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綠色發展中的礦產資源利用績效評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基于綠色發展視角,以生態經濟學、循環經濟學等作為理論指導,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三個方面選取指標構建了一個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并對X礦產企業進行評價,結果顯示X礦產企業的資源開發利用績效良好。
關鍵詞:績效;礦產;綠色發展
1引言
產品的價值包含自然屬性價值和社會屬性價值,人類的無差別勞動凝結成為社會屬性價值,環境的價值轉移成為自然屬性價值。礦產資源在形成最終產品過程中會發生資源的耗減和環境降級,基于SEEA和SNA核算理念,將恢復環境等成本作為環境投入轉移到產品價值,此觀點獲得全球國家高度認可?;诖耍瑖临Y源部要求礦山企業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要綠色處理廢渣、廢水、廢氣,恢復植被、保護水土等。通過減少環境成本,既增強產品競爭力,也執行了保護生態系統的政策。因此,礦產企業綠色發展、綠色利用礦產資源勢在必行。以下通過礦產資源供給層面、礦產資源利用層面和環境保護層面等三個層面,分析礦產資源需要綠色發展,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的必要性。在礦產資源供給層面,礦產資源屬于可耗竭資源,雖然我國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巨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般,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而且我國地勢復雜,導致一部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難度較大。李萬亨(2002)認為,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口資源的增加對礦產資源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多數礦產資源需求已名列世界榜首,礦產需求問題也躍居世界第一。陳蓮芳(2008)基于環境保護、礦產資源協調能力和經濟效益等方面,構建評價體系。認為礦產資源價值要考慮正負外部性,基于綠色發展對礦產資源定價,結合價格與供給曲線的關系,能減少礦產資源浪費,一定程度上緩解礦產資源供給。在礦產資源利用層面,姜建軍(2005)認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從開采到消費過程中都存在污染,礦產開采會污染地下水資源、沙漠化等。楚澤涵(2003)認為運輸過程也會發生礦石滲漏,加工過程會產生廢渣、廢液等,消費過程中,無論是作為生活資源或生產資源都產生一定的污染。覃政教等(2012)認為主要污染還是廢液與廢渣。張福良(2010)基于綠色發展視角,發現通過整合礦山資源,可整體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礦山治理也更規范。可見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不僅需要提高礦產資源回收率,還需要提升礦產開發環節的其他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如國土資源部建議礦產企業優先采用地下開采,降低植被破壞率,選礦多碎少磨,建設水循環利用系統等,提高選礦回收率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在環境保護層面。2014年以前礦產資源開發不僅破壞大量植被面積,還造成大面積的污染。據統計,我國采礦造成的森林破壞面積已經達到106萬公頃,草地破壞面積為26.3萬公頃,累計破壞的土地面積已經達到400萬公頃,且每年以4萬公頃的速度增加。李永峰等(2012)認為,即使不同時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都應該考慮環境保護問題。覃初禮(2012)以網絡分析法為基礎,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立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指標體系,探究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為此,“十三五”規劃強調生態優先,綠色勘查原則,并加強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大力推進礦區土地集約利用和耕地保護,加快礦業轉型與綠色發展,激發礦山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我國礦業持續健康發展。
2理論基礎
2.1可持續發展理論人類的礦產資源需求遠大于自然的供給量,因此礦產開發利用應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約束人類浪費礦產資源,限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副產物無限制加載環境中,因為環境承載力是有限的。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時,應將開發導致環境降級的損耗成本納入礦產資源開發成本中,正確衡量礦產資源價值,并對環境進行補償和治理,實現生態環境系統持續利用。對礦產資源存量利用時,應基于公平性原則,公平、合理地分配礦產資源使用權,形成持久、連續的和諧發展。2.2生態經濟理論人類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環境體系和自然資源的支持,可見生態環境與經濟間的平衡,是以生態環境為主導,生態遭受的破壞,將由經濟承擔損失。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系統包含生態系統,通過供求關系自動調整資源價格,使價格與供求達到均衡。