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生科技創新與醫患和諧相處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醫學生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離不開醫患和諧相處,而醫學生通過科技創新能夠更有效地促進醫生和患者和諧相處,這主要表現為:醫學生在科技創新中能夠鍛煉出創新醫療技術的能力,用新技術更有效地救治患者,令患者及其家屬深感滿意,他們也就更愿意與醫生和諧相處;醫學生在科技創新中培養出強烈的責任感,更加關心患者,對他們更積極主動地加以愛護和幫助,也就更能快樂相處;醫學生在科技創新中培養出精益求精的態度,在治療過程中,態度更認真嚴謹,治療更精密細致,療效就會更好,促使醫患關系更加融洽。
面對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著名學者朱幼棣曾說過,主要在于“醫”。所以在追求醫患和諧相處的路途上,必然要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到“醫”上,這就將醫學生這樣一類被賦有專科色彩的大學生推上了時代舞臺?!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總理強調的“雙創”,對醫學生同樣有指導意義。醫學生開展科技創新能夠有效地促進醫患和諧相處,本文擬從以下方面加以思考。
1醫學生在科技創新中鍛煉出更強治病救人的能力,有助于醫患和諧相處
醫學生階段研習內容主要為基礎醫學知識,而進行科技創新,有助于培養其創新思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加以分析可知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激發醫學生的科技創新欲,對于培養醫學人才有促進的意義。這點體現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比如查閱以及翻譯文獻,一方面是對醫學英語詞匯的累積,另一方面也鍛煉了醫學生總結的能力,長此以往,當這些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引發量變即使得其成為能夠了解尖端知識、并且善于歸納總結的創新型醫學人才。對于這樣的醫學人才,正是現今醫院里面所缺少的。醫生能夠從相似的病例中找到共通點,使其醫術在實踐方面得到提升,得益于其培養的歸納總結能力[1],直接的受益人就是患者。通過對于文獻以及最新外文研究結果的了解,醫生就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了解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對于同樣的病癥,就能夠找到最合適、最新的治療方案,高超的醫術能夠減少患者的病痛,那么患者就醫的目的達到了,醫患之間的和諧關系不言而喻。醫學生的科技創新還能培養其動手實踐的能力,僅僅是在課程安排之內的實驗操作遠遠不夠,而科技創新恰巧彌補這樣的缺陷。比起已有確切結果的教學實驗,科技創新實驗從實驗的立意,就充滿各種不可預測的可能性。每一步實驗必須精準操作,不斷改善實驗的步驟,才能夠使實驗成功,而成功的標志,就是成果。在這個過程之中,醫學生必須要熟練實驗操作的各項準則,并且要具有嚴謹的態度,這些對于臨床仍然適用,是臨床醫生必須具備的。因為這決定一場手術是否順利。雖然醫生必須具備的這些創新實驗能力,不是在醫學生的階段就能完成的,但是,盡早的積累這些技能的基礎能夠加快臨床學習的進程,更快地促進臨床能力的提高,更早地投身于醫療事業中,減少人為因素引起的醫療事故,并且能在難度較大的手術中增加成功機率,保障手術完美落幕,從而直接促進醫患和諧相處。
2醫學生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培養出的強烈責任感,有助于醫患和諧相處
醫生的職業道德就是大眾口中的醫德,而現今大多數的醫患糾紛中,醫德總是被反復強調。新聞提及的“某醫生偷菜耽誤治療時機”,就是在于這名醫生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而且工作時專心工作對于醫療工作者而言也是必然的要求,而醫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醫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觀的形成。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除人類的病痛,醫學生通過科技創新的實踐得到這種認識,并檢驗出這種認識的真理性,就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將治病救人放在首位,也就不會出現上述荒唐的現象。不同于其他專業類別,醫學生的科技創新離不開各項實驗[2],尤其是動物實驗。同樣作為生物,動物與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故而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醫學生就能夠培養出一定的使命感,對生命的崇敬感,尤其是在教學以外多次的科技創新實踐中。同時,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醫學生還必須為自己每一個想法以及步驟負責,這種負責體現在,提出的假設必須有理有據而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想要向別人說明自己科技創新的結果就必然要對自己的實驗過程負責,也就是說實驗步驟必須要嚴謹,而且選擇的方式也必須要恰當[3]。整個科技創新的實驗設計都需要醫學生為之負責任的態度——這樣的一個認識正是源于多次的科技創新的實踐所檢驗出的真理。這樣的一種責任感帶入到醫療事業當中,就是對每一位病人負責,對每一種疾病負責,對每一項檢查負責,社會責任感是身為每個社會人需要具備的,同樣的醫生這個職業的責任感也是每一位醫生必須擁有的。只有醫生們醫德高尚,才能夠給患者帶去信任感,直接就促進了醫患間的和諧相處.
