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制度下的財務管理工作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國家為了加強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管理力度,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法規。伴隨著會計制度的出臺與落實,高校為了適應新的政策環境,不斷促進財務管理及會計核算工作的改革與升級,可以說,新制度的應用對于高校會計核算規范化、會計信息公開化和財務管理高效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會計制度實施為背景,基于新制度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影響,探討高校逐步改善和優化財務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會計制度;高校;財務管理
引言
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國各類行政事業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統一實行《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財會〔2017〕25號)(以下簡稱“會計制度”)。與舊制度相比較,新制度在會計核算要素、科目、基礎、記賬模式等方面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這對于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制度的相關規定下,各高校必須要順應政策環境,依據自身情況不斷調整財務管理工作,進一步提升會計信息管理工作,實現高校健康發展。
一、會計制度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影響
(一)對會計核算的影響對于高校來說,預算執行情況是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如果會計信息不能客觀反映高校的資產管理情況和預算收支情況,可能會影響后續的運營成本核算工作,也不利于管理層的投資決策。在會計制度下,高校主要采取“雙基礎”“雙分錄”的會計核算方式,即按照權責發生制編制財務會計分錄,按照收付實現制編制預算會計分錄。一方面,會計核算除了具備基礎的財務數據核算功能,還具備預算會計功能,這兩種功能相互聯系又明顯區別;另一方面,對高校已經發生的資產、債務等業務采取權責發生制為會計核算方法,對收入、支出等會計業務采取收付實現制為會計核算方法,并明確了會計核算工作中的權責和歸屬關系,彌補了高校單項收付實現制的應用缺陷[1]。
(二)對會計要素的影響會計制度確定了“3+5”會計要素,即資產、凈資產、收入、負債和費用;會計內容主要包含預算會計核算與財務會計核算,其中預算會計核算主要包括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三部分的內容,財務會計核算主要包括資產、凈資產、收入、負債和費用[2]。
(三)對財務報告的影響財務報告是直接客觀反映高校財務管理狀況的載體,在會計準則的影響下,一方面,高校編制財務報告的目標發生了變化,在以預算收支為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預算結余科目,要求財務報告要全面反映高校的負債及資產管理情況,真實反映高校“家底”;另一方面,高校財務報告的編制形式發生了變化,即在“雙基礎”的核算模式下實現“雙報告”,以高校為會計主體分別編制財務報告和決算報告,并同時披露財務信息和決算信息。
(四)對收入確認的影響高校的收入內容可以細化為財政撥款收入、事業收入、捐贈收入、附屬單位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在會計制度下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按合同進度進行收入確認;同時,在付款結算環節則按照合同金額確認付款,及時反映高校的會計信息,監督賬款的回收與結算工作。
(五)對資產處理的影響會計制度針對高校資產累計折舊與累計攤銷進行了明確規定,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對政府會計主體下的固定資產折舊進行了統一管理,要求各單位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金額應當依據用途計入當期費用或相關資產成本科目中。這種折舊的方法不僅能夠真實反映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還有助于會計核算工作。
二、會計制度下高校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新制度應用缺乏重視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已經依據政策要求逐步推進和實施會計制度,針對會計處理工作進行了改革。新制度關系到相關單位業務活動與財務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僅需要高校加強預算管理、成本控制、績效評價等多方面的管理,還需要高校教務部門、科研部門、后勤部門、資產管理部門、合同管理部門、基建管理部門等全力配合。但部分高校存在著對新制度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認為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模式的改革僅僅是財務部門的任務,其他業務部門配合程度不高,影響了新制度的逐步推進。此外,財務管理部門人員對相關政策掌握不足,認識不透徹,或是過分依賴財務軟件,認為只要軟件設置好即可實現功能,未能從本質上理解會計制度,導致在會計處理及會計科目設計方面存在著操作失誤,影響高校日常的財務管理工作。
(二)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有待更新在會計制度下,高校需要依據制度要求對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進行“平行記賬”,還需要編制不同的會計核算報表,如果依舊沿用當前的財務核算系統,顯然會影響新制度的實施。對于高校來說,如何基于實際情況搭建合適的會計核算系統、保證系統更新質量,并在網絡安全環境下完成數據遷移工作,這都是新制度應用需要不斷完善與更新的內容。
