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清代寺廟建筑藝術的特點與優勢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遼西地區自古就地理位置而言屬于多民族融合的重要部分,其間清代寺廟建筑物遺跡眾多,具有相當可觀的文化及藝術研究價值,但境內這些寺廟遺存受保護程度參差不齊。本文以喀左、凌源、建平為例,實地調研這些區域的清代寺廟建筑遺存,整理相關信息,同時,對當地歷史遺存的開發優勢進行客觀分析,希望以此推動遼西地區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遼西;清代寺廟;建筑
遼西地區通常是指處于遼寧遼河以西與內蒙古、河北接壤的地區。狹義上遼西地區特指遼西走廊,即從現在的錦州城區到山海關城區之間的一條狹長地帶。在行政區劃上包含了遼寧西部地區的五市,即錦州、朝陽、阜新、葫蘆島、興城和盤錦的一部分(遼河以西部分)。習慣上,作為與遼寧在歷史上有著密切關系、并曾經在行政和經濟上同屬一個地區的內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秦皇島市山海關區,也可以從地理概念上屬于遼西。內蒙古喀喇沁左翼的管轄區域涉及現今遼寧省朝陽市的喀左、凌源、建平三個縣、市區域。此地區清代寺廟建筑遺跡眾多,由蒙、漢為主體的多民族雜居融合形成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樣式。
一、寺廟選址與分布特點
在對該區域大量清代寺廟建筑的考察中發現,這一區域清代寺廟建筑整體分布較為集中。由于一段時期該地區實行蒙漢分治的政策,造成蒙漢兩族在該地區分布上有一定的區域限制,這也就形成了漢傳佛教寺廟與藏傳佛教寺廟成區域性分布。藏傳寺廟主要集中在現今的喀左縣域以及建平、凌源與喀左相鄰的部分地區;其他地區則是以漢傳佛教寺廟更為集中。此外,佛教建筑在該地區選址上是以人口數量為主要依據。寺廟多位于村落中心或村口處,人口較為密集、交通便利的地點;只有少數寺廟位于群山峻嶺之中。所以該地區最終形成一村一寺廟的局面。當地寺廟的這種現象,與當時的清政府對蒙的宗教政策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寺廟的建筑布局特點
該區域清代寺廟種類包括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在建筑布局、流線組織、建筑形制、構建材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單體建筑風格上又不同于同時期的主流宮殿和南方園林。這一地區寺廟建筑均采用四合院式布局,以中軸線為基礎建筑對稱分布,也有個別廟門位于東南和西側(這可能是和該地區蒙古族習俗有關,當地蒙古族以西為大,家中佛龕擺放位置一般位于室內西側,且民居中院門也是位于西側)。此外,個別寺廟建筑布局是按照八卦造型或八卦方位進行布置的。如凌源的凌云寺,實為佛教建筑,但在建筑位置布局上符合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暗合了八卦方位。
三、寺廟的建筑風格與內部裝飾特點
喀左、凌源、建平三地寺廟建筑以歇山式為主,部分建筑為硬山式。其中,藏傳佛教建筑與伊斯蘭教建筑都是以該時期中原建筑樣式與能夠代表其宗教的建筑局部結合,如該地區的藏傳佛教寺廟,通常是在建筑上增加寶頂,或是在寺廟周圍加設藏傳佛教的佛塔,抑或是在寺廟掛上彩旗。通過增加這些建筑的局部,從外觀上來與其他宗教寺廟進行區別。這些藏傳佛教建筑不僅在單個建筑物以及建筑的整體布局上與中原漢族建筑極為相似,在建筑內部裝飾以及佛像造型上也受到了中原佛教的影響。此外,該地區建筑中對抱廈的運用頗具特色,大殿與抱廈的連接有多重方式,有分離式、勾連搭,可能還出現過大殿抱廈山墻相連的組合。這一地區內的藏傳佛教寺廟也用石獅、石碑以及大量的龍紋、云紋圖案等,對建筑與建筑內空間進行裝飾。其中,喀左縣的吉祥寺內羅漢壁畫,是杭州圣因寺墨拓十六羅漢,與藏傳佛教的羅漢壁畫大有不同。為了增加寺廟的親和力,建筑者不僅將不同的建筑風格進行融合,還將漢族傳統民居的一些元素融入寺廟這種宮殿建筑之中。例如,凌源的清真寺就融入了垂花門等民居元素。總而言之,該地區的寺廟建筑,特別是藏傳佛教寺廟和清真寺建筑,將不同文化、不同風格的建筑融合,形成本地區獨特的建筑風格體系,這是不同文化、藝術之間的相互包容所形成的。