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能力本位的會計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是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跟隨著經濟發展的步伐,企業越來越需要會計人才上崗即能頂崗的應用能力,在能力本位基礎下,會計實踐教學課程就是用校企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定期培訓教師等方式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和素養的不斷提升,提高學生對未來崗位的適應度。
關鍵詞:能力本位;高職會計;實踐教學課程;策略
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所以在新課標形式下教育部門對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課程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目前,高職院校將堅持實踐教學課程的主體地位作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的核心和目標,但是高職會計專業教育教學工作者長期普遍重視理論忽視實踐,導致相關學生無法很好地適應崗位能力里需求,因此需要實施基于能力本位高職會計實踐教學課程[1]。
1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是我國當今高等教育中兩種最為主要的人才培養教育模式,本科教育更加注重理論的教學,而高職教育更加注重實踐的教學,二者各有各的優勢和特點所在。但是就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而言,存在很多的問題導致其教學目標和教學定位不夠準確,最終就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1.1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高職院校的辦學目的和教學目標原本是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養實踐型人才,所以其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實踐教學更多一點,但是在現如今的高職會計專業中卻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現象。這一現象最為直觀的體現就是很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出現了公共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的比重過大的現象,幾乎占有80%—90%的課時和學分,而實踐教學課的課時和學分僅僅只占有10%—20%。前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曾提出: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課時和學分需要占有總課時和學分的60%。顯然當前高職會計專業的實踐課程課時和學分的設置與這一標準相差甚遠,由此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下高職學生并沒有良好的實踐能力,這對于其步入社會之后的發展較為不利。
1.2實踐能力考核標準不科學
在上文中提到,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更加重視理論而不是實踐,所以實踐課程的課時和學分所占比例非常稀少。基于這一問題的存在,高職會計專業在進行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評價時就顯得非常的隨意。具體的表現為,實踐類課程基本不組織期末考核,只是由科任教師依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對學生進行打分,依據分數的高低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評價。盡管有些院校會組織有關于實踐課程的期末考核,但是考核標準非常的寬松,以及考核現場不如基礎課程期末考核的嚴格,學生只要參加考核基本就能夠通過。這樣一種不科學、不規范的考核標準無法形成對學生學習的督促作用,從而學生的學習熱情普遍不高,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實踐學習質量低下,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
1.3教師教學素養有待提高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招聘教職人員的時候,通常只是關注應聘人員的學習以及理論知識基礎等,而對于應聘人員的實踐能力普遍沒有要求,這就導致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普遍沒有實際的會計從業經驗。如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的時候只能是對學生進行紙上談兵,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無法獲得有效的教學引導。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的教職人員從名牌學府畢業的高素養人才還是偏少,這就導致了教師隊伍的教學素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此,教師教學素養的不足就導致了教學質量的難以提升。
2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會計實踐教學課程改革
2.1將會計基本技能實訓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
從能力本位出發,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該將會計基本技能實訓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程,通過跟蹤會計專業畢業生,實地走訪調查企業,對企業會計崗位在會計基本技能上的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實現課程標準的科學合理化。根據所授技能項目,在會計專業學生前四個學期的必修課程中額外安排會計基本技能實訓課程,每個學期安排一到兩個專業技能實訓項目,通過實訓課程的大量的練習強化提高基本技能的水平,設置相應的學時和學分,考核標準要嚴格。例如,第一學期,考核計算能力和書寫能力,學分為1分,課時45分鐘。計算能力主要內容為小鍵盤訓練和翻打傳票。考核的標準:測試時間為十分鐘,每組二十個數,六十分為6組,七十分為7組,八十分為8組,一百分為10組;而書寫能力的考核,主要內容為財經用標準字體的書寫(即阿拉伯數字和中文大寫數字)。考核的標準要求書寫規范美觀準確,以每組二十個數為標準,六十分為三組,七十分為四組,八十分為五組,一百分為七組;第二學期,考核點鈔和驗鈔,學分為1分,課時為45分鐘。主要內容為手工點鈔、機器點鈔、假幣識別,并要求點鈔加捆扎完成并無差錯。考核的標準:測試時間為五分鐘,一百張為整一把,六百張(即6把)為六十分,七百張(即7把)為七十分,八百張(即8把)為八十分,一千張(即10把)為一百分;第三學期,專業基本能力,學分為2分,課時90分鐘。主要內容為開具票據、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對會計報表進行編制。考核標準:每組三張票據、憑證、賬簿,一組為六十分,兩組為七十分,三組為八十分,四組為一百分;第四學期,考核會計電算化能力,學分為1分,課時為45分鐘。主要內容為操作Excel表、操作會計電算化軟件。考核標準:Excel財務函數考核和六個會計電算化考核,每組三種,六十分為三組,七十分為四組,八十分為五組,一百分為六組。