但生態經濟學認為自由市場是基于規模和分配的極限,“后代人”不可能參與到市場中,同時也沒有考慮外部性問題。而生態經濟學充分考慮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協調,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2.3循環經濟理論循環經濟基于生態規律,對礦產資源整體規劃、開發和利用,將礦產資源開發、綠色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融合一體的經濟活動。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核心,最大程度上降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礦產資源效用的最優配置。一方面,完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保護機制,離不開科學技術和循環經濟理論的支持,通過環境監測、污染治理、資源利用效率等為生態補償提供基礎信息。另一方面,完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機制,不僅要求環境治理和資源修復,還提出生態環境的維護和改善,最大程度上保證資源利用的代際均衡。
3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績效體系構建
國土資源部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綠色礦山格局的戰略目標,對綠色礦業提出開發利用、生態補償等多方面標準,要求礦產開發利用企業貫徹落實?;诖?,本文構建綠色礦業開發利用評價體系,基于礦產綠色開發利用理念,從利用效率、生態補償、環境保護等方面選取指標,旨在建立一個評價企業發展綠色礦業成效的體系,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企業提供指導意見。企業可以通過該體系評價企業目前綠色礦業發展狀況,對比先進企業發現不足,結合自身優缺點,有針對、有目地發展綠色礦業。3.1指標選取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績效評價體系的指標選取需要遵循系統性原則,因為礦產資源的開發、運輸、利用等環節的活動都會對相關聯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如礦產資源開發必然帶來負外部性影響生態環境,繼而影響經濟和社會生產。因此,我們在選取指標時要充分考慮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廢水、廢氣、尾礦處理等等生態指標,這也包含綠色發展礦產資源的基礎性信息。其次,要基于科學性原則,對每一個指標選取都經過嚴格和精細的實事求是篩選過程,力求每一個指標都能夠精確客觀反映某一方面的信息,降低盲目選取指標導致結果的偏差。再次,要考慮數據可獲得性,即指標的數據能夠比較容易從網上搜集或實地調研等方式取得相應數據,并且指標的數據能比較客觀和合理的反映評價結果。對于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績效體系的指標選取,主要考慮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三個方面選取指標。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方面,為反映礦產資產利用效率,選取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伴生礦利用率等三項指標作為標準,這三項指標既能直觀發現開采礦產時的損耗,也能體現礦山企業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效果,還可以反映共伴生礦的回收效率。礦產資源屬于可耗竭資源,充分提高開發利用效率,更能保證礦產可持續發展。在生態補償指標選取方面,馬克思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只考慮了正外部性,沒有考慮負外部性。尤其是礦產開采、選礦、冶煉等伴隨著污染。基于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觀,選取大氣污染治理率、水污染治理率、開采區域土地治理率等幾項指標考核礦產負外部性治理效果。因為如何將尾礦用地、礦產開采區恢復生態,避免污染進一步擴大,提升生態環境容量與資源承載力,是目前礦區民眾異常關注的事情,也是礦產資源企業大力治理的方面,更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在生態保護指標選取方面,要以建立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將綠色礦業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以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為代價的開發利用方式。因此選取植被恢復率、尾礦露天面積比例和地下開采比例,反映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的意識,體現企業社會形象和商譽,促進礦產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3.2確定指標權重(1)確定指標權重的調查問卷設計。本文基于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調查問卷法,向財務管理、采礦工程等領域的專家發放問卷。通過專家對本文不同層次指標的打分以及同層次指標之間的聯系的認可,最后獲取獲得可靠、合理的數據。本文調查問卷的發放使用實地發放和網絡發放兩種方式,同時考慮到需要邀請的專家數量有限,本次問卷發放的數量有限。本問卷使用Satty1-9標度方法,用比較判斷矩陣模型,將指標一一列出,能夠較為直觀地反映指標之間的關系。問卷設計主要步驟如下。第一,問卷主題的確定。