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思政”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師是課程思政工作的實踐者。本文從會計專業角度出發,分析了會計專業進行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梳理了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現狀,從專業教師思政認知和思政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評價-反饋-改進”的課程質量保障閉環等四個方面探索會計專業課程思政路徑,以期實現會計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
關鍵詞:會計;課程思政;教學路徑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應通過將思政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增強并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式,最大程度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中明確提出“真正落實思政教育走進課堂,需利用好課堂教育這一重要渠道”。課程思政是貫徹落實綱要目標和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基本要求,更是培養高質量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1.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應當同頻共振一方面,教學過程既是傳授和學習系統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過程,這也是教學過程四大基本規律之一———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另一方面,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核心。教師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價值引領,既可以提高學生思想水平和綜合素質,也可以擴寬學生知識廣度,二者的育人方向一致,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目標一致。綜上,課程思政既符合教育規律,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2.會計專業的特征會計行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國家依據會計工作的確認與計量制定稅收政策、進行財稅管理和宏觀調控;資本市場依據充分披露的會計信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企業針對會計提供的相關信息進行經營管理,并進行考核、評價等;利益相關者依據會計信息進行資產管理等。隨著經濟行為愈發復雜,財務活動規模逐漸擴大,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也凸顯出來。證監會2019年法治政府建設情況中指出:2019年全年證監會共作出行政處罰決定296件,罰沒款金額41.83億元,市場禁入66人。這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意識不無聯系。會計專業畢業生數量龐大。以2019年的數據為例,2019年全國開設會計類相關專業的本科院校有1265所,其中開設會計學專業、財務管理專業和審計學專業的院校分別為661所、706所和195所。2019年我國財會專業畢業生約92萬,占總數的十分之一。綜上,在財務造假事件凸顯、會計人員數量龐大的行業特征下,高校更應重視課程思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執業觀及人生觀,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二、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現狀
1.思政途徑單一,力度尚需加強常規的思政教育主要途徑有二。一是通識教育類課程,學生進行集中化、系統化的理論學習;二是輔導員的引導與教育,輔導員的工作性質與內容決定了其有更便利的條件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思政教育不僅是理論教育,更需要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思政工作僅僅是輔導員眾多繁雜工作之一,當然,輔導員的團隊建設也是做好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徑。
2.課程思政體系尚未形成各個高校、專業開始進行課程思政的探索。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該項工作的合理精準落實僅依靠教師力量是無法實現的,很多課程思政停留在形式上,課程思政規劃不完整、實施不到位、反饋機制不完善,即尚未形成“規劃-實施-評價”的系統流程,稀釋教學質量。
三、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會計專業的課程思政目標,在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作出了明確的指示:在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前提下,了解行業的法律法規,尤其強調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如何在課程教學中落實這一目標,需要切實可行的課程思政教學路徑。具體路徑如圖1所示。
1.內外共舉,提升會計專業教師思政認知和思政能力自主學習與職業規劃相結合,強化教師思政認知。一方面,教師需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以德立身。注重思政理論學習,領悟理論內涵。將思政學習融入生活和工作之中,積極探索思政學習途徑。另一方面,將課程思政培訓納入教師發展規劃。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知名專家引入專業課程教師團隊,將思想政治元素納入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中。具體方式上,可在教師聘用環節增加對教師思想政治的考核比重,并將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教師崗前培訓的重要內容;也可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舉辦學科沙龍、專業研討會、講座等,使思政教育常態化,拔高教師思政認知。整合內外部資源,提升專業教師思政能力。一方面,專業內部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會,共同備課、交流,整合思政教學資源,并因時而新,創新教學路徑和方法;開展“思政示范課堂”等活動,激發教師學習內驅力,鼓勵教師進行經驗分享。另一方面,與思政專業深度合作,共建教學小組,共享思政教育資源,實施師資共享、團隊共建的跨學科教研團隊聯動機制,常態化開展課程思政主題交流;也可邀請思政專業教師進行培訓、講座等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切實提升會計專業教師的思政能力。
2.挖掘教學思政元素,更新教學內容對于綜合性大學,會計專業教師可與思政專業協同建立思政課程群,共同制定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并實施教學研討常態化制度、線上線下雙軌道,實現有問題及時解決,有想法及時分享,會計專業課與思政課程雙向互動的局面,培養專業扎實且德才兼備的人才。專業課教師要重新梳理課程內容,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思想、觀點滲透到會計問題的講授中。根據課程性質特點,結合培養方案和課程在知識系統鏈條中的位置,挖掘并提煉出本章節、本教材、本課程、本專業、本學科所蘊涵的職業道德素養、國家政策方針、歷史文化、人性認知等多層面的育人價值信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如財務管理學旨在掌握企業資金流轉規律和發展變化趨勢,做出各種經濟決策以尋求股東權益最大化。教師可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緣事析理的意識,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3.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保證學習效率拓展課堂。一方面,將思政教育融入各種專業體驗活動和知識競賽,如“互聯網+”、“MPAcc案例大賽”、“ERP沙盤模擬大賽”等專業知識技能大賽,擴寬思政育人地域,在專業體驗中完善人格,在比賽中提升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邀請會計事務所合伙人、企業高管到校開展講座,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等方式,幫助學生精準認識到自身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培養合作意識、艱苦奮斗等精神。探究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第一,教師要注重創新型教學方式與思政目標的融合。可以在“PBL教學”中拋出思政問題,讓學生探究思政與專業知識的共生關系;還可以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注重對自身品質和能力的塑造,配合網絡教學平臺,全方位、多角度深化課程的思政功能。第二,教師要探究思政工作與教學組織方式有機結合路徑。可以在課堂討論、問題調查等多種教學形式下,進行思政引導和滲透。第三,推廣案例教學,通過代表性的財務舞弊案例,啟發學生認識到遵守職業道德、具備職業操守的重要性;以經典的優秀企業經營案例,啟發學生正知正行、知行合一。
4.完善評價體系,實現“評價-反饋-改進”的課程質量保障閉環建立系統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細化教學工作任務,進行課程思政評價,保障課程思政教學質量。首先,要保證評價內容的多維化,應包括對學生家國情懷、理想信念、知識廣度等綜合素質的評價,以及艱苦奮斗、創新精神等人文素養的評價。其次,保證評價主體和方法的多元化,以課程結業考評、綜合素質測試等方式直接獲得學生信息,以走訪用人單位的方式獲得畢業生的執業態度、實操能力的信息,以郵件、電話等形式獲得學生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的信息。最后,保證評價原則的統一化和評價標準的多樣化,依據課程特點、學生身心發展階段,分層次、分課程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分配不同的評價比重。教師應及時與課程的思政目標進行比對,進行達成度分析,并反饋于課程團隊。課程團隊共同研討,并提出解決措施,并付諸改進,實現“評價-反饋-改進”的課程質量保障閉環,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長期、系統的育人工程。現階段,各專業的大思政格局正逐步形成,課程思政已然是教育發展下的大趨勢。會計行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教師作為會計人才培養路上的領路人,要不斷提升自身思政認知和思政能力,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重新梳理課程內容,融合多元的教學方法,保證課程思政質量,同時對效果進行跟蹤、反饋,實現質量保障閉環,實現專業課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項目支持:校級本科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一般)“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院級“基于AGIL模型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鵬.關于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思政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6(81):83-84.
[2]成桂英,王繼平.課程思政是提高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有力抓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8).
作者:楊春麗 張軼晴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