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學生活動中心建筑調研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代高校學生活動中心建設主要的矛盾逐漸轉變為學生日益增長的休閑教育環境優化需求與功能使用空間、室內設備環境以及室外交互空間等建筑現狀之間的矛盾。針對大部分普通高校為了滿足學生活動需求加建改建大學生活動中心的問題,調研分析華南農業大學的真維斯學生活動中心和華山學生活動中心建筑使用現狀,對高校學生活動中心存在的設計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探討,從而為校園學生活動中心建設提出一些設計建議。
關鍵詞:高校學生活動中心;調研現狀分析;設計建議
引言
高校學生活動中心作為大學的“校園客廳”“第二課堂”,已經從單一的社團活動用房逐漸轉化為兼容多元化學生活動的單體形式。由于建設年限較早,舊有的活動中心單體的功能空間逐漸不能滿足現有的學生活動需求,因此,高校存在擴建或者新建學生活動中心單體的情況。本文以華南農業大學(后稱華農)現有的華山學生活動中心(后稱華活)和真維斯學生活動中心(后稱真活)為例,對不同時段建設的高校學生活動中心單體的使用現狀進行一定的分析探究,對同類節點功能空間的尺度和特點進行對比,分析其學生在使用當中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提升學生活動中心的建設提供相應的設計建議。
1學生活動中心校園規劃布局層面的現狀分析
1.1合理規劃布局的選擇
在宋澤方、周逸湖的《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中根據學生中心規劃布局的易達性分析了設于學生宿舍區內部、校園景觀區內、教學區內、教學區與宿舍區之間、運動區與宿舍區之間五種規劃選址的特點[1]。華南農業大學被高速公路劃分為主校區(華山區)、啟林區(躍進區)、泰山區(五山區)三部分,其中華活的規劃選址在華山區,位于教學區與宿舍區之間,真活的規劃選址在啟林區北部,位于教學區與宿舍區之間。根據實地調研發現,兩個學生活動中心相距較遠,一個位于校園西部,一個位于校園東北端,其影響范圍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真活由于距離主校區較遠,其影響效力大致集中于300m范圍內,而華活盡管存在地域優勢,其功能空間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影響效力大致集中于500m范圍內(圖1)。各單體的輻射范圍較小,基于此類現狀,對于同一校園兩個不同單體的研究,學生普遍認為真活的距離較遠,影響了使用的便捷性。因此,系統性地考慮學生活動中心的規劃布局,建立學生活動中心與校園宿舍區與教學區的聯系,對于學生活動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2建筑場地環境的組織
華活入口位于建筑中部,設有一個前廣場,會有學生在此組織活動,聚集人群。由于活動中心聯系著教學樓與宿舍樓,環繞活動中心的人行道也自發形成了一個非機動車過道,成為學生穿行的必經之路。華活呈條形布局,端部為圓形報告廳,中部圓柱形中庭通高空間作為入口門廳,其活動用房呈條形布局。真活入口設置在西端,通向入口處有一條可停靠非機動車的長廊;另一端臨近荷園餐廳,入口前端為一片綠植。活動中心位于校園北端且靠近城市道路,由于北面場地與建筑高差較大,北面臨近的消防道路未設置出入口。該活動中心建筑與荷園食堂外觀上形成統一整體,雖然真活與食堂出入口分別在西面和東面且建筑內部無相連部分,但食堂作為學生日常生活的必經之地,仍可借助食堂增加學生活動中心的吸引力和宣傳力(圖2)。余洪葉的碩士論文《廣州地區高校學生活動中心建筑設計研究》,在系統分析高校學生活動中心的規劃層面-總平面-單體對于學生休閑活動的影響時,也著重指出學生活動中心室外廣場與建筑產生更多關聯,在設計中應注意創造尺度親切、適合逗留的空間氛圍,設置樹蔭、遮陽、高差、座椅等措施,使廣場更具吸引力[2]。同時建筑外部交通流線組織,與其他功能建筑的結合對于活動中心的外部空間環境也具有較大影響。
2學生活動中心建筑單體層面的現狀分析
2.1功能空間的復合化