本次調查問卷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向專家發放調查問卷,得到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績效評價指標之間的相對關系,進而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第二,問卷內容的確定。本次問卷的主要內容是專家為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績效評價指標的指標打分。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三個維度。同時以三個維度為基礎,發散出9個具體指標,基于這些指標展開評價。第三,問卷發放對象的確定。本次調查問卷的目的是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績效評價,這就需要向財務管理和采礦工程等領域的專家教授咨詢和征求意見,為指標權重的確定給出專業性的建議。第四,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回收。根據上文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使用YAAHP10.1軟件設計好調查問卷后,向大學里的采礦工程專業、財務管理等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老師發放調查問卷。由于本問卷的發放對象是專家教授,因此發放的數量有限。本次共發放50份問卷,收回46份,并從收回的問卷中整理出有效問卷46份,對46份有效問卷作為權重確定的依據。第五,問卷的效度檢測。為保證數據的有效性,需要對調查問卷的有效性進行檢測。調查問卷共邀請A高校、B高校的4位教授、6位副教授從問卷總體評價、問卷內容設計、問卷結構設計三方面進行問卷的效度檢驗。各教授專家對調查問卷效度的評價使用五分制法,分別是非常合適、比較合適、基本合適、不合適、非常不合適.經過分析專家對調查問卷評價的數據后,得分情況分別如下:一是調查問卷總體評價得分=(5×6+3×4+1×3+0)/10=4.5。二是調查問卷內容設計得分=(6×5+3×4+1×3)/10=4.5。三是調查問卷結構設計評價得分=(7×5+3×4+0)/10=4.7。可見調查問卷內容、結構等基本符合效度要求。第六,問卷的信度檢測。在正式發放問卷前,先發放10份作為樣本,以此來對問卷的可信度進行檢驗。信度是指問題的真實方差和實際取得的方差的比例。本文采用了克朗巴哈α系數進行檢驗,公式為,α=nr1+()n-1r,n為一份量表中的題目數量,r是題間的平均相關系數,得到α=0.974,表明該量表與本論文的契合度較高,可以用來調查。(2)構建層次模型和判斷矩陣。基于層次結構確定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并對各指標之間進行兩兩比較夠,即每次取兩個因子Ai和Aj,以Xij表示Ai和Aj對B的影響大小之比,用矩陣表示比較的全部結果,稱為判斷矩陣。它是AHP的基本信息,是進行權重計算的重要依據。判斷矩陣如下所示。A=1a12…a1na211…a2n……1…an1an2…ann其中A為判別矩陣,aij要素i與要素j重要性比較結果,并且有如下關系:aij=1aij。相對重要性比例標度如所示。根據相對重要性比例標度來給各個指標的權重賦值。(3)計算指標權重?;赮AAHP10.1軟件,導入調查問卷,發現準則層的判斷矩陣一致性為0.0176,利用效率判斷矩陣一致性為0.0834,生態補償判斷矩陣一致性為0.0089,生態保護判斷矩陣一致性為0.0176。所有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小于0.1的要求,無須修改相對權重數值.
4案例分析
在確定了各個指標的權重之后,需要對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評價體系的各個指標做出評價,結合X礦產企業的相關財務數值,確定X礦產資源企業開發利用的最終得分。計算出具體相關指標數值.4.1總體評價綜合得分范圍在[0,1],因為指標計算公式中的分子小于等于分母,通過計算X礦產企業的綜合得分為0.8238,在[0.8-0.9]之間,這一結果說明X礦產企業在利用效率、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的表現都比較好,最終該企業的總體績效為良好。據表7的權重集可得,對于綠色發展視角下礦產資源企業開發利用績效的績效評價,準則層的指標權重由高到低的順序是:利用效率(0.5485)、生態保護(0.2408)、生態補償(0.2107),體現利用效率在總體績效評價中更為重要。因為本文雖然是基于綠色發展視角,但核心是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只是在開發利用過程中,追求資源節約與保護環境,力求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綜合效益。顯然,從綠色發展視角考慮,減少環境破壞和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確實能有效提升礦產資源企業的開發利用績效。4.2分指標評價在對綠色發展視角下X企業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績效做評價時,既要對總體績效進行總體分析,還應當對各項分指標進行適當分析。因為無論權重大小,都會影響總體績效水平。在利用效率方面,X礦產的綜合利用效率達到85%。繼續仔細剖析,X礦產企業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為95%和90.1%。遠高于2014年國土資源部制定的礦產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要求標準[1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得益于開采、選礦成熟的工藝體系,保證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效率。X企業尚未利用伴生礦,這也反映我國整體伴生礦的利用效率問題,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利用率不到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80%,反映我國礦產企業綜合利用意識淡薄或綜合利用技術欠缺。