會通訊,2021,(11):147-151.
[5]趙蘭芳,黃嘉誠.“大智移云”時代提升會計人才勝任能力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21,(04):86-87.
[6]祝揚.“大智移云”環境下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財會研究,2021,(07):52-56.
作者:孫燕 劉圣蘭 單位:三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