當建筑功能出現專門化并趨于穩定的同時,也逐漸呈現飽和的狀態,于是建筑需要擴大規模或者對其管理模式、空間劃分做一定的改造。華活主要包括多功能廳和學生活動用房,房間呈現內廊式布局,以學生社團活動服務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心理輔導中心為主。真活主要包括思創報告廳、多功能廳,以及其他學生活動用房,房間呈外廊式布局,以學生文娛活動中心為主,提供信息化時代學生活動場所空間(圖3)。兩個活動中心單體的功能具有各自的特性,真活的公共空間開放性更強,其共享活動空間更大。華活活動用房隨著時代變遷功能逐漸明確,且不滿足學生使用需求時,功能飽和使得建筑需要分裂出另一個單體來滿足學生使用需求,而真活正是這一衍生產物。在當今互聯網技術支持下,不同的主體和功能可以采取疊加使用、互不干擾的方式,達到空間交換價值的最大化,以滿足使用者自主參與、使用、互動。例如通過分時共享,借助網絡分時間租用功能空間,或是同時共享,將不同的學生活動融聚到統一的公共活動空間中的方式,以增強學生活動中心的開放性和多元化。《某高校大學生活動中心空間現狀分析與改造策略》也提出改變活動中心使用管理權、改變空間功能劃分以及空間設計等改造策略[3]。
2.2節點空間設計(圖4)
2.2.1門廳的功能復合化設計華活的門廳設計采用三層通高、天窗采光的形式,主要作為緩解人流的單一交通空間,真活擴大了門廳空間尺寸,將休憩、閱覽、咖啡、交流、上網、展覽功能融合在這一復合交往空間中,增加了學生使用的自由度。同時門廳也是學生最易到達和離開的位置,其設置吸引了學生前去學習和交流。
2.2.2走廊的形式多樣化設計華活的走廊為內廊式布局,其采光和通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走廊的寬度在1.8m左右,無法承載展覽宣傳的功能;真活為外廊式布局,其走廊用玻璃窗與外界隔斷,一定程度上防止外界氣候的干擾,其2.7m的走廊空間大大增加了使用的靈活性,將學生活動宣傳展示作為走廊界面。同時走廊空間局部放大也為駐足交流活動增加了一定的可能性。
2.2.3活動空間的專門化設計華活的多功能廳兼報告廳使用,內部放置可移動座椅,在宣講會或作小型報告時布置臨時座椅,但是其功能置換較為繁復,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不便。真活設有思創報告廳以及多功能廳,報告廳設置固定坐席,其使用的舒適度大大提升,其增加的多功能廳也能承載更多的活動需求。當多功能廳這一臨時活動場所被某一活動長期占用且難以置換時,其需要一特定空間分化出來,以減少空間負荷,同時對這一特定空間進行專門化設計以滿足其功能使用需求。
2.2.4單元房間的適應性設計華活的辦公用房采用以前的單元辦公室的形式布局,每個房間設置固定的功能,但是隨著人們思想行為的改變,越來越注重集體交流學習辦公的空間氛圍。在真活的設計中,創意工作室均為較大尺度空間,可作為通用空間,內部空間可靈活使用,在未來改造使用中也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單元房間尺度規模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經調查對比,真活的單元房間的適應性相對更強。
2.2.5屋頂平臺的連續性設計華活的屋頂平臺僅僅作為可上人屋面,屋頂未做具體的功能設計,其圍護設施不夠完善,無法作為學生活動空間使用。真活的三層局部作為屋頂露臺,其平臺的可達性以及與室內活動的連續性大大提高,學生在三層多功能廳以及舞蹈民樂活動的同時經常會在露天平臺活動。在觀景平臺、灰空間的設計中,應當注意與功能主體之間的聯系,從室內過渡到室外公共活動空間應當考慮其交通便捷性以及活動的連續性。
2.3造型立面的文化性
華活由兩個圓柱體和一個條形體塊組合而成,以中庭三層通高圓柱體為核心組織空間,建筑立面材質以粉色貼磚為主,結合方形凸窗形成較為規整的立面形式。真活是由兩個圓柱體和一個條形體塊組合而成,以中庭二層通高空間圓柱體為核心組織空間,建筑立面材質以金屬鋁板為主,結合大面積開窗形成虛實相間的立面形式。兩棟活動中心建筑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以及同構異質的設計手法,在外觀形式上,華活與主校區建筑風格保持統一,采用簡潔的形式語言。雖然學生對于真活的外觀評價普遍高于華活,但是其建設之初,學生普遍認為其現代化設計手法設計的外觀過于商業化,與整體校園建筑風格不符。建筑外觀形象的設計會對活動中心學生使用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應當在設計之初考慮其隨時代日新月異的適應性以及承載校園記憶的文化性。
2.4室內裝飾的可改造性