2.2以實踐情景教學培養學生綜合實踐技能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極的以實踐情景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如教師在進行《會計基本技能》教學時,需要以情景的構建來有效地融入《出納實務》和《銀行業務》等知識的實踐應用。針對這一教學目標的構建,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置這樣一個教學情景:張三想要通過現金支票支取一筆差旅費,那么張三需要經過怎樣的一個流程才能夠取得現金呢?在這一情景問題提出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討并對學生進行實時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以及教師引導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張三需要規范的進行支票的填寫,包括日期以及金額的規范書寫以及蓋章和密碼的預留等。然后張三需要憑借支票到銀行取錢,在銀行取錢的過程中銀行工作人員會詳細核對張三的個人信息以及支票信息等,同時在銀行工作系統中為張三提取現金。最后在提出現金之后需要詳細清點現金金額并對現金進行辨識。在深入探討之后,通過學生分角色進行扮演來進一步對所學知識進行強化。在這樣一個情境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僅有效培養了學生關于支票填寫和現金清點、辨識的會計基本技能,還有效的強化了學生有關于出納務實和銀行業務的操作技能,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技能。
2.3加強校企合作,構建實踐教學基地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的專業實習環節出現不足,第一,沒有很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愿意接納會計實習生;第二,就算會計實習生有相關的實習單位,其相關的核心工作,實習生也無法接觸到[2]。針對此種情況,高職院校可以多與一些企業進行合作,如校內實訓場地與豐富的實習資源、記賬公司等有機結合,自身院校提供場地、實習生,其合作的企業,如校外記賬公司,需要指導學校的學生承攬記賬業務,將企業真實的記賬業務完成。如此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相關的實踐教學基地,學生既能夠置身于真實的處理會計賬務的過程,不斷對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進行檢驗,還能夠讓學生積累相關的社會工作經驗,深入理解會計實務工作,為未來從事會計工作奠扎實的基礎。
2.4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
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的教學素養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影響頗為巨大。但是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師隊伍中,大部分教師并沒有從事過有關于會計學的實際工作,由此在教師工作經驗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實踐教學改革便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基于這一問題的存在,高職院校想要實現實踐教學改革的良好施行就必須要強化教師的工作經驗和教學素養,努力打造出高素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而引導學生更好的開展學習。而對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高職院校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實現:首先就是強化教師的實踐培訓。高職院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到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相關單位進行試崗,即讓教師在相關崗位上進行實習培訓,以此來積累相關的工作經驗,同時也讓教師在實踐工作中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這樣教師在教學改革中就能夠避免紙上談兵這一現象的出現,而是充分契合自身的工作經驗來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學引導。其次就是積極引入具有豐富會計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來校進行教師職位的兼任,如此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就能夠為實踐教學改革增添助力。總之,高職院校需要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在建立起高素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獲得教師良好的理論教學引導和實踐教學引導,從而不斷提升綜合素養,也不斷促進實踐教學改革的推進。
2.5因地制宜編制校本教材
教材是學生知識學習的依托,高職院校想要有效踐行實踐教學改革也需要從教材入手,因為傳統的會計專業教材通常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描述和教學,這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較為不利。所以為了有效促進實踐教學改革的推進,高職院校需要因地制宜的編制校本教材,以此不斷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校本教材的編制需要高職會計專業教師對本校的教學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的評定,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素養等,由此在充分契合本校教學情況的基礎上編制出學生感興趣同時能夠良好理解的實踐教學教材。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在校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還需要充分結合本地區企業和財政稅務部門的相關業務來進行編寫,同時需要保持校本教材與本地會計、稅務制度的同步更新,以此充分確保校本教材內容的詳實、科學以及法律條文援引準確。如此,高職院校通過因地制宜來編寫校本教材能夠幫助學生顯著提升實踐能力,從而有效推動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施。
3結語
綜上所述,會計學作為具有實踐性和技術性的學科,要想掌握好專業的基本技能,離不開反復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此,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者要重視會計實踐教學課程的開設,并加強校企合作,構建會計實訓基地等,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偉欽.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會計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研究[J].數碼世界,2019,000(010):123⁃124.
[2]梁開竹.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商業銀行會計課程改革探索[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8,000(003):24⁃26.
作者:王瑞 單位:山西省物流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