由于歷史原因,大部分寺廟內造像為近代產物,但保有少量石獅,筆者結合以往對各時期不同地域的考察中對獅子進行比較發現,雖然清時期雕塑在造型上南北方已經高度趨于一致,但該地區的獅子造型還是保有強烈的北方獅子特點。與其他地方石獅相比,該地區石獅頭部更顯扁方,線條粗獷豪放,造型質樸,與南方獅子的圓潤細膩的線條有較為明顯的區別。從線條的處理上可以看出,該地區的石獅延續了遼代以及遼代之前雕塑的特點。在筆者針對三地清代寺廟建筑的考察中,發現主要是大部分寺廟佛造像多為新建,大部分造像人為損毀,而現有造像精美度一般。然而,即使是新建造像,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應該符合建筑建造時期的造像風格。例如,清代漢佛造像,面部輪廓方圓豐潤,略顯豐頤,額頭較寬,五官刻畫精致,雙眼傳神。身體比例協調,線條流暢,造型優美。通常身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寬大。胸前裝飾的瓔珞、串珠,雕刻得也極為精美細膩,在服飾上突顯華貴高雅。蓮座底沿部分明顯向外撇,蓮瓣規整扁平,一般只圍大半,不全部包住蓮座,具時代特色。度母眼線為一波三折式,間距較寬,是清乾隆造像特點。冠葉呈平板狀,不做鏤空處理,制作較粗率。藏傳佛造像,佛陀頭頂高肉髻,菩薩頭戴花冠或三葉冠。佛與菩薩造像在面部都顯方中帶圓,顴骨突出,軀體粗壯,肩寬腰細,高乳大臀,姿勢呈三折姿勢,衣著背光在處理上則顯得簡潔。寺廟作為供養神明的地方,在構筑精美建筑的同時,造像的好壞也是尤為重要的。好的造像結合建筑空間的所用會引發人對“神”的不同情感。就造像而言,一般情況下,參拜者會產生對佛的“尊敬”,對菩薩的“親近”,對力士、天王的“畏懼”等情感。而失敗的造像,不但不會產生這些情感,反倒會產生不好情感。所以在修復過程中,除了要保護和修復建筑,也要對這些造像以及裝飾性的圖案等進行合理的保護和修復。同時,不僅在形象上要復原原造像或者重塑與同時期造像相符合的造像,在技術和材料上也要盡可能地模仿傳統的制作方式。最大程度上還原建筑內部原有的狀態。使建筑以真正的姿態展現給世人。總體而言,該地區的建筑風格與建筑內裝飾藝術與同時期基本相同,在細節的處理上有更多的隨意性和該地區的獨到之處。通過這些既可以看出蒙、漢、回三族在該地區藝術間的相互影響與融合,同時也可以看出南北地域在藝術上的不同與借鑒。包容是這個地區最大的特點。
四、寺廟宗教活動特點
這一地區的多民族雜居造就了文化、藝術的融合,在宗教活動中也是如此。宗教,通常是具有較強的排他性的。歷史上,眾多戰爭的起因都是宗教信仰的不同所造成的。但在中國卻很少出現這一現象,至少在這一地區,不同宗教可以一同舉辦宗教活動。如喀左天成觀皇廟會,廟會的表演活動中有普通百姓,有道士,也有喇嘛。這種不同宗教人士一同進行的表演活動,在其他地區是難得一見的。此外,如守性寺,寺廟建筑是由儒釋道合建而成,寺廟中除佛教以外還有孔圣殿和眼神殿。其中眼神殿供養的是道教神仙。所謂眼神,是道教依據人體器官分別命名的各類神仙,眼神就是用五官中的眼睛命名的神仙。宗教之間各方面在該地區的相互融合頗為罕見。由此可見,該地區在建筑上所呈現出的各民族宗教間在藝術上的融合可見一斑,并且在這種融合下初步形成了該區域獨特的建筑風格和體系。通過這些也可以分析出以下兩點。第一,漢族文化對當時社會地位高的蒙古族人包括該地區其他民族,有很強的吸引力。第二,宗教在傳播時,為了擴大在一定地區的影響力,會根據當地自然情況與人文情況對建筑進行調整。在喀左、凌源、建平三地依舊保有如皇廟會、黃河會等這樣的大型漢族傳統慶典表演活動。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這一地區在這類活動中也包容了其他民族的特色。同時蒙古族人也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和表演形式。所以在這一地區,可以同時感受到漢蒙兩種不同的民族風情。喀左、凌源、建平三地在建筑以及其他藝術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同民族藝術相互間的融合,并在當時主流藝術的基礎上大膽融入了北方少數民族藝術中所有的粗獷與豪放的元素。
五、喀左、凌源、建平的清代寺廟建筑及文化遺產資源優勢
