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創新下煤炭示范工程發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煤炭示范項目在煤炭企業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煤炭企業需要明確科技發展的思路和方向。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科技研究開發費用投入、培養鍛煉科技人才隊伍、保護自主知識產權、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升級等措施,實現煤炭企業的科技進步和發展。
關鍵詞:煤炭科技;示范工程;煤炭企業
1我國煤炭發展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各級地方政府接收舊時期煤礦企業近40家,礦山近200家和為數不多的露天礦。大部分位于我國東北、華北和華東的少數地區,除了個別地方之外,大多數煤礦企業規模小,設備陳舊老化嚴重,技術水平更是落后,同時由于長期戰亂的影響,也得不到健康持續的發展。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國民經濟發展的首個五年計劃。為保障東部地區煤炭供應和煉鋼用煤的需求,這一時期國家重點對十五個老礦區進行了擴建,并有十個新礦區開工建設。煤炭產量也增長了四倍多,從1949年的3243萬噸增加至1957年的13073萬噸。此外,為滿足煤礦建設的具體要求,逐步從地質勘查、礦井設計、煤礦施工等各個方面組建了一大批專業化的人才,為我們國家之后煤炭工業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我們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新篇章,我國煤炭工業也進入到高速發展的軌道上。在這一時期里,逐步建立起正常的煤礦生產秩序,加大了煤礦機械設備的研發,改善了煤礦的安全生產條件,實現了煤炭的穩定生產。到1982年,中國的原煤產量達到6.66億噸。基本滿足了國內的煤炭需求,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發展,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為煤炭工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路。2015年,煤炭的價格跌至幾乎整個煤炭行業全部虧損的程度,一些成本高的煤礦相繼退出。截至2015年底,我國煤炭產能總規模達57億噸,其中正常生產的煤礦產能39億噸,關閉煤礦產能3.08億噸,新建及改擴建煤礦產能14.96億噸,包含未通過批準的煤礦產能8億噸,煤炭庫存高達3.5億噸,明顯處于產能過剩狀態。自2016年2月國務院發表《關于解決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以來,煤炭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實現退出煤炭產能2.9億噸、2017年實現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2018年實現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
2我國煤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煤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面臨著日益嚴苛的環境保護政策的約束,同時國際碳排放壓力也逐漸增加。與此同時,中國煤炭工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以煤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建立了生產,教育,科研緊密結合的煤炭科技創新體系,成立了一大批大型現代化煤炭企業。“十二五”期間,我國煤炭工業科技貢獻率達到49%,比“十一五”期間提高近10個百分點。我國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煤炭資源開發、重大災害防治等基礎理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在國內研制出年產1000萬噸級的綜采設備和年產2000萬噸級的大型露天礦山成套設備;年產100萬噸的煤制油和年產60萬噸的煤制烯烴等深加工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智能采礦工作面、大型選煤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取得新的進展;煤炭分級利用技術、潔凈煤技術、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技術和高效工業鍋爐技術均取得了新的進展[1]。
3我國煤炭發展面臨新形勢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逐步成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明顯加快,科技和人才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這種背景下煤礦企業要想保持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下大力氣在科技創新上,以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人才武裝企業,提升煤礦企業的競爭力。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全球生態安全。”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將導致全球能源格局產生新變化。為此,國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張和新要求,實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全面創新。國家相繼出臺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指導文件。指出了我國煤炭工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明確了科技創新是我國煤炭工業實現去產能、調結構、增效益的基本支撐和重要保障。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關于推進煤炭工業“十三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十三五”末,科技創新對煤炭工業的貢獻率將會達到6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究和開發費用將占營業收入的2.5%,萬人發明專利將達到14項。過去,煤炭企業實施的以資源、資本、勞動力等因素為主的擴張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一定要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搶占市場的制高點,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2]。目前,我國煤礦開采正在向智能化和無人化開采的方向快速發展,現有煤礦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嚴重滯后,會出現學習教材與現場實踐偏差較大而不適應實際工作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煤炭企業要注重專業人才培養課程的調整,增加開放性實驗等創新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先進虛擬仿真技術等前沿科技手段,有效促進煤礦企業專業人員科技能力的培養,創新煤礦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和促進煤礦科技創新能力的健康發展,為煤炭企業輸送優秀的高技術人才提供幫助,對新形勢下的煤炭示范工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
4科技創新背景下煤炭示范工程發展策略
未來,我國的煤炭產業不僅要繼續肩負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還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擔負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的重要任務。走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節能環保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路線將是煤炭行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而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煤炭示范工程和科技創新的驅動,通過提高煤礦企業的科技創新管理水平,建設高標準煤炭示范工程,提高煤礦企業經濟效益是煤礦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找準科技創新背景下煤炭示范工程的發展策略顯得尤為重要[4]。第一,環境問題是關系著千家萬戶和每一個公民的社會問題,推動科技創新背景下煤炭示范工程建設,必須加強宣傳,營造社會推動力。主管單位、煤炭企業與社會組織可以利用多種媒介和方式,宣傳推廣煤炭示范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推廣煤炭示范工程成為煤炭企業的必然選擇。第二,通過有針對性地整合科技、人才、管理和資本等資源,實現產研用相結合,不是單項具體科研技術項目的攻關,而是旨在逐步破解當前我國煤炭開采領域關鍵的理論和技術難題,系統提高礦井安全生產和管理水平,是煤炭開采新技術及新裝備的試驗基地和科技研發基地,全方位、系統地投入科研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建設,統一協調,科學、系統地組織進行科技創新,真正實現示范工程建設的目標。第三,以資本為媒介,以先進適用技術和精益管理為手段,融入技術與現代化管理等因素,實現煤炭科學技術研究、適用裝備研發制造、裝備與技術應用推廣的融合。示范工程的核心是利用科學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為同類區域煤礦建設提供典型范例,培育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礦區群,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力,增強煤礦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推動煤炭行業的技術進步。第四,建立煤炭示范工程標準體系,突出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煤炭示范工程標準體系。明確煤炭示范工程必須依靠先進可靠的設備和科學的管理制度。科學的管理制度不僅可以保證先進技術的有效落實、高效利用,還可以有效提高全體職工的積極性,促進煤炭示范工程的良性發展。第五,煤炭示范工程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國家應給予必要的扶持,尤其是資金的籌措。增加對煤炭示范工程的投入,解決科技創新項目啟動工程的資金問題。對影響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及技術產業化具有突出貢獻的項目,國家優先立項,納入國家基建、技術改造和資金計劃,統籌安排,促進和引導煤炭科技的創新發展。
5結束語
科技創新是煤炭產業實現產能削減、結構調整和效率提高的基本支撐和重要保證。隨著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煤炭示范項目在煤炭企業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煤炭企業需要明確科技發展的思路和方向。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科技研究開發費用投入、培養鍛煉科技人才隊伍、保護自主知識產權、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升級等措施,實現煤炭企業的科技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顯政.能源革命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煤炭工業,2016(2):74-75.
[2]郭煜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我國煤炭企業科技發展策略探討[J].煤炭工程,2018,50(2):157-159.
[3]劉軍,賈宏福,楊通,等.智能化開采條件下的煤礦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集體經濟,2019(16):113-114.
[4]劉威.科技創新型煤礦的科技管理研究[J].河北企業,2019(05):43-44.
作者:秦雪峰 單位:中煤科工能源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