(三)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有待提升會計制度的實施對高校會計人員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做好新政策的剖析和解讀,還需要具備專業的會計處理能力。但目前,在會計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著兩方面問題,其一,新制度下的會計核算工作具備復雜性,不利于會計操作。長期以來,高校的會計核算主要以簡單的收付實現制為核算方式,日常管理工作也大多為預算執行監督、報銷單據審核等,業務工作相對機械簡單。但新制度實施以后,權責發生制的應用強化了高校的財務會計功能,對財務人員財務管理、業務處理以及綜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和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例如:資產計提分攤、清產核資工作的部署、會計科目的更新等,都需要會計人員依據職業素養進行自行判斷,這給會計工作帶來了難度。其二,財務人員工作量大,自主學習能力較低。在財政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高校財務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也會隨之增加,會計人員缺乏學習動力,難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三、會計制度下高校改進財務管理工作的有效對策
(一)完善財務管理制度隨著會計制度的實施,以往使用的財務管理制度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的會計準則,新舊管理制度之間的轉化與銜接工作是高校實現財務管理改革的前提與基礎。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應當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構建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平行管理體系,并基于高校的成本費用、資產情況以及債務風險等,重新定義財務管理制度的具體內容,在內部控制理論的導向下,制定相應的預算經費審批流程及業務處理流程,包括預算管理、政府采購管理、資產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績效考核方案等相關制度,為新政策的實施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3]。以資產管理制度為例,首先,高校應當做好資產存量盤點工作,并制定固定資產折舊制度,依據資產的規格、壽命以及價值等信息,確定折舊年限,采取合理的折舊方法和資產殘凈值計算方法,為資產折舊工作提供衡量標準,也能夠更真實地掌握高校資產的實際價值;其次,為了保證固定資產賬目與實際的一致性,高校還需要落實資產盤點制度,由庫管部門、采購部門與財務部門共同聯合,定期對資產數量進行盤點,并針對資產屬性采取差異化的管理方式,避免資產價值流失;最后,在資產核算方面,高校應當依據新制度要求設置固定資產折舊相關科目,以資產使用年限、資產價值損益等作為會計科目主要內容,并及時更新系統數據,為后續的資產配置工作提供依據。
(二)推進財務信息化建設高校應當充分利用新政策的實施契機,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實現業財融合管理,將財務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合同管理系統以及人事管理系統等功能模塊進行對接,加快信息對流效率,從而提升高校財務管理質量。例如:財務管理系統與科研管理系統之間的銜接能夠實現科研項目與科研費用核算科目之間的一一對應;財務管理系統與教務管理系統銜接能夠實現學籍管理與學費核算之間的對應。以學生費用收繳結算管理流程為例,在財務共享服務平臺下,高校的教務系統與收費系統進行對接,兩個系統中的數據可以實現更新與轉化,減少了財務審計的工作量。教務部門可以從共享平臺上采集學生學費、考試費等相關繳費信息,辦理課程安排、教材領取、畢業離校等相關業務;同時,財務部門也可以在共享平臺上讀取學生相關信息,包括學號、身份證號、所在班級、聯系方式等,及時聯系學生繳納相關費用,進而提高財務處理的高效性。另外,高校還必須要對現存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升級,在新財務核算軟件的應用基礎上設置財務會計記賬自動生成預算憑證的功能,減少人工操作中存在著的失誤性,借助財務管理輔助軟件完成“平行記賬”與會計科目對賬,從而實現“智慧校園”。
(三)提升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在新政策的推進過程中,會計人員作為會計核算與政策執行的主力人群,因此,高校要想更好地實現新舊制度的銜接,就必須要重視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通過開展新政策學習研討會、專家講座、內部人員培訓等方式,要求會計人員要掌握新政策內容,并熟練操作新會計核算系統。此外,為了調動會計人員的主動學習性,高校還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定期對會計人員進行知識考核,讓會計人員熟悉網絡報賬流程,提升高校財務管理水平。結語綜上所述,會計制度對于高校的會計核算、財務管理、收入確認、報表編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適應政策要求,高校應當立足于當前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通過完善財務管理制度、推進信息系統建設、提升人員綜合素質等手段,逐步優化和改進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促進高校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鄔嵐,陳詩.新會計制度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影響[J].納稅,2019(33):119.
[2]徐宏文.新會計制度下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創新研究[J].納稅,2019(05):92.
[3]袁倩.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及其對高校財務管理的影響[J].財會學習,2019(26):135–136.
作者:李沂 單位:聯昆明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