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吊腳樓建筑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吊腳樓的特點
吊腳樓作為中國木構傳統建筑的延續,充分利用了木和土的結合,彰顯了一種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梁思成先生認為“從中國傳統沿用的‘土木之功’一詞作為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稱可以看出,土與木是中國建筑自古以來采用的主要材料。”大多數苗族先人由于各種原因從長江中下游流域遷徙至黔東南,將江南干欄式建筑技術帶至新居住地,并根據新自然環境和地理特點,不斷改進而建造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情的吊腳樓。由于地勢的因素,苗族吊腳樓常建在斜坡上,房子前部以木柱支撐,后面直接立于地基,房底架空,常用來堆放農具或飼養牲口,二樓人居,三樓較矮,一般用于存放糧食。無論從吊腳樓的選址、材料的運用還是功能的設計都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遵循了大自然的規律,生動的體現了天人合一。
二、吊腳樓的藝術價值
(一)靜態美
吊腳樓依山水而建,以帶狀或片狀群居分布,有的也獨自屹立山腰。從橫向上看,它們似等高線一般分臺而筑,雖不夠整齊劃一,但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給人以層層相疊的感覺。它們不拘一格,和村寨山上的樹木混為一體,表現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天人合一”的特點,表達了人們順應自然向往自由的愿望,放眼望去,整個村寨就像一幅高低起伏、行云流水般的畫卷。走近一幢吊腳樓,抬頭便可感受到它的俊秀、挺拔和修長。遠處觀望而產生的那種高聳山腰,風雨飄搖的感覺蕩然無存,吊腳樓粗壯的立柱直接插入地面,臺基扎實,房梁厚重,以至于不得不讓人相信它已經完好地與山坡鑲嵌在一起。從建筑藝術角度來看,吊腳樓是長方形與三角形的組合,這種幾何形體穩定而莊重。仔細看,可以發現窗戶上的雕花或者是多樣的幾何圖形,或是神靈活現的動植物,抑或是龍飛鳳舞的文字等,雕工非常精細,整個可謂是藝術佳品。而映入眼簾的由小木塊平行排列而成的“美人靠”又給吊腳樓增色不少。遠看如畫、近看所呈現的精雕細琢的畫棟和厚重感賦予了吊腳樓以一種靜謐之美。
(二)動態美
鉆進苗族村寨林立的吊腳樓群中,踏在青石板磚鋪成的彎曲小道上,傍著晨曦迷霧,借著太陽灑下的一縷光,走過一個個拐角,看到一幢幢飛檐翹角和三面環廊的吊腳樓,大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走近山坡上的吊腳樓時,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根粗大的吊腳,接著是正屋及惹人眼球的“美人靠”,然后整座房屋的全貌才為人所領略。在樓下、進屋的臺階以及正屋內觀看戶外的風景,因角度發生變化而感受各異,園林設計中的“借景”手法在此巧奪天工,頗給人一種“人在畫中游”的動態之美。空間緊湊,開合隨意,分割自然,布局靈活,在“道法自然”中變化萬千,形成多樣化風格,給人以一種靜態的精致和厚重之美,同時也給人一種動態的流動美。吊腳樓不僅彰顯了其建筑技術和藝術的高超和美妙,還自然而然地展示出一種靜態的婉約之美和動態的靈動之美,如詩如畫,如癡如醉,顯示出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三、吊腳樓建筑藝術保護和傳承的觀點和實踐
吊腳樓固然有以上的特點和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現今卻也面臨被破壞甚至被摒棄的危機,許多人認為吊腳樓已經“過時了”,將其改造為鋼筋混凝土樣式的洋房,或者外表為吊腳樓樣式,室內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有的在吊腳樓中間聳立起一座樓房,顯得十分突兀。吊腳樓建筑面臨著被破壞的危機,需加以保護和傳承。
(一)學界的設想