在生態補償方面,X礦產企業的綜合生態補償率為95.41%,說明X礦產企業積極對環境整治和污染防護工作,并積極采取修復措施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X礦產企業將深加工形成的酸性氣體使用堿水中和后排放,治理效率高達93%。不僅極大降低污染氣體的有害性,還減少污染氣體排放量。在水污染治理方面,X礦產在選礦、冶煉環節采用無廢工藝,礦山選礦廢水、冶煉廢液重復利用實現零排放,其工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次避免雨水沖刷露天礦層和尾礦,X礦產企業對尾礦進行防水、覆蓋處理,對于開采則積極轉向地下開采。關于開采區域土地治理方面,為較為完善治理開采區域,X礦產企業建立了野外賽車基地、國家地質公園等,有效解決礦產開采過程導致土地降級不再適宜耕種的問題,也避免礦山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問題。在生態保護方面,X礦產企業綜合生態保護率達到70.23%,說明X企業礦產開發利用過程,已經極大降低環境破壞,積極維護生態環境的均衡,建立資源開發利用中保持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局面。其中植被恢復率為85%,高于國家要求80%的覆蓋率標準,其植被恢復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但企業仍在進一步開展植被綠化工作。X礦產企業目前優先使用地下開采,既節約土地,又保護礦產開采區域生態,目前X礦產企業開采面積只占整個礦產區域面積的15%,地下開采比例占60%,并已逐步轉向地下開采為主。X礦產企業修建尾礦庫,盡量避免尾礦露天,避免下雨沖刷尾礦導致水污染附近水流域,可見X企業在礦山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處于國內同類礦山先進水平。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第一,本文基于綠色礦業、綠色礦山理念,以綠色發展視角構建涵蓋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的綠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在對各指標的具體含義做出詳細闡釋的基礎上,結合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第二,以X礦產企業為例,從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三個方面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綠色發展視角下X礦產企業的資源開發利用績效良好。但是X礦產企業地下開采比例仍然較小,應作為下一階段的改進方向。5.2建議第一,完善礦產企業資源開發利用評價制度?;凇吨袊V業資源報告》,結合現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指標體系,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礦產企業資源開發利用績效評價體系,并對指標的含義進行闡述,統一數據來源、口徑,并賦予該評價制度的法律地位。企業可以基于該評價體系分析自身不足,并為企業進一步優化提供方向與經驗借鑒。第二,推進礦產企業綠色發展。黨的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開創綠色礦業。因此礦產開發利用企業應降低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堅持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國策,形成綠色礦山、綠色礦業的綠色發展道路,實現礦產資源利用與生態系統和諧共存的局面。第三,規范礦產企業準入條件。受利益驅動,個體所有的小型礦產企業都會濫采亂挖,既導致礦產資源浪費,還破壞礦山環境。利用過程中污水亂排放,固體廢物隨處丟棄,對礦山附近造成極大的污染,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其污染治理、環境治理成本較高,更有甚者導致生態環境不可修復的局面。為此應積極取締小型礦產企業。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部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Z].2010.
[2]李萬亨,傅鳴珂,楊昌明.礦產經濟與管理[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
[3]陳蓮芳,嚴良.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硏究綜述[J].科學管理研究,2008(4).
[4]姜建軍,劉建偉.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問題及對策探析[J].國土資源情報,2005(8).
[5]楚澤涵.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問題[J].科學通報,2003(4).
[6]覃政教,林玉石.西南巖溶區礦山與水資源污染問題探討及建議[J].地球學報,2012(3).
[7]張福良.我國礦產資源開發整合要素和績效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
[8]歐陽志云.生態安全戰略[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9]李永峰,杜培軍,張盼扮.礦產資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經濟視角,2012(6).
[10]覃初禮,吳郭泉.基于網絡分析法的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指標體系[J].金屬礦山,2012(4).
作者:李春友 何廣鑾 單位:廣西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