華活的室內裝修相對陳舊,建筑內廊采光不佳,無輔助性燈光照明設計。頂面和墻面均采用白色粉刷,由于年代較久,雖能滿足提供管理辦公活動的空間,但是缺少共享活動空間,其室內裝飾及舒適度需要一定的改進。真活作為新建的思想政治教育體驗館,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其舒適度明顯提升。其建筑地面采用暗灰色隔聲材質,吊頂采用木色格柵,燈光照明營造良好的視覺效果,建筑的走道樓梯等交通空間均布置了宣傳展廊。新舊兩個活動中心室內設計對比差異性明顯,華活的建筑層高較低,其吊頂設計缺乏一定的可改造空間。在設計之初應對于建筑的室內裝飾以及導視設計的更新改造留有足夠的空間。
3學生活動中心建筑問卷調查分析
高校學生活動中心作為一個提供安全性、人性化、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和體驗的重要樞紐,其公共空間中的戶外活動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4]。根據現場調查以及線上問卷調查分析,華農學生去華活的頻率明顯高于去真活的頻率,但學生自發前往學生活動中心的概率不足7%。學生普遍認為華活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建筑相對陳舊,舒適度不夠,公共活動較少,缺少吸引力;而學生認為真活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路程較遠。大部分學生認為華活的功能房間數量、面積、舒適度均需提高,而真活主要問題在于其功能房間數量不足。然而,對于兩個活動中心的整體評價以及使用舒適度的評價卻相差不大,由此可見,由于各方面限制因素的影響,新建的真活公共空間較少,對學生的吸引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華活由于其文化性以及地理位置優勢,保持著一定的使用價值。同時,學生提出活動中心的公共性普遍不足,除了固定社團使用,部分學生未能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心的使用中來。需要進一步整體推進華農學生活動中心的改進和完善,進而提升學生休閑教育活動的實施。
結語
隨著時展,高校學生活動中心的創新在于打破了社交、娛樂和學習之間的界限,學生可自由選擇一定的活動空間對未來社會和科技進行一定的探索。高校學生活動中心目前作為高校學生休閑教育的載體,不僅僅在往功能完整,復合化設計的方向發展,對于歷史文脈悠久、深耕城市肌理的高校,需要以多種形式保證學生活動功能完整性以及活動場所的豐富性。以華農新舊兩個活動中心建筑對比可見,活動中心設計根據社會變化其建設規模以及空間需求在不斷改變,原有的學生活動中心會逐漸無法滿足學生活動需求。因此,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需要預見性地創造更多的“模糊空間”以滿足未來發展需要,同時需要在細節設計上考慮學生使用舒適度,有利于激活校園整體公共空間,促進學生的休閑文化活動的展開,才能為互聯網催生的學生新生活方式,找到“最匹配”的實體功能與空間。例如,范文兵在《互聯網時代的建筑設計:演變趨勢與新的可能》中提到的舊式功能與空間的重構是為了應對互聯網虛擬空間對人氣的爭奪,而新式功能與空間的建構,是為了給被互聯網催生的新生活方式找到“最匹配”的實體功能與空間[5]。
參考文獻:
[1]宋澤方,周逸湖.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余洪葉.廣州地區高校學生活動中心建筑設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
[3]馬品磊,李雁杰,趙艷紅,等.某高校大學生活動中心空間現狀分析與改造策略[A]//《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2019年4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9:2.
[4]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5]范文兵.互聯網時代的建筑設計:演變趨勢與新的可能[J/OL].
作者:胡芳 郭衛宏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