學術界有許多學者對吊腳樓建筑的保護和傳承做過思考,有人提出從法制上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強立法和行政,出臺保護的規章和政策;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角度堅持“以政府資助為輔,個人保護為主”的保護模式,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上要將吊腳樓所代表的民族文化本土化,還有從工藝傳承人角度上需要加大對吊腳樓建筑工藝傳承人的保護資助力度。有人指出要將吊腳樓當做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和民族文物來看待,加強登記和保護,抓住機遇以建筑旅游業的方式推向市場。從學術界所做的眾多研究中可以發現,針對保護和傳承吊腳樓的措施和方法可以歸納為兩方面,其一是將吊腳樓非物質文化遺產化,在這里,政府、吊腳樓主人以及工匠們被要求承擔更多的責任;其二是將吊腳樓建筑推向市場開發旅游,這是借市場的力量來引導和調控吊腳樓的保護和傳承。
(二)保護和傳承的具體行動
實際上,國家和政府已經注意到吊腳樓建筑所面臨的危機,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政府牽頭將吊腳樓建筑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資金進行維修和保護并出臺相應的法律和政策保護條例,規范吊腳樓的建筑風格,防止對于吊腳樓的破壞。2005年3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火如荼地發展旅游業,吊腳樓及其營造工藝因此而成為一個優秀建筑技藝“符號”,這種“符號化”舉措一方面提升了吊腳樓的作為一種文化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借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名開展的旅游業促進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說是學者們關于保護吊腳樓思想的現實應用。西江千戶苗寨的成功,給其它地區樹立了榜樣。
四、吊腳樓建筑藝術的保護和傳承應放到文化的高度
(一)保護和傳承遭到挑戰是文化問題
吊腳樓文化藝術所面臨的危機,有學者指出其原因在于造價高、實用性不強以及吊腳樓建筑藝人轉行導致了傳承的斷層;也有學者認為是全球化浪潮的沖擊造成了吊腳樓文化生境與文化生態發生了變化;現代建筑或許真的更牢固實用,然而,筆者認為,吊腳樓作為一種民族藝術景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個體現,吊腳樓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民族地區的吊腳樓是目前所剩不多的以木質結構為特征的中國傳統建筑,許多人放棄吊腳樓而建造鋼筋水泥材質的洋房,實質上意味著對于以石為基本材料的西方石構建筑和現代文化的接受,意味著對木構建筑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摒棄。諸多學者指出當前吊腳樓建筑藝術面臨著諸多問題,它以源于西方石構建筑傳統的現代建筑取代吊腳樓為表現,他們提出的各種諸如上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制定法律限制人們的破壞等舉措都并未真正觸及最為根本的問題——中西文化碰撞和較量問題,吊腳樓建筑藝術所面臨的危機是兩種文化交鋒的一個表現。
(二)保護和傳承的根本在于提高文化自信
人們放棄傳統木構風格的吊腳樓選擇現代風格的非木質建筑,本質上是西方建筑理論話語對于中國傳統建筑理論的勝利。因為,從西方建筑理論出發,區別了兩種類型的建筑:“‘偉大藝術’的主流建筑(architetturamaggiore,意大利語)和無名氏建筑(architetturaminore)。”其中前者涵蓋了那些陵墓、教堂、神廟和宮殿等反映君權、神權的尊貴建筑空間,是魯道夫斯基(B.Rudofsky)所形容的“貴族的建筑和建筑的貴族性”(Noblearchitectureandarchitecturalnobility);而后者所涵蓋的是民間的、原生的人類居住場所。從這個理論出發,吊腳樓建筑藝術自然被列入了“無名氏建筑”的范圍。高樓大廈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現代化的表現,居住在樓房中才能彰顯身份的尊貴和思想的前衛和潮流。顯然,樓房樣式的建筑占據了當前建筑的主流,這就是許多人說吊腳樓“過時了”的原因所在。
五、結語
中國木構傳統及其理論的多樣性也是世人所皆知的,需要跳出西方的話語體系,重新解讀中國的傳統文化,充分研究和發展中國的傳統建筑理論,提升文化自信,讓中國建筑文化與世界文明體系的其它文化一樣屹立在世界建筑文化之林,這才是保護吊腳樓建筑藝術的根本。
作者:吳子玉 單位:四川民族學院美術系