喀左、凌源、建平區域內宗教種類與現存清代寺廟建筑數量較大,該區域內有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筆者通過對該區域宗教以及清時期宗教建筑研究,對清代對蒙政策、經濟發展、文化等更全面了解。由于滿、蒙、漢、回的民族文化在此地融合形成了該區域現今獨特的地域文化,在保護開發活動中該區域的總體優勢體現在以下幾點。1.歷史遺跡、遺址數量大,利于保護的整合以及開發的多樣性。該區域歷史悠久,現已發現的遺跡、遺址有鴿子洞古人類遺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殷商時期墓葬、戰國時期墓葬、漢代白狼城、遼金佛塔、清代寺廟建筑等。區域內遺址、遺跡歷史脈絡清晰,對人類歷史文化的研究意義重大。清代建筑數量眾多,可以在保護活動中提供更多的可參考案例,更好地保護建筑的地域性。同時在開發中,特別是將其轉化為旅游產品時,形成產品數量的可能性增加。2.該區域內民眾的宗教基礎較深,在對宗教建筑的保護與開發時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實地考察中發現該區域的宗教建筑分布廣泛,幾乎每個規模較大的村子都會有一個寺廟。而且宗教信徒的數量也較比其他地區更大。這就更加利于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宗教建筑的保護與開發活動。3.區域內多民族融合,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性文化旅游的發展會為該區域內清代寺廟建筑的保護與開發注入新的血液。這一區域內主要民族有漢、蒙、滿、回。經過歷史的長河,各民族在這一地區慢慢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這里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藝術、習俗、美食等。例如蒙古族的敖包節、漢族的黃河會、蒙古族的剪紙等。獨特的地域文化增加了開發活動更多的可能性。經分析,各縣、市具體優勢如下:1.喀左縣,是清時期在該地區喀喇沁左翼蒙古族定居地之一,也是該部族管理機構所在地。除了第一章提到的幾所寺廟建筑以外,還有遼金時期的精嚴禪寺佛塔、鴿子洞等遺址遺跡和天成觀黃廟會、皮影等表演,加上近年來開發的自然景區和紫砂產業,以及蒙古族特色習俗。喀左縣擁有的旅游資源相當豐富。2.建平市,擁有7處古村落,已經開始了對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另與喀左、凌源相同,都擁有皮影表演和剪紙藝術。十王會、(遼西)朱碌科鎮黃河會、(遼西)朱碌科鎮撒燈、灰陶等非物質文化。建平的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馳名中外。除了清代寺廟建筑,還有王子墳、遼金石塔、老長城等。3.凌源,有皮影、渝州鼓樂、評戲等戲劇表演形式,同時也有剪紙藝術,并且凌源的皮影在開發上更為突出。已有較具規模的演出和完善的宣傳。凌云寺、清真寺規模宏大。位于大凌河源頭自然風景優美。
結語
2014年8月文化部《關于與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結合各地自身特色文化資源和區域功能定位,將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構建有鮮明區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遼西境內歷史文化遺存資源眾多,這就要求我們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要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進行有力的保護、傳承與發掘。同時對本土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也是對文化產業相關的內容的補充與豐富。
參考文獻:
1.張曉東.遼代磚塔建筑形制初步研究.吉林大學,2011
2.李勤璞.凌源喇嘛寺院大法寺的建筑裝飾表現.美苑,2006.3
3.白玉雙.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的北遷及其影響.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作者:呂美 郝燕 孫東宇 單位:沈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