3醫學生科技創新中培養出的精益求精態度,有助于醫患和諧相處
精益求精是醫學生的重要職業意識,比如嚴格的操作流程、嚴謹的態度以及對于各種疾病的基本判斷等。在醫學生階段的科技創新活動,很容易就能夠形成精益求精的職業意識[4]。以認識論來看待這一過程,可以得到在不斷深化的正確的認識作用下,醫學生能夠依靠正確的認識進行科技創新上的實踐,之后就能夠形成所需要的職業意識[5]。那么等到成為醫務工作者的時候,就不會出現將紗布遺留在患者體內或是不嚴格的無菌操作為患者帶來的二次損害。減少醫生在醫患關系破裂中所起到的人為因素,才能建立患者對于醫生的信任感,便于醫療工作的開展,變相促進醫患的和諧相處。新聞中不乏各種人為失誤造成的醫療事故,一定程度上與其職業意識關系甚遠。最近的一則新聞中提及,醫生對車禍患者施以氣管切開術的時候誤傷內側頸動脈,最終導致患者死亡。在這則新聞中,出現的人為的失誤在于內側頸總動脈的誤傷,不能否認該醫生的職業技能,畢竟人無完人,何況是醫生,但是如果該醫生能夠更加熟練,更加清晰人體的構造,或者說操作更加細致,也不是不能避免。就醫學生而言,課程內容中的實驗操作也涉及氣管切開術的練習,但畢竟次數有限,然而,在一些科研項目中就不一樣了,醫學生有很多練習機會,能夠在正確的理論知識的引導下,多次進行操作,這對于其培養嚴謹的態度和正確的操作有很大的優勢,這就是早期的職業意識的培養。在新聞中還提及,出血后醫生對于出血點的誤判以及為解決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嚴重不足、素質低、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國家自2010年起在全國高等醫學院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的免費培養工作,這一人才培養發展戰略旨在滿足社會主未及時聯系相關科室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這一事故明顯表露出醫生職業意識的缺乏,以至于錯失良機。這種事件的發生最容易引起醫鬧,又何談醫患和諧相處。而醫學生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能夠早早造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素養,有利于臨床工作的順利開展,使醫患關系和諧相處。將認識與實踐相結合,并且不斷積累經驗,最終能夠實現培養一名合格醫生的目的,對于醫患和諧相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醫生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并非是與生具有,也不是成為醫生就能夠具有的,這需要在醫學生階段不斷地培養,而科技創新就是很好的培養方式,一切發展都是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的,醫患關系和諧相處當然也少不了這樣的生產力。義衛生事業的科學發展,縮小城鄉、區域衛生醫療的差別[1]。
參考文獻
[1]夏歐東,鄭瑋,余楊.“CDPS”醫學生創新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探索,2016(4):70-72.
[2]魯選文,姚樂,楊飛,等.淺談醫學生科技創新[J].中國現代醫生,2005,47(24):115-116.
[3]程宏,祝瑾,龔衛娟,等.醫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8):849-851.
[4]曾慧蘭,陳潔,張宏.導師指導下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5):806-807.
[5]張連雙,李紅星,趙偉,等.科技創新對當代醫學生科研素質培養的意義[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4):326-328.
作者:李洋 孟凡艷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